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胡同文化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作家的经历、思想、语言风格)。
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曲子《胡同文化》,让学生品味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1、这首曲子体现出北京人的哪种心态?
明确(易于满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还有哪些词形容北京人的心态?
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4、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从属于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1、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北边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来,归纳特点——俗
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自己归纳——窄,多
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
(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胡同的5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确: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累,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写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达方式?为什么?
说明。本文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做的序,有说明的义务。
文中还有其它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呢?——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同学们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相互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l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揣摩,讲解
1“地根儿”,“挪窝儿”“破家植万贯”处
此段中,“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就是搬家)“破家植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2,“处街坊”,“礼““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这一段共有13个引号,前12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语。老北京讲究“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即是“送礼金”)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即“下一盘棋“),到”大酒缸“喝两个(喝两杯)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直言调侃老北京的自得其乐了。
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处
(1)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的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人虾——虾米——虾摸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满足。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
(2结合“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让学生谈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一是唯我独尊,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地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一段,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些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关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些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弥补愿改变自己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段
让学生练习诵读这两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其“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讽来讽刺“安分守己”的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让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两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注意:以上三个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内容上,他们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文革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名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文中的第12小段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2,把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把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可以试着换为“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或”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比较,体会。]
(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
(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
通过体会,比较会发现,应为中速更能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感情的一些体现。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让你去“怅惘徘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可以试着认为结尾还少可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再—见—吧,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问:你能记起什么内容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把它们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或是问:这一段里说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影响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3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
胡同文化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
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 篇4
授课教师:安师大附中朱诵玉
授课地点:芜湖市十二中多媒体教室
授课对象:芜湖市十二中高一(8)班
听课老师:芜湖市区及三县部分高中教师
本课性质:芜湖市“点拨——创新”多媒体教学公开演示课
(说明: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故在上课前,教师步入学生中,边漫步边和学生低头交谈,作些沟通,以拉近师生距离)
上课
师:早就听说,八班的同学都很聪明活泼,热情大方,我就非常愿意和这样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生笑)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呢,还要看大家的表现哦,第一册胡同文化。
(先扬一下,让学生兴奋起来,再抑一下,激起其不服气的精神)
师:在上课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故乡是北京》,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和图画)
师:听了刚才的歌,你们对北京有什么印象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
生1:北京很古老。
生2:北京也有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大都市。
生3:北京是十朝古都。
师:其实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也一样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生4:胡同就是小巷子
生5: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
生5:是的!
师:那是死胡同!(众生笑)
师:十二中门前这条路是不是胡同?
生6:是比较宽大的胡同。
师:芜湖市的北京路呢?
众生齐答:不是!
(展示胡同图片,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屏幕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
生7: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
生8: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
生9: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
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对!课文第5段也说到什么是胡同文化
(教师示意学生看课文第五段)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
生10:胡同很多!
生11:胡同有宽有窄!
生12: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13: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
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
生13:是的!
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册胡同文化》。(生13读)
师:很好,请坐。(面对所有同学)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很多胡同的名称,请你们说说,这些名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众生思考,半晌无人回答)
师:我现在把这些胡同改改名字,把皮库胡同改成皇家胡同,把狗尾巴胡同改成凤凰美食街,请大家比较一下改过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4:改过的名字显得很高贵。
师:那么原先的名字吧?
生14:带有市民气息!
师:(赞赏地):很好!改过的.名字很高雅,原先的名字就显得——
众生齐答:通俗!
师:北京的胡同还有其他特点吗?
(众生思考,无人作答)
师:其实课文第1段也说到了胡同。请大家看课本,看第1段是否提到了胡同的特点。
生15: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师:很好!胡同走向都是很正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归纳一下胡同的特点。(展示板书)
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几分钟后)
生16:胡同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生17: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生18: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生19: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还有没有?
生20: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师:(面对全体同学)大家对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21:他(生20)说得不对,我认为第7段主要讲的是北京人不喜欢交往。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1:说不出来,反正我认为是这样!
师:是一种感觉!
生21:嗯!
师:其他同学赞同哪一位同学的看法?
(众生议论,没有结果)
师:那我们来做个添字游戏,怎么样?(众生欣然)请大家在“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这一句前的某一句开头加一个“虽然”,改变其他句子的标点,使之变成转折复句。
(一会儿后)
生22:应在“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
师:(对众生)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好!那么,转折复句强调哪一部分?
众生:后半句!
师:那么本段重点应是——
众生:强调“平常日子,过往不多”。
师:很好,其实本段还有两个词“除了”、“此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比较也可看出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北京人不喜交往的特点。
(总结胡同居民特点,展示板书)
师: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众生:封闭的文化!
师:对!这种封闭的文化的精义是——
众生:忍!
师: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众生交流、讨论)
生23:批判的态度!
师:你怎么看出的?
生23:从第6段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一句就可看出来!
师:能再说具体一点吗?
生23:“封闭”就是不好的词!
师:很好!“封闭”从感情色彩看是贬义词,作者用了这个词正好表明
了自己的态度。文中还有类似的词吗?
(众生寻找、交流)
生24:“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说得好!那么作者对胡同文化仅仅持批判态度吗?
生25:还有伤感!文章最后3段明显地表现了作者这种情绪!
师:是的,作者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现在看到胡同在一天天衰败,自然会有一种伤感情绪。可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应是批判中又带有伤感留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所学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