高中音乐说课稿

欢迎阅读高中音乐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欣赏小提琴独奏《思乡曲》。本课是《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全一册)96年版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中第二节器乐曲中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音乐课本》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优秀代表。引导学生对这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了解,有助于欣赏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从内容、风格上进行官能、情感、理智的欣赏。该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作为中学生很有必要去欣赏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思乡曲》,学习了解其演奏乐器--小提琴:曲作者马思聪;作品的曲式与风格--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2)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思乡曲》,使学生从情感上愿意聆听,并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思聪其他作品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思乡情和爱国情。

3)德育目标:通过音乐作品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中能正确地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确立依据:(1)以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以教参

为指导。

(2)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学生智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音乐,落实德育教育。

3、教学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A、重点: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音乐情感上的变化。

B、难点: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评价。

确立依据:《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独奏曲,通过一把琵琶把战争的整个过程描述的非常形象。从列营、吹打到得胜回营每一情节都极具写实性。音乐艺术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感官上的欣赏,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变化。此曲为标题性音乐,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参与。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更好 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材的加工重组及补充拓展:

A.重点难点的调整:

重点方面除教材原有的内容以外,又增加了一点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曲作者爱国之情、思乡之切

的可贵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的青年学生所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正符合我校德育实验四情之一的爱国情教育。

B.补充、拓展教材:

《思乡曲》的创作素材取材于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甚至乐曲的第一大部分直接采用《城墙上跑马》的旋律作主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首歌作为提高学生视唱能力的一个手段,即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知识。

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查找作曲家的相关资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记者答辩会的形式来介绍曲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2、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有所了解,但对这首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不一定把握的很好。所以,课前以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阅读课本,查阅资料。根据以往课堂情况分析,有85%的学生能付诸行动,但这其中只能有30%的学生对这首作品作到较全面的了解,而50%的学生可能只零散的查找一些轶闻趣事,而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一无所知。基于以上情况我确定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参与__体验的教学模式。程序是: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理论分析: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的过程是情感、认知和行为协调的过程,是学生身心协调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音乐欣赏法;(2)演示法;(3)练习法。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拿一把小提琴。设置的问题是谁愿意上来运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持琴、演奏? (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愿望)

(2)放一段音乐。问题是听了这段音乐有何感受?

(3)同一旋律,音区不同,力度不同,听后会有何 感受?学生反馈。

(4)教师运用力度对比演唱此旋律会产生什么样 的联想。师声互动。

(5)点出课题《思乡曲》以上部分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体验愿望的机会。

(6)简介作品:1)乐曲以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为基本素材 ,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

2)此曲采用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在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可谓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

(7)学习小提琴。由学生结合实际介绍小提琴的定弦及音色特点。教师归纳补充。

(8)学唱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知识拓展,通过练习评价总结等活动,深化情感体验,知识技能迁移。

(9)介绍曲作者;先由一位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向学生介绍,然后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介绍马思聪,教师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0)完整欣赏《思乡曲》通过聆听,分析作品曲式。要求学生用手势(食指)表示第一变奏,用两个手指表示第二变奏, 用三个手指表示第三变奏,学生专着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最终通过对比学生明确乐曲的曲式。

五、说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手段将采用课件和录像。现代教学媒体不受时间、 空间、 宏观 、微观的限制,视听结合,形象直观,如实地传输、保存和再现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作用,使音乐教育社会化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2

高中音乐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音乐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3

一、 对大纲、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把握

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重在启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本课教材是“人音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的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第十五节《贝多芬》。这个单元主要探究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一共有两首,分别是《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重点是通过学习《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及内涵,了解作品的曲式结构,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同乐曲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感知能力,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奏鸣曲、奏鸣曲式及交响曲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能够会唱《欢乐颂》的音乐主题;并能看懂4拍子的指挥图示。

(3)情感目标: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加强学生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及贝多芬精神的认识。

要达到这些目标,单靠教材是完不成的,必须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构建比较全面扎实的知识结构。

二、教法设计概要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是音乐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而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要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听辨音乐的变化,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和理解力,了解音乐表现的方法手段,培养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为此,本课教学将结合运用调查法、启发法、分析法、比较法、合作法等授课的基本方法。

三、学法设计概要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在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时,运用体验、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像与音乐情感的体验中充分展开想象,建立一定的音乐思维空间。

2.在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面,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避免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单一的讲解。

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做到会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善解决问题,增强与他人间的协作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过程。

四、教学过程概要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进行。

1.课题引入:

⑴.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并选出内容表达正确选项:

a、又名《热情奏鸣曲》

b、该曲表达的是一种含蓄、优美的情感。

C、以歌颂为主题,曲调庄重舒缓,辉煌灿烂。

d、此曲如莎士比亚的名篇《暴风雨》一样,也是表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谓精神的。 ⑵请同学选出《第23钢琴奏鸣曲》的作者:

a、莫扎特

b、海顿

C、贝多芬

d、巴赫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音乐和选择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并引出课题《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2.讲授新课:

