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1
《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的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所谓的革命,必然发生争斗,那么这样的争斗必然是双方的,钱先生的这种想法有点不符合现实,就拿我们党与国党的斗争,如果不革命,那么我们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吗?显然不能。而且如果只有一方赞成和平解决问题,而另一方不赞同,那么如果和平一方不去斗争,那么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非和平一方所灭。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可贵的。
据了解《国史大纲》是37年抗战时,钱穆先生恐怕一旦战争失败,中国会彻底消亡,于是抱着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他的高傲的民族主义情绪。 《国史大纲》整本书是一个感情的蕴含物,它传递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在所有的历史著作里都是可贵的。一部饱含感情的的书远比一部生硬的书有趣味、有意义。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他在本书的《引论》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文化观与方法。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历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以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知识;(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我对这两种目的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也知道钱穆先生用心良苦,一方面积极探索救国源泉,回到历史中反思;另一方面又把弊端列出,供世人参考。他还指出,国人不能懒于寻找自己救国的方法,不能一味学习甚至沿袭他人;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指出要在实际基础上以中国的历史为指导研究中国现状并寻找出路。
钱先生在书的前言曾写到: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但对于历史我们需要了解,需要铭记,但不能总是沉浸于历史,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2
近日开始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现在将所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于此,以求教与各位。
翻开此书,首先进入视野的是这样的一页文字,现摘录如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以上便是钱穆先生所列四条信念。我们仔细的阅读一下,便会感到其中的深意。 首先第一条,这条回答了历史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也就是说要增强国民的基本素质。或许历史确实不如其他的学科有那样的直接的现实意义。历史不像理工科,能给人们带来科学革命,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历史也像哲学,能够给人提供方法论上的知道意义,甚至历史也不想文学艺术一样,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是历史既然是一门存在的学科,那它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历史知识对人的印象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若是稍微的具备一点历史知识,我想我们在看电影时,在开小说时,在其他的很多情况下,都会有一种基本的素质在做支撑,或许就不会有投名状里的那灰色的笑柄了。当然这是历史的基本作用,历史的作用可能远不止这些。出色的政治家,著名的科学家等等,他们或许从历史中找到了更多的东西。因此在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历史普遍漠视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历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可能导致了人们对历史的漠视甚至是厌恶,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历史似乎就是陈年老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一些拗口的东西。因此历史教育需要改进,而我们今天的大学历史教科书的水平甚至还不如这本国史大纲,这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条和第三条,钱穆先生说明了对待历史的态度,由于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原因,所以他特别的强调,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这个说法对于他成书的时代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我们今天呢,我们对待历史应该是什么态度呢。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包括所有的公民。我认为我们对待历史要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带着一颗平常心来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来认识和揭示历史的复杂的面目。具体说来对于本国的历史,首先不能认为现在我们站在历史最好的时候,对以前的历史充满了不屑和谴责。这就是钱穆先生在第二和第三条上所强调的。其次,对于历史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带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倾向,不能认为以前就是最美好的而且是难于超越的了。当然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折中主义,是不可取的,但是我认为我们更应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且尤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具体的历史问题要不先入为主,然后根据研究的结果来做判定或者评价。
第四条钱穆先生则将历史的传播,上升到了国家向前发展的层次上了。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希望大家通过历史学习,都能受到启蒙,从而成为先知先觉之人。
以上便是我读这一页的体会,还请大家多多批评。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3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的一部中国通史。其内容上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锁节。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该书的主旨在于发现历史的相互影响,及先后的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的根据借鉴。通过此书,在感悟钱穆先生的知识渊博的同时,更能感悟到钱穆先生作为读书人的风骨。那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路奔波的钱穆先生,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让自己放光放热,编写《国史大纲》,作为传承中华文化载体,希望通过此书,唤起和点燃有识之士对国家的热血。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在此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先生在此书中没有讲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将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的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希望后来的人也能从此书中感悟到对本国历史肯定与自豪,而将此历史传承下去。文化不灭,国家不亡。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需要保护的同时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阅读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但是历史教科书教的更多是历史事实,而不是历史智识,历史不是死的,而是活动的,我们应该将过去的历史运用到今天的实际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把历史运用到现实中去,历史才是有意义的,历史才是真正传承了下来。
