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石猴的诞生:
⑴石猴从哪里来?
⑵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水帘洞内是什么样的情景?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3、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如:让学生分析:这只石猴有那些与众不同之处?有的说:“他孕育的时间长。”有的说:“他是天地间的灵物,吸纳了日月之精华。”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只石猴能审时度事,抓住机遇展示自己。他还有王者风范,我是从课文的……看出来的。我由衷地鼓起掌来,并热情洋溢地表扬他:“你的见解很有个性,很有道理,能先从文中找到有关的材料,再对材料进行理解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我在评价时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推广了优秀学生的好的学法,这种评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探究方法得到掌握,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同学们,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名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2、我们先一同回顾动画版的《西游记》。
(多媒体播放动画版的《西游记》)
3、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动画片里的人物是谁?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4、过渡语:孙悟空不但是你们的偶像,也是老师的偶像,我们都喜欢的孙悟空是从哪来的?
齐读课题:猴王出世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大体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了。
三、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你注意了吗?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1、石猴是从哪来的?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答案。
四、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1、谁来说说,石猴是从哪来的?你是从文章中的哪句话知道的?它的出世和其他猴子一样吗?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2、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重点研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怎样读出猴子的顽皮机灵?
B、用什么样的节奏?
C、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3、谁来说说它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默读2-4自然段,看看这只猴子还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写批注。
重点研读: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
A、怎样读出石猴的聪明?
B、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C、教师小结: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的描写,读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五、口语交际,再塑形象
1、猴王出世如此精彩,你们最喜欢哪部分?我们来演一演。
2、想想怎样才能演好石猴呢?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排演,教师指导)
3、请一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评价。
4、看看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如何表演的?相信你一定能受到启发。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
六、感受魅力,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西游记》原著的图片)
教师结语:同学们,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有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能演出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你喜欢的部分继续排一排,演一演。下课。
七、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动作机灵
语言勇敢
聪明
课后反思: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本组文章的教学重点。而《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结合本组的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组织学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认为有三处亮点:
一、注意引导学生体味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如:“这句话是什么描写?”“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的描写,读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这是阅读的好方法。”
二、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动画版的《西游记》主题曲,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西游记》原著的图片,每一次的引入,都能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兴趣。
三、巧设结语,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有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能演出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作结语,使学生领悟的文字的魅力是动画、电视剧无法承载的内涵。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决“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的难点时,指导还不够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悟文本时,显得力不从心。
另外,“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组织学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设计,本应该是最大的亮点,但由于教师的急功近利,在学生演不出来的时候,没有马上停止,反而又演一组,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好的示范效果。成为本堂课最大的败笔。如果当时在“请一组同学表演”不成功后,适时媒体播放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再继续进行“看看应该注意什么?”的口语交际,相信一定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掌握《猴王出世》的主要内容,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孙悟空的出生背景及其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描绘故事情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勇敢、智慧、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2、难点:
通过文本解读,体会孙悟空形象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你心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的?”提问,引发学生对孙悟空形象的讨论,引入《西游记》及《猴王出世》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初步理解故事大意。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难读句子。
(三)精读解析
分段细读,引导学生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猴王出世的环境如何?有何特殊之处?
2、猴王是如何诞生的?他的出生有何神奇之处?
3、猴王在花果山的生活如何?体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
4、猴王成为猴王的过程是怎样的?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生动再现猴王出世、发现水帘洞、被拥戴为王等关键场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对比分析孙悟空在《猴王出世》与后续《西游记》故事中的形象变化,探讨其成长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哪些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将这些特质转化为实际行动?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孙悟空的出生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其形象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阅读《西游记》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孙悟空的形象。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提问引导、角色扮演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孙悟空形象的认识。此外,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孙悟空的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
不足之处: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猴王出世》中的一些古文表述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另外,课堂时间管理有待优化,确保每个环节的充分展开,避免个别环节过于紧凑或拖沓。
改进措施:在备课时更细致地预估各环节所需时间,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对于古文难点,可提前制作相关知识卡片或微课,供学生预习或课堂上参考。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更多古典文学作品,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教学启示:《猴王出世》的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理解并传承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未来在教授此类课文时,应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流畅阅读并理解《猴王出世》这篇课文,熟悉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梳理出文章的主要情节,把握孙悟空诞生的奇幻过程以及他如何成为猴王的关键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默读和精读结合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运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自行探究文本,分析猴王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和领导才能。
创设情境,组织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的欣赏和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教育学生勇敢面对挑战、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观。
二、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通过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孙悟空的形象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文本研读
学生集体或分组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难懂的古汉语词汇。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按事件发展顺序梳理猴王出世的过程。
3.主题研讨
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领导特质。
创设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花果山石猴诞生”,增强学生体验感。
4.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对比阅读,探讨孙悟空在后续章节中的变化与发展。
探究《猴王出世》对于全书主题和人物塑造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
在本次《猴王出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孙悟空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但在理解古文言辞和深层寓意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未来授课时,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解释,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呈现故事场景,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
虽然角色扮演等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活动组织和评价环节还有待优化,例如更明确的角色分配指引、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反思教学效果,发现部分学生对孙悟空的精神内涵领悟不够深刻,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从猴王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教学设计还需与时俱进,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如跨学科融合、现代技术应用等,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