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欢迎阅读大班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大米的来历及用处。

2、能在集体中大胆讲述自己的感受,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3、使幼儿懂得爱惜粮食,从而激发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对大米产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米粉、水、糕、粽子、汤圆、米饼、爆米花、盘子、抹布(人手一份)

2、《大米产生》的图片

3、已完成有关米及米制品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 看看、说说米及米制品

1、(米饭引出 )这是什么?用什么做的?米从哪里来?(看图片《大米产生》)

米除了做米饭,还可以做些什么?

2、与同伴交流分享记录表

师小结:米除了煮饭,还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做甜酒酿。米除了直接做这

些食品外,还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处的食品。

3、(看教师示范)米磨成米粉,做出了什么?对了。除了糕外,你们还吃到过什么用米粉做的食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用米做成的食品好吗?

二、幼儿品尝米做的食品

1、展示各种米制品

2、幼儿品尝,并相互交流食品的`味道

三、 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讲述自己所吃食品的味道

四、教师小结

1、米可以做很多食品如:粽子、年糕、汤圆等,并口味都不同

2、幼儿知道要爱惜粮食,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对米有更直接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直接参与,于是我们请幼儿品尝了米制品,在品尝得过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劳动的艰辛。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意图】幼儿喜欢做游戏,边唱儿歌边做游戏更是孩子们乐意干的事。为了发展幼儿的跑、跳能力、培养运动的兴趣、增强其看信号标志做动作的意识,我特设计了送小动物回家这一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运动的兴趣。

2、发展跑、跳的能力。

3、练习看信号标志做动作。

【活动准备】

头饰(小兔、小鸭、小狗)、 贴有图片的房子(胡萝卜、小鱼、骨头)、拱形门、垫子、《走路》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1)幼儿随音乐一边唱《走路》一边模仿歌曲里的小动物,自由地走走、跑跑、跳跳。(2)玩猜猜猜、变变变游戏

先请幼儿猜猜小兔”、“小鸭”、“小狗”的家分别在哪儿,再引导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变成“小兔”、“小鸭”、“小狗”,找找自己的家。(小兔的家贴有胡萝卜图片、小鸭的家贴有小鱼的图片、小狗的家贴有骨头图片)

2、玩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

“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都到森林里玩,可是它们玩忘记了回家的路,我们把这些小动物送回他们的回家,好吗?

(1)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

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路上有许多的标志,要按标志信息走,看到山洞(用拱形门代替)要钻过去,看到红色的垫子要像小兔子一样地跳过去,黄色的垫子要跑过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把小动物送回他的家里。

(2)教师示范玩法

幼儿带小动物到森林里玩,把小动物放在森林的地板上,然后跑回来(老师跟幼儿合作游戏1~2次),练习时注意提醒幼儿看标志做动作。

(3)男、女孩子各玩1次

教师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同时鼓励认真做游戏的幼儿,增强其自信心,使之乐于参与游戏。

(4)全班幼儿一起玩1次

小结:刚才你们做得真棒,把小动物都送回了家,他们很高兴,想和我们一起来跳舞,让我们一起动起来好吗?

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放松运动。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和其他小朋友继续玩送小动物回家的游戏。

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能结合生活经验,在乐曲的间奏部分创编动作,并根据乐句进行表演。

2.情绪愉悦地进行甩葱舞的表演,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律动《甩葱舞》、音乐《甩葱歌》

2.自制的葱人手一份

3.位置成散点式圆形

三.活动过程:

1.引入

师:从前有一位葱老大,他是葱家族里最大的。他特别喜欢带着一群葱小弟散步,他每天走一走呀,扭一扭,走一走呀,扭一扭。这些葱小弟呀特别崇拜葱大哥,很喜欢模仿葱大哥的动作。他们看见葱大哥做什么了,他们就做什么。每天散好步了,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2.律动:甩葱舞。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和音乐故事是怎么样的?(教师边听音乐边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做动作)

(2)教师解释动作。师:葱大哥带的葱小弟太多了,所以要走走停停,看看葱小弟在不在。不然葱小弟要走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走走走走停。

再来一次。

(3)出示葱。师:你们想不想把葱拿出来玩一玩?(让幼儿拿着葱玩一遍)师:你刚才看到葱大哥做什么动作了?

(4)离开椅子做律动

师:接下来葱大哥要带这些葱小弟去草原上散步,草原上有许多动物,我们要轻轻的走,不然呀会被动物发现吃掉的。(先让幼儿走一走再开始律动)

(5)请另一个教师做葱大哥做动作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葱大哥做了什么动作?请葱大哥来做一做。刚刚葱大哥做了什么动作?在葱家族里有一个现象就是葱小弟先看葱大哥做一遍,然后再学他。我们不是同时做的,有人先,有人后,这叫轮流。

(6)不听音乐轮流做动作。请一幼儿来跟老师一起做葱大哥。

(7)请一幼儿做葱大哥,跟着音乐做律动。

3.与幼儿讨论创编动作。

师:总是刷牙没劲,那除了把他当成牙刷,还能把他当什么?