钱穆先生在引论部分讲出中国历史的特点有三:一是悠久,二是无间断,三是详密。史书体裁有三:一是编年体,二是纪传体,三是纪事本末。我中华文化,于当世固当首屈一指。此是对我华夏历史的自豪与骄傲。后还有对近世史学的流派认识,历史智识的认识,治史方法等问题的阐述。印象最深的是,引论十的部分,钱穆先生对近人好为中国社会组织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之名称,为外来之名。西方史学家谓其历史演变为封建社会,转变为工商资本社会。中国史学家就依据这个理论,认为中国历史必定居于二者之一,不是工商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封建主义国家。我国古代为封建主义国家,这是从学习历史以来就有认识。但从钱穆先生这里的怀疑,也引起了怀疑,封建主义是外来名称,在我国历史上的划分,能不能适用,还是一回事。对自己国家历史,应该有温情与敬意,不应该如此草率,根据外国历史学家对其国家历史的划分来划分我国的历史。应该慎重,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
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这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我国历史的划分依据,和外国历史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划分我国历史阶段,而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自由学术兴起。以前知道孔子开私学之风,知识在平民之间传播,但看书之后发现,孔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上古学术掌握在贵族阶级,在贵族阶级逐渐堕落的进程中。往往知礼的、有学问的比较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高踞上层,于是王官之学逐渐流散到民间。诸子百家兴起,民间学问广为流传。下层知识分子即位游士,掌握知识后,渐渐得势,并不像早期孔墨两家为封建贵族发言,他们讨论和思考的中心,在自己身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民学者的地位逐步高涨,而贵族阶级在当时的重要性逐渐降低。此消彼长之下,造成后面贵族养贤的局面。开始为国君养贤,后到君子养贤,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步降低,封建贵族亦逐渐消亡。这是学问下移带来的进步,学术的弥漫到下层民众,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将贵族阶级的文化特权打破。
士族之新地位兴起的原因,一是朝廷帝王的极端提倡,二是民间儒学的普遍发展,三是博士弟子名额的日益增添,四为当时的选官制度。士人得到朝廷的重用,社会地位提高,拥有一定的势力,在社会上表现为清议和门第,尤其以门第为甚。门第在东汉已逐渐形成,第一是因为学术环境的不普遍,学术授受有限,往往限于少数私家,出现“累世经学”。经学为入仕的条件,又造成“累世公卿”。这两者,又为士族传袭势力的方式,久而久之便造成门第。还有一原因,即是由于当时察举制度的舞弊。门第的形成,又变为变相的贵族。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门第亦有其不同。北方战乱,原北方士族与王室南迁,能南迁者,皆为当时之大族,留北者,相对而言势力较弱。而之后的形势发展,又导致这二者的区别。迁南者,因为局势较为安稳,多清谈之士。留北者,环境不同,多务实之人。南方之门第,因为南渡皇室要借助其力量安稳社会,势力越发强大,越发居于高位,而与下层联系较少。北方之门第,与胡族合作,要发挥其力量,避免被胡族吞并,只能和下层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与胡族抗衡。此时的选官制度,造成门第的扩大,后形成门阀,可以影响政局的走动。分皇室之权力,皇室并非不想除去和打压门阀势力,奈何此时需要借助门阀的势力。门阀的特权地位和皇室对其的不满,又为其的覆没埋下伏笔。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入仕打开大门,波及门阀之势力,门阀的特权地位被打破,皇室稳定政局不再想之前那样需要依靠门阀的力量。而下层民众也越发的跃居高位。从此,门阀逐渐消亡。科举制的兴起,让入仕之途有据可依,以往的混乱不堪被终结。
历史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其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政治上变动引起了文化上的变动,文化上的变动又引起政治上的变动,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而到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下,要求文化上也要做出相应之改变,于是秦崇法,汉尚儒,而汉朝的儒又不等于之前的儒学,此时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夹杂百家的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儒学。知识分子得到重用,地位上升,势力越发增强,让皇室不得不考虑依靠其力量稳定政局,于是新的选官制度出现,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让门第的出现有了契机,门第势力越发强大,皇室不得不做出让步。南朝侨治州郡县,就是为南渡之门第量身制作的,于是门第更加强大,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也引起了下层知识分子的不满,最重要的是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隋朝的科举制完美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打开了下层知识分子入仕的大门,也打破了门阀的政治垄断地位。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钱穆先生在此书中完美的将他的治史思想体现了出来,虽然他是根据大学教科书体裁写的这本书,但是也因此,更将他的思想体现了出来。经济、政治、文化是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文化是二者的体现。钱穆先生在书中没有详写帝王将相,历史事件,而是将中国历史发展娓娓道来。上文说的士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是从整体的角度来书写,并没有详写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从整体上把士族与学术思想的发展写了出来。没有描绘某一幅风景,而是完全的将中国历史展现了出来。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在引论部分也有所述说,希望通过此种述说,让读者知道中外历史文化的不同,要对历史有所怀疑,大胆怀疑,小心求证。
