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语文《故乡》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篇1

鲁迅这篇小说我先后讲过三、四回,但是总觉得讲得不够透彻和清晰,总脱不开教学参考的习惯性套路,陈陈相因,缺乏新意。直到有一次听宁鸿彬老师的一次中学语文教学专题讲座,讲到他二十年来讲《故乡》这一课的心路历程,对总抓不住小说讲授的线索而耿耿于怀,最后通过一个“变”才豁然开朗的教学案例,我深受启发,尝试用“变”字统领全篇,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具体表述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之“变”

回忆中的故乡是充满神异色彩的图画,这里有生机勃勃的西瓜地,这里有儿时的玩伴,这里有希奇古怪的事情,这里有鲜活的世界,这里更有作者美好童年的记忆。总之这里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我”少年时代的天堂。这个“故乡”是一个美好世界,是少年美好心灵的反映,更是我记忆宝库里的珍宝。而现实中的“故乡”则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在现实社会里失去活力的故乡,是一个让作者觉得悲凉的故乡。

二、人物之“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更何况不光这里的物非,人也非了,原来是童年的好伙伴的闰土,却与自己有了很深的隔阂,让自己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原本性格开朗的闰土,中年的.时候却变的吞吞吐吐,原本与自己是兄弟相称,而今却是形同陌路人……原来是文静的豆腐西施而今却是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原本终日不说话的,而今却是尖酸刻薄的化身,这怎么能够不让作者伤心……不管是闰土,还是杨二嫂,他们的身上都反映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遭遇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因而更加具有代表性。

三、感情之“变”

小说写了多种感情变化:有对母亲的尊敬、对闰土、杨二嫂的同情,对水生、宏儿的爱护。对母亲长辈的尊敬还体现在听从母亲的话,去拜望亲戚本家和乡邻的关心;对闰土的同情,主要是从他的变化上的来体现出自己对他的同情;而对下一代的爱护,主要是对下一代人热情的关注。

四、“变”中也有“不变”

很显然作者在否定“如我辛苦展转而生活,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同时,也提出了人类生存繁衍的不变的永恒动力:那就是——希望。不仅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也不仅说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即希望我的下一代们,能够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篇2

中学生普遍认为鲁迅的作品语言艰涩,主题深奥,实在难以理解。而《故乡》一文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从人物塑造到环境描写,从历史意义到现实价值等,可讲可学可探究的内容太多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围内探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时,我没有分析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写人,而是分析其变化,在人物变化中,分析其语言,在语言描写中,分析省略号这个标点的运用,省略号运用中只分析中年闰土见到我是说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长的一句。这样处理文本,就引导学生对绪的内容,艰涩难懂的语言轻松地理解和把握了。

总之教学本课,我本着一种潜入深处的'原则,在分析文本时,简单入手,在挖掘主题是,注重由浅入深,这样,学生既轻松地学习了课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题,何乐而不为!

但是,在听完了同组丁老师的讲课内容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样的问题,在她的引导下,如此轻松,条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这些将是我在日后的工作中应该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将本着学习研究的态度,向同组的其他老师学习!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篇3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篇4

《故乡》是鲁迅先生在1919年12月,赴绍兴老家接老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的。文章抓住闰土、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这篇小说,学生都非常喜欢,特别是文章中的两位人物。“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抓住这点,我要求每一位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比如:人物的描写,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读课文,边读边做笔记,边思考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特征。15分钟、二十分钟之后,我发现所有的同学都动手,并且都概括得很好。可以得出每一位同学都真正的走进了文本。有的学生在深入研究文本过程中,提到了很多甚至是自己都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说:当“我”问到闰土的家境情况时,为什么闰土先是摇一摇头,说完之后,又是摇一摇头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有可能会忽视,可是正是这个细节,把闰土的生活贫困,那种苦不勘言,生动细致的刻画出来了;也正是这样一个细节,使同学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农村经济的衰败,贫困的农村生活了解得更加透彻;也正是这个细节,使刚才那位同学醍醐灌顶。

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又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老师,为什么这个时候的闰土叫我‘老爷’呢?”这个问题,立即激起了课堂活跃的气氛。大家在交流,太探讨。甚至有写同学抓住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毒害。这两个问题,我发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如此的`高涨,对文本的阅读是如此地熟悉和深刻。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与其我们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赶鸭子上架,还不如给他们时间好好去品读这样的经典课文,通过一篇文章的深入研究,把握所有这一系列体裁的特点。带着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小说,比如说课外阅读的文本《水浒传》。

最后的作业反馈信息,发现这次作业完成的很有水准,这似乎也在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老师的讲授更有效果得多。语文不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容易,我交给了你,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语文《故乡》教学反思 篇5

鲁迅的《故乡》,收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说单元。本单元主要是关于少年时光的,欣赏这些作品,能让学生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而本单元在学习时编者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把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社会变更和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人物的影响,理解小说的主题。

具体的施教过程如下:

由课文的第一段文字“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小说题目是故乡,围绕题目设置问题:小说写了哪几个时间段的故乡?由于三个时间段的故乡在文中不是分得十分齐整,所以上课时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时,他们不能一口答出答案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提醒学生可以看看课前作者的话,也许能得到提示。这样做既提醒学生预习课文要留心课前作者的话,也要在预习时读出问题来。

我先从回忆中的故乡入手:关于回忆中的故乡,作者说“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回忆中的故乡美在哪里?

学生能轻易找出课文第12自然段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来”。如果仅仅是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那是不负责任的。这段环境描写重在评析语言文字美,即景色美语言更美。我在教学中抓住了三个外显的颜色词——深蓝、金黄、碧绿,以及一个内隐的颜色词——“下面是海边的(亮黄)的沙地”。亮丽的色彩一下子点亮了“迅哥儿”心中的风景。回忆中的色彩越是亮丽,眼前的环境就越是晦暗。我在分析这段文字时力求让学生能领悟到这一点。

回忆中的故乡不仅仅景色美,人物更美。少年闰土和青年杨二嫂的相关描写及其性格特点是这部分赏析的重点。我从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引领学生分析了这两人,为后面的“变”做铺垫。

现实中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我用文中的一段话领着学生思考: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现实中的故乡着眼点在变化。环境变了,中年闰土变了,老年杨二嫂也变了。我采用和上一环节相似点方法来研读这部分,但这部分我放手让学生去分析和比对。我在结论部分加以引导,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链接辛亥革命知识)。讨论后,我们明确:闰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产的农民阶级,杨二嫂则代表了辛亥革命后濒临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作者写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现实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难,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强烈的希望实现社会变革。于是就有了小说最后……

于是自然过渡到理想中的故乡。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旧的生活态度:“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1921年1月的中国有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了,比如鲁迅,但更多的是不觉醒者。所以觉醒后的鲁迅也是彷徨的,没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小说的最后对于新的生活“我”也只是“愿望茫远罢了”。但鲁迅给时人提了一条很好的建议:“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让学生讨论了这句话的内涵,同时把这句话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让大家能学以致用。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