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朗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 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 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 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 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 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二、我会认

1 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2 扩词练习。学生自己口头扩词,同桌扩词,全班开火车扩词。

3 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路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三、我会写

1 认读其中的字。

2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 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四、日积月累

1 学生自由读词语,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2 学生自己选词造句。

五、读读背背

1 教师示范读。

2 学生自己练习读,启发学生读出丰收时的喜悦。

3 鼓励学生背诵短诗。

4 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高粱葡萄

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 读要求,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 自己找喜欢的小伙伴交谈,说说各自想到什么地方秋游,鼓励意见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小组讨论本次秋游计划。

3 班长主持全班讨论,各组陈述本组的想法和理由。

我们组建议到……,因为……。

我们都愿意到……,因为……。

因为……,所以我们建议到那里秋游。

……,……。

4 同意意见后,具体商量秋游活动的计划。

到那里去做什么?

5 商量准备工作和秋游活动中的分工。

要做哪些准备?

6 向老师提出建议。

秋游到哪里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

二、展示台

1 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

2 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知道水乡的桥多、桥美。

2、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字体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我们上海在江南,在我们周围,有许多极富有特色的水乡小镇,老师先带你们去看一看。

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

2、有一位作家,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总也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乡的桥。

出示: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自己轻声读。

老师引读:我的故乡在江南。江南的小河很多很多小河长桥随处可见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据说在一座水乡小镇上,竟有287座各式各样的小桥,那么多的桥,让作者难以忘记,他说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

二、初识家乡的桥:

1、自己轻声读课文,看一看,你对家乡的桥了解了些什么?呆会儿请你用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2、交流的过程中随机板书:

造型千姿百态

桥名充满情趣

孩子们的乐园

家乡的桥造型而且桥名更是,作者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桥的'。

3、再次引读描写桥多的句子。

三、欣赏家乡的桥:

1、家乡的桥很多很多,那么多的桥,造型却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瞧,这是过户桥,这是元宝桥,这是单拱桥,这也是单拱桥

出示各种桥的图片

出示: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引读

自己轻声读一读,把这种姿态各异的感觉读出来,等会儿我们来进行一个朗读比赛。

指名读

进了月亮婆婆的家,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感觉呀?请你读读上文想一想。(很大很大的圆饼和夜里泛红)

引读:天上一个圆圆的月亮,水里一个再加上圆圆的,难怪,当小船穿梭其间,会让人怀疑

再指名读

配上音乐读。

多美的桥啊,怎不让人长相忆!

2、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多的桥就有那么多各不相同的名字来,默读第四小节,你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桥名充满了情趣,用浪线划下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读,并重点理解对字体的描写句子:

出示:有趣的是,在青石板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名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指名读通顺。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各不相同的桥名字体吧!

出示:各种字体写的桥名

师:这是草书写的这是隶书写的这是篆书写的这是楷书写的

出示:草隶篆楷

所以文中说或篆或隶或楷或草,这里的或就是有的意思。

问: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字体,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在交流中理解飘逸潇洒、刚劲雄健,并积累词语

板书: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秀丽端庄苍劲有力)

问:你觉得这样的字体配这样的桥名吗?

随机出示:相称相映平添情趣

再读句子,感受桥名字体带给我们的情趣。

这些各不相同又充满情趣的桥名字体也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悠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3、最让作者难忘的是桥给他的童年带来的无穷乐趣。

出示: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的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引读: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我们把桥我们在桥边碰得巧

课文中用了一个感叹号表示兴奋的心情,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省略号来体现乐趣无穷。

出示:

想象一下,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

交流

瞧,玩得多开心啊!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四、感悟乡情:

1、是啊!家乡的桥是那么千姿百态,富有情趣,它给孩子带来快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桥,童年的回忆就是对桥的回忆。难怪作者说:

2、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那么,说起家乡的桥,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一说起家乡的桥

我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想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先轻声地说一说,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更好,能说三个的真了不起。

看,你们都成小诗人了,老师也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了一首诗。

3、出示配乐诗:《家乡的桥》

4、时间可以让人淡忘许多东西,但对家乡的感情,对童年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这就是

板书:乡情

因此行文至最后,作者所有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出示: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的语言训练,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读好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的描写,感受其声势之壮观,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的观察,合理的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朗读课文,读熟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灰椋鸟产生兴趣的。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灰椋鸟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觉得这鸟这么样?

