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 文章告诉我们 : 遇事要仔细观察 , 勤于思考 ,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 我们精心设计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让学生 重点理解 " 老人为什么能找准骆驼的特点,他的根据是什么?”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让学生进行全班反馈,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能较准确地找出骆驼的特点,

1 、左脚有点跛。

2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3 缺了一颗牙齿。并找出写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句子。并注意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让学生想想:骆驼的特点和老人观察的依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上“因为……所以……” 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关联词 练习说话,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符合逻辑,找到老人能准确无误判断的有力依据。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请学生想象:当商人再次遇到老人时,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由于在前半节课讨论填表的环节所占的时间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并且思维较狭窄,只停留在“谢谢,向老人学习留心观察”的思路上 。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找骆驼》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系列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引导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的`新型教学关系转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走向语文教学的前台。

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注重学生的读。

在教学第一小段时,请学生轻声读,并想一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懂的要问大家?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商人丢了骆驼。

生2:我读懂了它心里很着急。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2:找了好多地方看出来的。

生3:还可以从着急、赶上去问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那谁能读出商人的着急呢?(指名读,自己读,齐读)

而在教学第2——9自然段时,分角色朗读,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指名读等。

更有趣的是教学第十自然段时,学生学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读老人话时,学生的那副少年老成的样子,真是让人佩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模仿力。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实际上,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而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它们都是学生在获取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读应该与精读一样重要。大教育学家叶圣陶也曾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略读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所以,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就显得比精读更为广泛。所以我们便不难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读书方法。

可是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要么觉得内容超好而像精读课文那样细嚼慢咽,条分缕析,要么就是让孩子粗糙一读,匆匆一过,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难如人意。殊不知从三年级起每册的略读课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级往上,自然数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话,我们就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孩子的综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时才能完成九年阅读400万字的阅读量,现在想想这种现状的确令人堪忧。

至于略读课文怎么教?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阅读策略不妨拿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骆驼》一文的所谓亮点吧,还望各位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少儿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人物,我以柯南为契机,说:“柯南是侦探,那你们想不想当侦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当一回侦探去帮一位丢失了骆驼的商人找骆驼。”

这样的导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样去实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紧抓课前提示,明确教学目标。

文章前边的导读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边涵盖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我们只有紧抓这个大纲,让学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捞针,这样将会让学生知道朗读课前的导读提示对学习课文的重要性。当然,再紧紧地抓住这问题进行组织教学,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不想突破都难。

这样做的还有一点是对培养三年级孩子学会质疑问难,使众多问题明朗化,重点化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注全体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个指头有长短,你很难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到。该怎样平衡协调这个问题呢?我是这么做的:我结合阅读提示设计了三个问题,相当于三关,过一关及格,过两关良好,过三关优秀。这样一来,他们小小的心充满斗志,充满被认可,每个孩子都给自己设定了在这堂课上的远大目标,你光看一下他们的笑脸,他们那闪烁着挑战的眸子便知道他们学习的热情被我所激发。

第三,合作交流,个性表达,智慧碰撞。

把孩子领入学习之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可到底该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上略读课,尤其对三年级这帮刚接触略读课文的孩子来说,我还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课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抢着讲。但这次我就给自己说:放手让孩子们去读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组织好他们就行。让我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专注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一双双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见,过了几分钟,你可以看到有读懂的喜悦,兴奋。有没有读懂困惑,还有没有读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钟,一个一个小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每组孩子甚至每个孩子都渴望上台表现,一展风采。

谁能说那一张薄薄的纸片上没有学生甚至是那些学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讲商人和老人对话这一部分时,本来计划是他们说出商人的焦急,高兴,愤怒等情绪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最多再来一组单兵操练。实际上欣赏的很多名课也都是千篇一律。讲到此,我原以为大功告成,谁知我的学生读书的情绪高涨,表演欲望强烈。我还真不想扫了他们的兴。就想,我的课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让他们再多操练几回看看会不会有更高的突破。即抛开课本内化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视频中的几组朗读表演是一浪高过一浪,你光从这几个小朋友的脸上就可以看见他们对文字体会的深刻。这不能不说是我这课随机生成试验中的最亮点。

第四,设计得法,水到渠成。

时间在一分一分的流逝,这节课在这一高潮过后本应趋于平淡,我也本该顺理成章的总结,以我的本意设计是学了这篇文章,你们懂得了遇到事情该怎样做?预设的答案是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观察,多动脑,到这个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还有孩子在高扬小手,就问问,谁知又是一语惊人:遇到问题不能慌,不能急,我们应该多观察,多动脑子。朋友们,听听,这又比前边的预设高了一个层次。我就趁势打铁,谁能总结一下咱们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这时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学生能说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际上,对于这一课或者别的课,我们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在课堂中多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交流讨论,放手让孩子去说,那么训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感性机会的这个磨刀一定不会耽误他们阅览群书这个砍柴的功夫,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有更加欣喜的发现,我的这帮毛孩子咋这么聪明,咋这么会说。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4

精读课文是略读课文的基础,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略读课文的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找骆驼》这篇略读课文时,我首先以疑激趣,从“找”入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猜谜语是深受孩子喜爱的游戏,我以此为契机,由谜语引入骆驼,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紧抓阅读提示,明确教学目标。文章前边的阅读提示,是文章的根本,它涵盖了课文主旨和课文内容的框架。因此,组织学生阅读,找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任务明确了,学习就有章可循了。

再次,自主、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读书,圈画重点内容;接着合作交流读书收获,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答疑,老师答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找骆驼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找骆驼》一文记叙了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峰骆驼,很着急,一位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走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的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人没有见过这峰骆驼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并从中受到启发。对这节课我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本课我感觉我在引导学生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我针对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我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辩论,老人和商人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

现在想来,还可以变换一下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内容上还是以读为主,在朗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值得我认真的去思考。

三、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为了更好的调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学生放映幻灯片,分辨那一片树叶是这峰骆驼啃过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分辨出来。不过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们还是不够活跃。这可能和教师的个性有关,教师本身不活跃,哪能带动学生呢。以后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我要深入研究。

本次的教学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每一次的反思和重建,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