⑴讲新课之前,先请几位同学把我们上节课要求大家针对以下问题收集的相关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a、贝多芬的生平简介;

b、贝多芬创作的作品分类;

c、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主题;

d、试举例,说说贝多芬创作的作品主要有哪些?(各组代表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外收集相关资料,不仅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其学习音乐、喜爱音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⑵刚才在“贝多芬创作的作品分类”这个问题里面,我们说他一共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等等。那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把什么是奏鸣曲、奏鸣曲式、交响曲这三个问题,集体探讨一下并掌握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共同学习、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单一的知识灌输和讲解。

⑶完整聆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回答该作品体现了贝多芬怎样的伟大思想?

[设计意图]:有了以上的音乐知识做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

⑷分段鉴赏,听辨后列出各段的演唱形式、人声音色的变化,在表达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中所起的作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情感的辨别能力和理解能力。

⑸学唱《欢乐颂》主题,体验合唱情绪与表达的感情。说说它对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合唱情绪,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及内涵,启发学生把学习、生活同合唱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起来。

⑹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感受4拍子的节奏特点,能看懂4拍子的指挥图示,并尝试指挥合唱《欢乐颂》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达到迁移知识,延续创新的目的。

3.拓展与研究

对比聆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未完成交响曲》、《小步舞曲》、《命运交响曲》片段。说说有何异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片段,认识古典主义音乐的共同特征及三位作曲家的个性特征。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并对“乐圣”贝多芬的生平和坎坷遭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相信大家也都有不同的收获。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挫折与困难,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些挫折、困难?或许你已经从贝多芬以及他的作品当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与挑战。

高中音乐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 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

《黄河大合唱》(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设计推动课堂进入主题)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 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三) 新课讲授

1 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从分析作品的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情节的发展。)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河边对口曲》。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以下两个问题:a/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b/歌曲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生:欣赏作品后回答:

a/演唱形式是对唱。b/歌曲情节是从两个老百姓相遇,然后相互问答倾诉,最后一同走上抗日的道路。

师:我们再来听下歌曲的最后一个部分(播放歌曲)。在这个部分里,只有两个背井离乡老百姓的对唱吗?

生:没有,还有合唱。

师:那为什么又要用到合唱呢?作者想借合唱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什么?

生:表现遭受敌人逼迫而逃亡的不仅仅只有这两个老百姓,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这样苦难的人民。大家一同上前线抗日杀敌救国。

师 :找出两位学生来表演。

2、欣赏《黄河船夫曲》

(设计意图 想通过层层设问来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歌曲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歌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并通过模唱把握歌曲的精神内涵。 在音乐中找出答案)

1、师:在欣赏这首歌曲之前,我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这几个问题:

a/歌曲的体裁是什么?b/速度与力度的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欣赏后回答

a/歌曲体裁是劳动号子。b/速度由快变慢再变快,力度由强变弱再变强,联想到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师:大家说的很对!那船夫们不惧怕惊涛骇浪,勇敢顽强地一起与之搏斗,这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生:表现出船夫们团结一致、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精神。

师:对!这种团结协作、勇往直前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2、师:这首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劳动的场景。

生:按照老师指挥模仿劳动号子,体验劳动号子便于整齐用力的作用。(模唱片段。)

3 欣赏《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从分析演唱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节与演唱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演唱形式与情感传达的结合有一定的认知。)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来聆听《保卫黄河》!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的第一部分)。

生:欣赏并跟唱。

师:这首歌曲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唱过这首歌,刚才大家也唱的很不错。现在我们来听歌曲的第二部分,大家看看这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播放歌曲的第二部分)。

生:演唱形式是轮唱。

师:为什么在第一段大合唱之后又要用轮唱这种形式呢?我们现在也来轮唱一下,各位同学看老师的手势每个小组进入。

生:进行轮唱训练。

师:好,刚才我们进行了轮唱练习。大家体会到轮唱这种演唱形式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意义?

生:一轮接一轮的,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涌来。

师:很好!那在这首《保卫黄河》里,作者用到了轮唱这种形式就是要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抗日决心和斗争精神,把敌人淹没在抗日洪流中。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2题)

1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扩宽视野,对比出同一首作品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格)

师:现在大家对声乐轮唱曲《保卫黄河》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来欣赏下由著名钢琴家朗朗和管弦乐队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大家来对比下钢琴演奏的《保卫黄河》与声乐曲《保卫黄河》,说说看你们喜欢哪个版本?这一乐章出现几次主题,分别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后发言。

2、"大合唱"的概念

师:《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以这部作品为例来归纳下什么是大合唱。

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多乐章的声乐套曲;演唱形式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乐队伴奏)

(五)总结

师:播放背景音乐《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欣赏到这里,下节课将继续欣赏大合唱其他乐章并与钢琴协奏曲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