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

欢迎阅读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一)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

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

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参照课后第一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将课文划分层次。

1、校准字音字义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

陆蠡(lǐ)

涸(hé)辙(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三)分析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标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找同学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教师做出品评。在指出以下三个句子,老师与同学一同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时听音频)

“焦”清晰地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向往。隐含着对祖国摆脱日寇铁蹄重获光明的急切内心。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借比喻表达了对绿色的喜爱,喻体爱、幸福、猗郁的岁月,展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比喻成“囚人”。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提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联系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关于抗日的书籍。他当时未在场,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四)综合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 么?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长、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执——坚强不屈

(3)向阳——光明自由

实写“物”,虚写“志”,托物言志。(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五)课堂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或事物。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脱俗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抒 喜爱留念

囚绿(8--11) 情 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 线 尊敬祝福

思绿 (14) 索 怀念期盼

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

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

恋绿(1 —7 )

囚绿(8 —11)

释绿(12—13)

念绿( 14 )

1、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

蓬勃、固执、向阳

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生命 希望、向往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三、 拓展延伸

1、文章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能给你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以“致__”为题,写一段话。

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朗读以怡情,品味以释旨。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教学重点

]研读“囚绿”部分,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课时]

1课时。

[晨读在线]

1、背诵课后两首诗(课本第12页)。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杨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2、朗读课文《囚绿记》。注意几个多音字和几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陆蠡lǐ 蠡测lí 纸糊的墙壁hú 芝蔴糊hù 纸卷帘juǎn 卷轴装juàn 疲累lèi 积累lěi 瞥见piē 蹩脚bié 常春藤téng滕王阁téng 涸辙zhé 清澈chè 急不暇择xiá 闻名遐迩xiá 渡越沙漠dù 度过一个月dù 揠苗助长yà 偃旗息鼓yǎn

3、背诵课文第5段前三行内容。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到“绿”的诗歌很多,我们晨读要求背诵的《杨柳枝词(其一)》,就是其中一首,请哪位同学背一遍。

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只缘袅娜多情思,便被春风长倩猜。

二、走近作者

学习注释①: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提问:《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有哪位同学知道?

《罗亭》俄国屠格涅夫,《鲁宾逊漂流记》英国笛福。

三、整体感知

1、 题目是“囚绿记”,哪几段直接写“囚绿”?

8至11段

2、 “囚绿”之前写什么?

寻绿,赏绿。

3、 “囚绿”之后写什么?

放绿,怀绿。

4、 作者在“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样的情感?

热切追求,喜欢满足,爱绿至极,诚挚祝福,惦念牵挂。

四、研读“囚绿”部分

1、 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深切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

6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 “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常春藤的喜爱?找出相关语句,并作适当批注。

4段: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5段: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6段: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7段: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3、 被囚之前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

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 如何评价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行为?

① 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

② 因爱而占有,造成伤害,是一种“自私的念头”,是一种“魔念”。

5、 常春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给你怎样的启示?

被囚后,绿藤的尖端总指向窗外,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折射出它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展现了他不可侵犯的生命尊严。

板书:顽强抗争。

五、介绍作者,理解主旨

1. 教师介绍作者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陆蠡被提审,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便吐血而死。

2. 在《囚绿记》中末两段,作者写“放绿”,“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放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向往自由

3. 总结全文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这种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巩固背诵

齐背第5段前三行。

高二下册《囚绿记》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