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儿歌的韵律、节奏。

3、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春天到来时大自然发生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本课的会写字。

2、读出自己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2、挂图或实物投影展示文中插图。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如果你会唱,也可以一同唱。(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你们知道歌中唱的是哪个季节?你听到了什么?

3、你喜欢美丽的春天吗?让我们一起来听:春天来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读。

2、你们想不想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呢?可是有生字宝宝藏在课文里呢,你们怎么办呢?

3、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生字词语,努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4、为同学配乐自由朗读。

5、师生、生生赛读。

6、同桌小朋友互读,互相夸奖,互相帮助。

(三)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中着急地跑出来,要和你们做朋友呢!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各种形式读:找朋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组成词语读。

3、走进“聪明屋”自主识字活动。

(1)从聪明屋中任意摘取生字宝宝,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和宝宝对话,说说你对宝宝的了解。

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宝宝:看它们在字形、占格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抄写字头,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次读文。

1、教师引导:这些生字宝宝又藏在课文中和我们捉迷藏呢!这一回老师看哪些小朋友已经和它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了?让我们随着动听的音乐,再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2、教师配乐放画面,同学自由读文。

(五)师生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下节课你最想学什么?

(六)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读字音,找朋友游戏。巩固复习。

2、自由读课文。

(二)自主积累。

1、每位小朋友自己认读“我的词语库”,和词语娃娃做好朋友。

2、摘果子找朋友,找到朋友介绍朋友的.名字,比比谁的朋友多。(把词语写在果子背面,摘到果子的同学要领读正确,才能把词语朋友拿走。)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己大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春天来到了哪些地方?带来了什么变化?

2、师生对读,回答刚才的问题,体验课文内容。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先来到了哪里呢?)

生:来到了小溪边,小溪欢快地流着。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她又来到了哪里呢?)

生:来到了田野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

3、同桌小朋友互相对读,读中感受春天带给自然美的生机。

4、放电脑课件,展现春天的美丽,引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

5、同学们,此时你想对春天说什么?

6、把你的感受用读表现出来,比一比,谁最喜欢春天?(小组赛读)

(二)拓展训练,发散想象。

1、想一想,春天还会来到哪里?

2、教师提示:你能这样练习说吗?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个组完成得最好。

4、小组汇报,反馈总结。

(三)歌唱春天赛诗会。

1、可以背诵课文;可以展示自己组续编的诗。也可以为诗配画面。

2、准备3分钟。

3、以组为单位,开展擂台赛。

(四)总结、作业。

可以选一项作业:

1、和爸爸、妈妈找春天去,边看边说。

2、背诵。

3、为儿歌配一幅画。

(五)板书设计

1、春天来了

小溪欢快地流着

田野草绿、花开

鸟儿的家动听的歌

校园里欢声笑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四册第7单元的一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前苏联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的萨沙。一家人在森林的空地上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托丽亚把雨衣拿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幼小的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读完这课文,我们会感到亲人间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对小萨沙的自信和保护弱者的举动产生由衰的赞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周末、父亲、弱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培养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3、能为人物的对话部分加上逗号、感叹号、问号。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显示重点指导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强大)你知道这个词的反义词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4、出示词语卡片:周末、父亲、弱小、纤弱、映衬、雷声、聚精会神、倾盆大雨。

①小老师领读、齐读。

②你能用其中的词说句话吗?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标然段。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课件或挂图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看了这幅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一下吗?

3、出示句子。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4、指导朗读:(学生先闭目想象眼前的景色)

这么美的景色,你感觉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你最想强调哪个词?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5、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①句子中加点的`词你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鲜艳、美丽、好看……)

②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用哪个词最准确?为什么?