(1)师:谁也来做个动作让我们学学?(一幼儿做动作,余幼儿学)(教师唱歌谱)

(2)师:你做什么动作?我们跟着音乐轮流着做和学。(教师唱歌谱)

(3)师:你准备给我们带来什么动作?试一试。(播放间奏音乐)

4.游戏:甩葱舞。

(1)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完整地游戏)

(2)师:当葱大哥在做动作的时候,葱小弟做什么呢?

(3)师:其实哦,每次我们做完就会停下来,停下来再邀请,现在我们编变一变这样就可以不停的玩下去。我们中间的葱大哥像个指南针,最后定位在哪,就说明那个人就是下一个葱大哥哦!我们来试试。(连续两遍)

(4)师:葱大哥的`动作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借鉴别人的,都是不错的方法哦。

(5)师:这样的游戏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挑战哦,我们再来一次。(连续二遍)

(6)师:我们现在去外面的草地上散散步吧!一起走吧!

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筛子是农村常用的一种工具,它能分离大小不同的混合物。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不小心把几种不一样的东西混在一起。为了能让幼儿学会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设计了此活动。这个科学活动有利于幼儿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了解筛子的作用,从而体验科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目标

1、动手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的小颗粒状物体大小的关系。

2、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探究品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认识芝麻、黄豆、绿豆、花生、盐等物。

物质准备:芝麻、黄豆、绿豆、花生、盐混合物若干;筛子、筷子、汤匙、镊子等工具;各种筛子的图片;工人、农民使用筛子的录像片段。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不小心把一盆芝麻打翻在黄豆里了。(出示混合物。)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把芝麻和黄豆分开。

2、初次尝试:发现筛子的作用

(1)介绍操作材料。

师:要把芝麻和黄豆分开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幼:可以用手挑出黄豆。

幼:可以用筷子分。

幼:可以用汤匙把黄豆分出来。

师: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工具,有汤匙、镊子、筷子、筛子。请你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2)提出操作要求:

①找个小伙伴,两人一组,每种工具都试一下,比比哪种方法快。

②分好后把工具放回框里,并和小伙伴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③保持地板的整洁。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发现筛子能分离混合物的作用。

师指导语: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哪种工具分得最快?为什么?

(4)集中交流,梳理幼儿的探索发现。

①你用什么方法分的?分完了吗?什么方法可以最快地把混合物分开?

幼:我用汤匙分的,还没有分完。

幼:我用镊子、筷子分的,也还没有分完。

幼:我所有工具都试过了,汤匙、筷子、镊子都可以分,但是都不够快,筛子是最好用的,用筛子能很快把它们分完。

②为什么筛子能把东西分开呢?(边操作边讨论。)芝麻和黄豆一样大吗?使用筛子来分,你发现了什么?

幼:筛子上有许多小孔,黄豆比较大,留在上面;芝麻比较小,才会漏下来。

师:(小结)原来筛子上有许多筛孔。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上,这样就把两种东西分开了。

(教师提供大小对比较明显的芝麻与黄豆混合物,幼儿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后,发现使用筛子能很快将两种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该环节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筛子的作用。操作后的集中交流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追问,帮助总结并提升核心经验: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上。)

3、第二次尝试:发现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介绍操作材料:盐和黑米、绿豆和花生的混合物,大中小号的筛子。

师:用筛子来分东西又快又好。除了刚才用的那个筛子,我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另外两个筛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大、中、小孔筛子,在大中小号筛子上分别贴上“大”、“中”、“小”字作为标记。)

幼:它们的孔大小不一样。

师:这儿有两盘混合物,黑米和盐、绿豆和花生,它们一样大吗?谁大谁小?

幼:芝麻大,盐小;花生大,绿豆小。

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用不同的筛子把它们分开呀?

(引导幼儿对混合物的颗粒大小进行比较,有利于幼儿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

(2)提出操作要求:

①两人互相合作选择合适的'筛子把它们分开,分别放到四个盘子里。

②分好后和小伙伴说说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结果怎么样。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根据混合物的大小寻找合适的筛子。

(4)操作后讨论:

①这些东西是用同一种筛子来分的吗?

②黑米和盐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你发现了什么?用小孔筛子分为什么只有盐漏下来?

幼:用小孔筛子分的,因为盐比筛孔小就漏下来,芝麻比筛孔大,留在了筛子上。

师:用其他的筛子分行吗?(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为什么两样东西都漏下去了?

