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xx-2011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的第二课时《跳伞表演》一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8 的退位减法后,进一步学习十几减7、6、5 等数退位的减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思维方法和计算方法,但学生掌握20 以内的退位减法比10 以内的减法要困难一些,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十几减

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

2、在探索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的多种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特技表演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课件出示)(板书课题——跳伞表演)?

2、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

生2: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棒?参加表演的蚂蚁和蜗牛它们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板书——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出示)蚂蚁有11 只可以用11 个圆圈来表示?蜗牛有7 只可以用7 个圆圈来表示。通过这个图我们一下就能看出谁比谁多呢?生:蚂蚁比蜗牛多。是的,蚂蚁比蜗牛多,那多多少呢?你能列个算式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板书?11-7

提问:11 表示什么?7 表示什么?11-7 又表示什么?

()“11”表示11 只蚂蚁;“7”表示7 只蜗牛;“11-7”表示蚂蚁比蜗牛多几只。

2、学习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小组交流。

“11-7”到底等于多少、可以怎样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

(2) 全班交流。

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做得?

方法1:我们再来看刚才这个图。(课件出示)上下圆圈一一对应,这样从图中一下就能看出蚂蚁比蜗牛多4 只。

方法2:摆小棒。11 只蚂蚁可以用这11 根小棒来表示,从这11根小棒当中减去和蜗牛只数相同的7 根,还剩4 根。

方法3:可以根据加法来算减法,想一想7+11 因为7+4=11 所以11-7=4。

方法4:把11 拆成10 和1 10-7=3 3+1=4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板书)

(3)小结。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计算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老师认为在实际计算中用把11 拆成10 和1,先算10-7=3 再用3+1=4 这种方法比较方便快捷。

3、小练。

猴子摘桃。(课件出示)

11-2=9 11-3=8 11-4=7 11-5=6 11-6=5 指名回答。同学们请观察这几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都是减法,并且是11-几的退位减法。不同点:它们的减数在依次变大,而差在依次变小。】

三、巩固练习。

小朋友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算几道题。

1、看图列式。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看81 页第2 题。谁来读题?你会做吗?

全班交流:

(1)小鸡和小鸭的只数,谁多?多几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只数,谁多?多几只?(同上)

2、12-几的退位减法。

12-6= 12-5= 12-8= 12-4= 12-9= 12-7=

自由练习,指名回答。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

3、口算。(摘苹果)?

16-9= 12-4= 14-8= 14-7= 15-9= 16-8=

你能摘到苹果吗?谁来试一试?

4、看图列式。

(1)(出示课件)你能给这道题提个问题吗?(麻雀比小燕子多几只?)你会做吗?在本上写出答案。

(2)鸭梨比草莓多几个?(同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十几减7、6、5 等数的退位减法,我们也发现在实际计算中把十几分成10 和几,先用10 减这个数,再加上剩下的数,这种方法计算起来非常方便。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要多加练习,使我们的计算能更加快速和准确。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谁多、多几及退位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掌握单位间的换算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和光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什么情况下使用吨?

3.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牙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 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见一辆满载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

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

(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

(2)填一填:让学生将结果填入括号内。

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

(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依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

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

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