(灰椋鸟实在是一种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小鸟,看起来一点也不漂亮。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却别有一番趣味,同样给人带来了很多愉快的感受。)

2、板书课题:15、灰椋鸟

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觉得灰椋鸟有多好看,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你觉得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边读边想,课文重点写了那些情景?初读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含课前预习)

(1)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生字词语。并进行词义的质疑。

杉树 地毯 槐树 栖息 熟悉 扑棱棱 深涧

灰椋鸟 翘首遥望 互相应和

郁郁葱葱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课文中的长句很多,指导读好句子。

三、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和入林后情景的情景。)

2、找出这些描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

3、课文除了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情景,还交待了什么?

(交流,尝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课文段意。

一(1):写“我”决定去看看灰椋鸟。

二(2-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2-45)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师: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到底放了些什么,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但是我想一定有很能吸引作者的东西,为什么呢?

(“再也忍不住了”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内心吗?)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描红,抄写词语。

2、找近义词:

偶然( ) 等候( ) 翘首遥望( ) 盛大( ) 喧闹( ) 观赏(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段,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有重点的细致描写灰椋鸟归林的情景的,感受其壮观读气势。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由衷的喜爱之情。

2、抓住课文中三个反问句,进行研读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分号的用法。大致知道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作者对于灰椋鸟,一开始是怎么看的?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吗?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啊。”

两个句子,你觉得哪句更能够把作者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后来作者却要迫不及待地去看灰椋鸟,那么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林场的?

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作者写了三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一段的内容吗?

你喜欢那一段所描写的情景?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下来。

2、讨论:

灰椋鸟开始归林――浩浩荡荡归林――叽叽啾啾联欢。

3、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我们看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忽然、翘首遥望――惊喜!)

4、灰椋鸟归林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灰椋鸟归林这一情景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理解说明。)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1)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盘旋、陆续)

(2)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排空而至)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指导朗读,把浩浩荡荡的气势读出来。

(3)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多媒体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和谐而热闹,充满亲情,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5、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安眠”在这里指什么?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出示: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朗读。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2)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曾经是:

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此刻作者眼里的灰椋鸟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指名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诵。)

三、齐读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朗读,讨论:作者的感想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爱鸟!

感谢林场工人!

植树造林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重点描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描述一下群鸟归林的情景。)

课文仅仅是在描写灰椋鸟,赞美灰椋鸟吗?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可见这是一个人工林场,是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林场工人为鸟儿营造了一个生活的乐园,这也正是他们(包括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鸟儿的热爱。)

五、课堂作业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抄写句子:(自己喜欢的句子)

完成课后练习3。(组织讨论,体会观赏和观察的异同点,指导正确用词。)

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至 林场 鸟的乐园

百鸟争鸣 联欢会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一个偏旁。

2、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

(二)能力培养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通过了解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基本教学思路:语文学科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领域的深刻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设想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观看录象(或挂图)练习说话,积累成语、诵读诗歌等形式,把语文学习同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音乐、美术等美容进行有机地渗透、链接、整合,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了解了民间风情习俗,又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谁愿意介绍一自己过节的情况?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出示韵文,先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再和同桌交流:你读这些词语时想到些什么?

用不同的形式检查自学情况

双边互动:

互动1

师:谁能分别找出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的字?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学生分别找出这些字,并领读)

师:在“节日树”上有去掉拼音的词语,谁能说出这些节日,就摘走这些果子。

(学生摘果子,读出来后请他做小老师领读。)

教师范读词串,让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停顿,然后学生练读,最后进行小组赛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可以自主进行识字并交流。但是识字仍然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字音的训练,在认认真真地练习中去识字,去体验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互动2

观看春节包饺子的录象或教学挂图。

师“说说画面上放了些什么?

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师:关于春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也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自己过春节的体验讲听,心中的过节的快乐情绪被再次激起。结合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一些成语,如: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等。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朗读好这组词语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三)达标反馈

用上”春节 饺子 拜年“说一句话,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生活实际。

(四)学习写字

(五)拓展延伸

继续向家长或亲戚朋友了解关于春节的情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