幼:芝麻和盐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③绿豆和花生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你发现了什么?用大孔筛子分为什么花生会留在上面。

幼:因为花生比筛孔大,会留在上面,绿豆比筛孔小,所以会漏下去。

师:用别的筛子分行吗?(演示用小孔筛子分。)为什么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了?

幼:绿豆和花生都比筛孔大,所以都留在筛子上了。

师:(小结)芝麻和盐都比筛孔小,所以都筛下去了。绿豆和花生都比筛孔大,所以都筛不下去。因此,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为筛子做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及讲述。在第二次尝试中教师提供芝麻和盐、绿豆和花生的混合物,分离时仅需要用到大、小孔筛子,中孔筛子的提供为这一环节的操作提高了难度。通过这样的操作探索,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提升,认识到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初步懂得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4、第三次尝试: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1)介绍操作材料

师:我这儿有四种东西的混合物,混合物中有黑米、盐、绿豆、花生,它们一样大吗?谁大谁小呢?

幼:盐最小,然后是黑米、绿豆,花生最大。

(引导幼儿先区分混合物颗粒的大小,为后面的操作活动打下基础。)

(2)提出操作要求:

①合作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②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③幼儿分组操作,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指导幼儿选用合适的筛子分,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师指导语:你先用哪种筛子分出什么东西?再怎样分?

(3)操作后讨论:

师:你是怎样分的?分完了吗?

幼:先用小号筛子把盐筛下来,再用中号筛子分出黑米,最后用大号筛子把绿豆筛出来,花生留在筛子上,这样就把四样东西都分好了。

幼:我先用大孔筛子,花生比筛孔大留在筛子上;再用中号筛子,绿豆比中孔筛子的筛孔大,留在了筛子孔上,这样就把绿豆也分出来了;最后用小孔筛子分,绿豆留在小孔筛子上,盐漏到盘子里了。

师:这三个筛子筛出来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

幼:不一样,因为它们的筛孔不一样大。

师:(小结)小孔筛子的筛孔小,只能漏下盐,中孔筛子的孔比小孔筛子的大,所以它能漏下黑米和盐,大孔筛子的孔最大,所以它能漏下盐、黑米、绿豆。原来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

(第三次尝试提供盐、芝麻、绿豆、花生的混合物,由两种混合物的比较变成四种混合物的比较,加大了探索的难度,分离时由原来的一次分离变成了多次分离,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要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才能分得更快。得出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的结论。)

5、观看课件,了解筛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活动自然结束

师:在日常生活中,筛子还有很多用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科学活动源于生活,活动把幼儿的认识由课堂延伸到现实生活,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对筛子的认识,还丰富了幼儿有关筛子的经验,体现了科学活动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活动反思

1、活动选材体现生活化

该活动来源于生活,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筛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茶叶包、夏天的蚊帐等,但却极易被孩子们忽略,而“筛子”是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常见的用品。本活动选材处处体现科学活动与生活密切联系,符合陶行之的“生活教育”理念。

2、材料提供体现适宜性

本次活动提供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为了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我在活动前多次实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即大小不同的混合物颗粒,混合物大小适中,刚好与不同型号的筛子匹配。采用两人合作操作的方式,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机会。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感知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3、活动环节体现递进性

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的自主操作、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始终让幼儿自我探索,自主发现。本次活动设计了如下三次操作探索:

初次尝试:提供大小对比较明显的芝麻与黄豆,幼儿在尝试使用各种工具后,发现使用筛子能很快将两种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该环节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筛子的作用。

第二次尝试:提供芝麻和盐、绿豆和花生,分离时仅需要用到大、小孔筛子,中孔筛子的提供为这一环节的操作增加了阻碍,通过这样的操作探索,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提升,认识筛孔大小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初步懂得选择合适的筛子来分。

第三次尝试:提供盐、芝麻、绿豆、花生的混合物,由两种混合物的比较变成四种混合物的比较,加大了探索的难度,分离时由原来的一次分离变成了多次分离。幼儿更进一步了解要根据混合物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子才能分得更快,得出筛孔的大小不一样筛出来的东西大小也不一样的结论。

递进性的探索环节使幼儿的操作由易到难,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由浅入深,呈递进式的发展,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递进式的活动环节使幼儿“跳一下,够得到”,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问题设置体现有效性

活动前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操作,活动后给孩子时间讨论与交流,引导幼儿将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表述出来。例如,第一次操作时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分的?什么方法可以最快地把混合物分开?第三次操作时提出问题:混合物一样大吗?谁大谁小呢?这三个筛子筛出来的东西一样吗?为什么?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总结并提升核心经验:原来比筛孔小的东西会从筛子上漏下去,比筛孔大的东西会留在筛子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