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科学教案 篇4

本周的主题是以兔子为主,这节课上目标是让小朋友观察兔子的外形,并且能够大胆的说一说兔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第一环节是以谈话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出“兔子”。第二环节是通过摸、看、听等对兔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能说一说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尾巴是白白的,摸起来是毛茸茸的。第三环节是播放小兔子的视频,让幼儿对兔子的生活习性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本次活动的进行,总体还是顺利的,但在环节二中出示真兔子让幼儿来观察、感受,有利有弊,虽然幼儿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实物所带来的触摸上的感觉,但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活动的秩序,幼儿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今后可以尝试把这个实物兔子放在后面一点环节试试,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

领 域

科学

活动类型

观察探索

活动内容

亲亲小兔子

活动目标

1、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2、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喜欢小兔、乐意接近小兔。

活动重点

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小兔子一个。2、小兔视频一个。3、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引出主题

1、师:小兔子你们见过吗?它长得怎么样的?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小兔子)打个招呼吧。

二、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

1、小组活动,让幼儿先和小兔玩一玩,自由观察。(通过摸、看、听,引发幼儿对小兔子的兴趣,幼儿相互交流)

2、你观察到小兔子怎么样的.?头上有什么?耳朵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又是怎么样的?嘴巴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3、兔子身上长了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软软的、毛茸茸的)它长了几条腿呢?它的尾巴怎样的?

三、视频“小兔子”

1、师小结(播放视频,科学总结)

四、给小兔子喂食

师:你们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我这里有好多食物,我们来一起喂喂小兔子吧。

3分钟

5分钟

3分钟

4分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