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1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几点如下:
一、导入设疑,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前我采用了游戏(投纸飞机)导入,我把一架纸飞机向上投出,飞机掉了下来后。我再让一个学生投,飞机再次掉了下来。我问学生,为什么飞机会往下落呢?学生们一下子对地心引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抓住重点段落教学,提高课学教学效率。
课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较多,一问一答比较琐碎。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熟课文后,我直奔主题问:地球爷爷有手吗?你从课文哪里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这是一个重点段落,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地球爷爷的语气。有的说:地球爷爷很老了所以说话声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说:要读得响亮,因为地球爷爷很有力气。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体会。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学习小泡泡:“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 )。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黄的树叶掉下来。也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半空中。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学习完第10段后,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角色的语气。
三、拓展想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地球爷爷的手没有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结合自己懂得的在太空中失重的种种现象,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起来。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我们就会在空中飘浮;有的说: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桃子就不会往下落,而是会往空中飘……最后我接着总结:“是呀!就跟生活在太空一样。我们的生活也会一团糟,我们能这样正常的生活学习多亏了有地球爷爷的手呢!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神奇的故事呢等着有心的小朋友去思考、去发现。希望小朋友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以后还能用科学!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2
《地球爷爷的手》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的第31课,本文以小学生们喜欢的童话的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动落地的事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自象和科学知识。下面分享一下我教学完《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反思和教学片段。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让他们去理解“为什么说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这句话蕴涵的科学道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我利用游戏——“放纸飞机”导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由于我巧妙地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了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片段:
宣布上课后,我手里拿着一架自己折的纸飞机,兴致勃勃地面向全班学生:“同学们喜欢玩纸飞机吗?”
孩子们都笑着大声说:“喜欢!”说着情不自禁地纷纷拿起课前准备的已经折好的纸飞机跃跃欲试。
我故意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说:“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略微停顿一下,纷纷举手说:“我最希望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我希望我的纸飞机能飞向高远的蓝天不落下来……”
我笑着说:“今天我们上课,就先给大家玩一次放纸飞机的游戏好吗?”
学生欢呼:“好,好——”
我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来看看谁的纸飞机飞得远,甚至飞出教室不落下来。来,一、二、三……”
几十架纸飞机一下都飞出了孩子们的手,教室里一片欢腾……可是几秒种以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不满的叹息声,纸飞机都纷纷落到了地上。
我又说:“别急,看看老师是不是劲儿大,能让纸飞机飞得更远。”孩子都半信半疑地看着我:“好,好,老师,你放!”我一本正经地向教室的后面扔出自己手中的纸飞机,可还是很快就落下来了。
我这时面向学生遗憾地说:“好,下课后,我们把地上的纸飞机再捡起来。——是啊,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高、多远,最后它总会掉下来。好像这地上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导出课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激活了。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3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几点如下:
一、游戏形式导入。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研究的好习惯。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玩纸飞机)导入,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课堂上飞纸飞机,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4
一堂课,40分钟,孩子们学得扎实,学得快乐。源于我真正践行着学本课堂的理念。我熟知一年级孩子的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巧妙地处理教材,以连环画故事的形式,形象的呈现教材,巧妙的设计一个个训练平台,带着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摸爬滚打,没有过多的解读和莫名其妙地“渗透”。这堂课里,有朗读训练、思维训练、句式训练、字词训练,这些联系互相呼应,疏密得当、难易恰当,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快乐“学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定位在引领、启发、帮助、配合的角色上,从不强势,突出。
孩子们学得扎实,学得快乐,还因为师生关系融洽,老师教态亲切,教师语言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会自学的孩子一定会越来有优秀;会提问,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最喜欢;某某孩子坐得正,眼睛亮,听得仔细,表现真好。”一句句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精神饱满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整课堂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充满快乐,也充满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在课堂里幸福地成长。
聚焦点之一:始终关注学情,以学定教。
本课教学难点“地球爷爷的手就是地心引力”,当学生质疑“地心引力是什么呢?”老师做了这样的引导,地心引力摸不着,看不见,说不能,但是“地心引力能干什么?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地心引力能干什么,从而既训练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聚焦点之二: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问个为什么的年龄特点,站在学生自学的起点上,让学生充分质疑,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开展学习活动。
尤其是抓住一年级学生形象性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连环画的方式,形象地呈现故事,抓住文本一问一答的对话特点,引导生读情感性很强很重要的句子,而自己读叙述句子,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读得兴趣盎然。带着问题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合作读,各种形式的读,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了解桃子落地的原因,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