7、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大雨了,托丽亚、妈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讨论、交流: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请同学上台演一演)

③指名读所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托丽亚赶忙从背包里拿出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

④同学们,从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请你带着自己的那份感动来读这句话)。

8、有感情地朗读3—6自然段。

①同桌分角色朗读。

②指名同桌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③全班分角色朗读。

9、朗读感悟第7自然段。

①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朗读。

②萨沙看到大雨中的蔷薇花,心里会怎么想?她为什么把雨衣遮在花上?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④分组比赛读。

10、朗读最后一句。

①学生自己试读。

②指名展示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齐读最后一句。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内容,拓展延伸

1、课题“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个问句,这句话换个方式还可以怎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2、你感觉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

五、巩固识字

六、写字指导

七、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充实自己的采集本。

2、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再读一读。

妈妈 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哦 现在你是强者了

八、教学后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本人在《我是最弱小的吗》一课教学设计中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

1、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师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2、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想象读、感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意。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友谊。

初步感受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利用儿歌巩固识字的方法,学习科、亚、呆。

(2)识字与识词结合,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

(3)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

3、指导写字。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悟

1、出示思考题

(1)床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想通过这个气球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全班讨论: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小脸”和“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的指手画脚”这两句话的感情。

(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体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高兴地笑了”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

四、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评读的时候,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同学之间评价,这样设计的目的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舒展的平台。在读完课文后的评读,同学们在自读与互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科利亚孤独无奈的心情,激起学生再去读书的欲望,在读书时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朗读后,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入情。

1、教师配乐朗读(音乐舒缓、愉悦)

2、学生交流自我感受

3、师(激情):是啊,古老的水井那清澈的、甘甜的、冰凉的井水给我的童年带来太多美好的回忆,这怎能不使我对它有着一种深厚的喜爱之情。水井给儿时的“我”带来了哪些甜美和欢乐呢?自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在关键词语下加上小圆点。

二、强化情境,学法指导:动情。

1、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喜欢”、“趴在”、“好奇”、“一颗一颗地”、“多远”、“多深”等词语感悟井水清及我的欢乐)

(2)自我尝试朗读:把井水的甜美和“我”的欢乐表现出来。

(3)相互评议:听了朗读,你还想说些什么?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或齐读。

(5)请闭上眼睛(播放音乐),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从那清清的井水中,还能看到些什么?(蓝天、白云、自己的影子)

2、指导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扶”:井水很甜很甜给我又带来了怎样的欢乐?指名说、读。(引导抓住“都是”、“不住地”、“啧啧”、“竟然”、“一口气”、“两大碗”等词)

(2)“放”:井水不仅很清很甜,还有哪些特点?指名读一读,说一说。(抓住“冰凉、又酸又甜、冰凉可口、清香、一辈子”等词进行理解)

三、凭借情境,升华情感:移情

1、情感强化:我们通过读读课文,说说体会,再品读课文,了解了作者无穷的.甜美和欢乐。享受到这些甜美和欢乐的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吗?请再去读读课文。

2、情感迁移:让我们同作者一样,怀着对掘井人的感激、敬佩之情,怀着对古井深厚的喜爱之情,怀着对儿时生活一种美好的回忆,品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练习)

放音乐,指名逐节读课文。

3、情感释放:熟读成诵。

成功启示

这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音乐渲染、激情等手段设置了教学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教师由于情感的投入,渲染了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所描摩的对象——井引起关注,加深了内心的体验。

一、在初读课文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入情”。

要使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启动学生的心理进程。在初读课文时,教师配上舒缓的音乐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入丰富的美感中,激起他们对古井的亲切感,获得具体的表象,并产生关注的情绪而去自读全,让学生在初读时就入情。所谓的“披文后入情”。其实,学生此时对学习内容的入情,也是教学动机的形成。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强化情境:“动情”。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地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的。因此,精读课文时,教师抓住了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寓寄情感的形象:配上水珠“叮咚、叮咚”落入井中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那一汪清澈的井水;想一想,从那清清的井水中还能看到些什么?情境的强化,立即把学生拉到了课文描写的古井旁,把作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氛围流露出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他们由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进入想象的情景中,使他们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井水的清澈,而且也丰富了作者笔下的情境,体悟到井水给作者带来的无穷欢乐。

三、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升华情感:“移情”。

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的时候,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是学生情感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在情感升华阶段,教师安排了由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课文,使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使之心驰而神往。在比较中欣赏,凭借想象为契机,教师为主导,语言为媒介,学生为主体,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以及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师生都进入了同一情境,产生了师生情感的勾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在的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形成了“以情感为教学纽带,以快乐为求智目标”的教学风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