国史大纲读后感 篇4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的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熟知不少无用的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历史的意义在于知道我们国家的精神,学习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独特。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所以说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国史大纲》前言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问题是鉴个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后记里说,已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国史大纲》前言里说,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线在水平线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现代标准谓之野蛮的行为,在当时是进步是科学是有效的。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我以为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大乱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当然重典也应有度,只是这个“度”两千年后无法精确计算。若以现代法律衡量,秦皇汉武枪毙一百次都不够,最符合标准的不是袁世凯就是伪皇帝溥仪,如此岂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长城,难道劳工们仅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吗?若如此,其工程质量可想而知,然结果却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责任心何来?关于秦暴政的来源多为汉代史家所载,如同清否定明一样,我们不能否认汉代史家们有偏公允的可能。
钱老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所谓的喜欢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陪得上“历史“二字,可是钱老这本书虽是教科书,但其服务于政治的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钱老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本书的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老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深刻思考,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传统、革新、科学,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而同时也有极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的史学完全沦落为政治的工具,这是作者所不愿看见的,我们对于自己历史要分清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而后择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后我就开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觉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经过过多的处理过的,我们都希望知道真实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所享有的了解我们民族过去发生了什么事的权利。钱老生活在那个年代,又以其高度严谨负责的态度撰写的这本书,应该有很高的真实度。
对比一下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体例,区别还是很大的。一是用词概念。钱穆沿袭的都是传统史家的词汇——党争、王霸、民变、流寇……这些在今日教材的话语体系里或已不用,或者变为农民起义,泾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场。钱穆分析北宋军事积弱,包括幽云屏障之失、内政不振、武备朽钝、兵制欠当、地方无权等等,而今日教材几乎只论朝廷腐败一点。相比而言,钱穆至少部分地接受当时的进步观念,认为革命整体是合理的,虽然仍旧视大多数民变为灾难。(但事实上中国的全部农民起义的确都不曾给社会带来本质的进步,倒是破坏极大,因为主导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无赖,除非像刘邦、朱元璋广得读书精英辅助,方能成事。)而现行教材几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进步,朝廷必腐败反动”的思维定势雷池不敢稍动。而很显然地,要成为“有知识之国民”,绝不应该满足于信守那些不许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见。除这两点外,在民族观念、政治局面传承流变等方面,钱穆的观点也与现行教材不同,因为教材是以政治观点为纲组织史实,而钱穆以历史观点为纲,虽然都是“信念决定论点”,然而政治观点显然要比个人化的历史观点僵硬,所以现行教材与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国史大纲》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其主旨“则在发现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这说明作者的主要意图是记述历史以对时事及后世造成影响。钱穆先生写《国史大纲》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么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看本国历史呢?先生说要怀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会对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历史总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鉴古而知今,历史总能带给我们温情。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对历史毫无敬意可言)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前人不知后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过而责之于前人之身?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带着温情与敬意,带着能够鉴古而知今的心态去学习本国历史,才能学以致用,才能报效祖国
简单的举个例子,官方历史教科书中,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是以一个正面角色出现的,讲他们如何爱国,而没有提到他们的愚昧和残忍,而本书有较为详实的阐述。不过我要说明一点,知道历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们知道了义和团的残忍就可以了,毕竟在列强野蛮入侵我们的时候,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伤害,对他们的任何残忍都是应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我们要以此时时勉励自己,努力让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迄立于世界的东方!
读这本书以后我收获很大,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得到了深刻知识,满足了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由于时间关系虽然我没完整地读完这本书但我了解还是比较深刻,通过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国古代历史浮现了在我眼前,虽然是过去但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