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和前两课的《老房子》、《门、窗、墙》以及后一课《漂亮的房间》,共同组成的一个单元,属设计应用学门领域。房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环境。我们的学生生活于其中,要能初步认识房子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为设计创作储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同时,了解不同的小房子,能反映出不同的民俗风情及人们的物质和生活状况。由于学生对这一方面知之甚少,教师在施教时,可做适当的课前铺垫,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摄影或写生纪录、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收集资料,进行鉴赏、分析、对比。链接好本单元课程,让学生更多了解各种房屋的门、窗、墙、屋顶及老房子式样,感悟各式房子的艺术魅力,从而创作己喜欢的小房子。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欣赏不同风格的房子,了解其特征、作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操作目标运用剪、折、卷、切割、插接等方法,设计制作小房子。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综合材料的各自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设计制作小房子。
教学难点作品构思新颖、造型有趣,综合材料搭配合理、巧妙。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视频展示台,小房子的作品等。
学生准备收集建筑图片资料,彩色卡纸,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了解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观察本地建筑,或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特色的小房子。
2、师生共同欣赏、交流大家图片资料以及课本的.欣赏图片。
3、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图片,简要介绍房子的文化背景,重点联系上节课内容讲解门、窗、墙以及屋顶在风格上要和谐统一。
二、认识和发现
教师用彩色卡纸演示一种小房子的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老师用了哪些制作手法,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三、感受与体验
1、教师拿出几件废旧材料,演示制作一座小房子,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材料制作的小房子?为什么?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进行观察联想,从材料的颜色,形状,质感着眼,问你认为这些材料适合做什么样的房子,鼓励学生任媒材和造型设汁之间多作联想,感受各种媒材的特性。
四、尝试与练习
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材料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小房子。
五、游戏与
以小组合作为单位,举行房地产开发洽谈会,每个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开发商,介绍本公司的设计和造型特色及居住功能,全班同学当顾客去选购。要阐明购买理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学习巧妙地融人游戏之中,大家通过参观、欣赏、交流,一起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六、教后记: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 篇2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精选12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 篇3
课题:
家乡的桥和塔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2、启发学生欣赏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桥和塔周围的景物。
3、引导学生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体验桥和塔的造型美。
2、桥和塔的`造型表现。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说一说: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桥和塔,观察了解各种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桥和塔的结构和造型,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图片与资料,大家完成了没有?
(1)你们在哪里见过桥和塔?
(2)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有哪些特征?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范画,感知范画媒材的运用以及画面的趣味构成。
(1)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来怎样表现桥和塔?
(2)他们怎样巧妙利用材料的特点?
(3)你们觉得哪幅作品画面组合得好,为什么?
2、把你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交流。
师:欣赏了这些作品后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画?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家乡的桥和塔。请同学们看作画要求。
3、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座桥或塔,利用各种材料和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大胆的想象、构思,自由地创造和表现桥和塔,并添画周围景物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表扬优秀作业
五、课后拓展
1、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绘画和制作桥和塔。大胆想象,创作出“未来的桥和塔”。
2、运用其他材料创作立体桥和塔(陶土、纸张等)。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 篇4
一、教材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熟悉而喜欢的动物。本课是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个主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画材料,也从第9、10课中了解了鸟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水墨画的美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化的偶然性。本课教材选取了两位著名画家陈子庄、朱聋的作品各一幅,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们用不同的水墨风格表现的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画的乐趣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用笔、用墨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2、教学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囤画颜料、水怀,水墨画马图片。
2、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认识画工具及其相应作用,为本节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与导人:
(1)教师拿出一张宣纸,请两位学生上来随意点两点,教师在学生点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添加上鸟的眼晴、嘴巴、爪子,即成了两只有趣的小鸟。一只正面,一只侧面。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墨画鸟。
3、欣赏与感受:
(1)欣赏一些知名画家的水墨画鸟作品,找一找他们的用墨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水墨画中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2)欣赏同龄人的水墨画鸟,体会鸟的不同的形态特征,感受水墨的不同韵味。
(3)教师示范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尝试,在尝试中教师简单介绍、示范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实践与体验:
(1)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鸟或根据资料、照片,大胆用水墨进行表现。
(2)教师巡视,让学生注意笔墨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最后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水墨表现方法。
5、展评与拓展:
学生将作业贴于教师设计的展板"鸟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对于水墨表现较好的学生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6、布置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家禽或家禽图片,尝试用水墨进行表现。
7、收拾与:
学生动手收拾作画工具及课桌,保持良好的教室环境。
小学美术教案三年级下册 篇5
一、教材分析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运载工具的汽车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具有了更为理想实用的功能,给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留下了强烈的视觉感受、美好的记忆和丰富的联想。本课围绕“汽车”这一主题安排了三个相关学习活动:画自己喜欢的车,侧重平面绘画的学习;用纸盒组拼汽车,侧重立体组合造型的学习;用各种材料组拼汽车,侧重材料利用的学习。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将涉及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审美感受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创造表达,体会到各种造型活动的乐趣。
汽车一般都由车头、驾驶室、车厢、车轮这几大部分组成,儿童由于经验积累,一般已能很敏感地分辨各类汽车的大体特征,在活动一中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汽车的主要特征后可以采用观察性绘画或记忆性、想像性绘画进行表现,如果是观察性绘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描画汽车的正、侧面,教材中的学生线描作业和欣赏图片做了明确的提示。汽车上各部分的形都有穿插和遮挡关系,如车轮与车身的组合多半具有明显的包围和遮挡关系,而这些形的组合构成了汽车的整体形状。注意汽车和各个部件的特征和细节,如车轮轴、螺丝、轮胎花纹、反光镜、前后及两侧车灯、车窗、刮雨器等。如果是记忆、想像性绘画,应引导学生抓住车的主要特征和一些细节体现车的特点,并适当装饰或添加想像。
在引导学生运用立体造型表现“车”这一主题时,可以采用同一性质的材料(如纸盒)或多种材料进行创作。活动二的学习内容强调巧妙利用纸盒的大小、形状,通过堆砌引发联想,制作出汽车,一般步骤如教材中所提示的“先组拼汽车的车身,再用剪接、粘接、拼贴等方法制作出车窗、车门、车轮、车灯等部件”。在此操作过程中,学生应根据纸盒特点,掌握简单的组合、切挖、粘贴技术,并学会思考运用什么样的纸盒做“汽车”的哪个部分。活动三的学习内容在材料利用上有所突破,因为材料丰富,材料个体造型各异,学生思考选择的`发散性更强,根据材料特点,学生可以掌握与之相适的组合、切挖、粘接技术,并学会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汽车的哪个部分,如教材中出示了一些纸杯、油瓶、字典、订书机、袜子的图片,图下所附的问题体现了对学生思维引导的过程与方法。
孩子们很喜欢汽车,在历史悠久的汽车大家族中他们都愿意争当一名小小设计师,教师应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支撑,满足学生绘画表现的欲望、动手创造的热情和粗浅的设计意识。
二、教学目标
观看汽车的图片、模型或实物,认识车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初步了解汽车的历史与文化。
能抓住汽车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车。
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立体造型的方法制作一辆有趣的车。
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动手制作、描画汽车的过程中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领略设计与创造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强调自主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对熟悉的交通工具大胆进行创造表现。
活动一教学过程可考虑:信息收集——欣赏感受——学习指导——创造表现——评析交流。课前,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车的图片、模型,相互观察感受后,统一认识,大家共同发现车都有一个基本的外形结构,然后有针对性地谈自己最喜欢的车具有哪些特色,如有的车的细节局部有特色,有的车由于功能需要,从外观上可突现出某些机车零件。怎样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各类汽车的大体特征和侧面造型入手,来分辨形的特征,并通过汽车细节的添画使画面更生动;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正面的汽车,对比观察、对比认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造型能力进行有选择性的绘画表现。
活动二、活动三都涉及到立体造型的训练,只是材料的不同,导致思维选择存在差异,技术处理也相应有所调整,但教学上都可采用以下过程:欣赏激趣——材料分析——方法选择——创意指导——自主表现——评价迁移。教师将汽车的平面绘画作品与立体制作作品对比出现,激发学生的动手表现欲望,让学生认识材料,分析示范“汽车”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选择了什么方法制作而成,在交流讨论中呈现问题:“如果你也想做一辆有趣的车,你会选用哪些材料,制作车的哪个部分?”如果用纸盒制作汽车,应注意利用纸盒本身的长短、厚薄、大小巧妙组拼,并掌握纸盒的切挖、粘接方法;如果用其余各种材料制作汽车,应注意材料之间的外形、硬度、质感的合理搭配,并掌握这些材料的切挖、粘接技术。其实,学生在工具操作和材料的简单运用上难度不高,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材料,寻求造型的新异与美观,创意指导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思考和对制作效果的科学设想。学生作业可以小组共用材料,独立制作的方式完成。评价欣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活动二的内容可考虑向活动三延伸,活动三的内容可考虑向科技方向延伸,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四、教学建议
可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如对正、侧面汽车的对比观察、感受与认识,技法表现的异同,对平面绘画作品与立体制作作品的对比观察,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各种表现形式、方法的学习欲望。对比观察学生作品,将组拼合理的作品与过于堆砌的作品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选择。
活动一应着力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后,再进行学习定位。如果定位是记忆想像性绘画,应强调创造性、主观性,先把握好车的整体外形,再以车为主体,适当添加人物、动物、场景,注意画面的构图、色彩处理;如果定位是观察性绘画,应强调客观性,避免学生画概念化的汽车,注意局部细节的描画,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描绘汽车。
活动二、活动三强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选择几个固定的有特征的材料,让不同的学生尝试组拼,大家从不同角度品评、选择,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利用同一材料再次“翻新”,另一方面可发现问题,共同思考解决的办法。
活动二的学习在技法上可引导学生打破纸方盒的基形,巧妙剪切再重组异形,使汽车造型更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