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 ”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 = ________W ; 1w = _______= 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电功率知识的综合性强,根据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求电阻、在给出实际电压(或实际电流)的基础上求实际功率、在已知电功和电功率基础上求通电时间等都是在考查同学们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能否“依靠公式”展开思维。所以,我以课本例题为依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用一个标有“PZ220---1100”字样的电炉烧水。若此时家中的实际电压为200V。这个电炉的电阻是多少?此时该电炉的电功率是多少?1.8KWh电能可以供它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
A、电视机 B、白炽灯
C、电冰箱 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教材有三大特点:
内容重要、教学要求高、教学容量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4)创新素质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四、教学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异同点及应用。
五、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牙签、自 制课件
六、教材处理:
针对这堂课的要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我对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有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对比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年龄小,经历探究的次数有限,实验时容易被器材吸引,丢弃探究目的,更谈不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所以,我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实实在在地的体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学习
三、归纳小结
四、反馈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新课导入
在物理中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如复习导入、小实验导入、物理小故事导入等。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实验现象—问题"导入的方法。我在这一环节设计中,采用了同学们都熟悉的现象。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调皮的同学会用镜子、表等晃出一个亮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光的走向,同学们能够从墙上的光斑发现光的这个特点。从而引出了光的反射。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二、新课学习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1、从观察中得出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避免了让学生死记概念,从观察现象中得出"一点、二角、三线",更加形象直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从被动的学,变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激光手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用课件演示过程。
2、从实验中得出规律:
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正是目前探究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是教师习惯于设定程序,让学生去做。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对于"一点、二角、三线"这六个名词进行分析,学生根据数学知识,会想到一些关于面、角联系,学生隐约形成了探究问题的思路。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我们应该如何去做,要想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需要什么条件,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需要验证什么物理量。明确探究总思路。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倒主体的位置上,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演示同时,可以做出光线与水平面成45°、90°时,让学生观察特殊光线的特点。
演示三:用激光手电筒对光的反射三个规律进行演示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周密思考,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紧接规律之后设计了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通过例题使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给出学生相应的练习,锻炼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学生对于自己所画出来的光路图会有很大成就感,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练习:(由课件显示)
3、从动手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光的反射定律后,我紧接着提出了如果光线沿着反射光线射入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我提出让学生来演示这一过程,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让物理更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现象。如你在一块镜子中看见某同学的眼睛,那么某同学也能看见你的眼睛。同时我还提出有关隐形人这一话题,让学生课后思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
演示四:光路可逆
4、从对比中加深印象:
从这里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光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这时同学们会发现法线不在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个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并总结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对生活中的黑板反光、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等现象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进行解释。
演示五: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
三、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让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学生小结,加强了对规律的理解,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又有部分光反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四、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的反射知识与生活及自然现象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器材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充分动手,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出问题。在以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3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编写特点和意图)
本节内容由怎样认识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压强、浮力、机械效率的基础。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快慢,教材这样安排也有利于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材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现代生活与力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本节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门、提水桶、人拉车等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说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在生活中对力已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能列举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例子,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这一概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能正确写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2.能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四、说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
突破措施:一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弯锯条、拉长弹簧、用磁铁吸引钢珠、手捏橡皮泥等,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课件出示大量的实际案例,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五、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探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上,让学生在推、拉、提、压的动手体验中思考,获取知识。
2.学案导学:精心设计导学案,明确学习指令,整过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知识点。精选学习问题,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加强合作交流,把问题更多的放在小组内得以解决。老师的作用就是提出问题、观察、倾听、点拨。
(4.多媒体辅助: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便捷的作用。)
六、说教学流程
1.课题导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战斗力等。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学生思考,搜集有关力的一些说法,由此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力”)
2.要点探究:四个要点
要点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现象:人推车、拉长弹簧、推土机推土、用水桶提水等,归纳总结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产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两个物体;②有动词。告诉学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提、压等概括为“作用”,这样,我们可以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针对以上力的概念,老师引导学生且强调: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②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注意:这里的板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板书,仅凭学生头脑中有关力的事例,是很难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两个学生实验: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拉长压短弹簧,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的实例。
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参照课本第三页图7.1——2有关说明,完成实验,
归纳概括实验结果的共性特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个跟踪练习:请列举生活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实例。
要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首先提出问题: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结合演示:用力拉弹簧、打台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
老师可以继续演示推门,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但这个实验不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所以,可以给学生提供核桃钳子,让学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光线的认识,迁移到力的示意图的学习。达到会运用抽象的科学方法描述力。明确画法,规范作图,使学生达到能识图,会画图。对具体步骤和画法要提出较规范的要求。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完成课本第5页画力的示意图2、3题。
要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内容,是促进学生对力的概念形成整体认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体验,感受手对其他物体施力的同时,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成图7.1—5实验,总结实验结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较清晰的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体认识。
另外,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需要巩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这一认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现象。
3.梳理反思:给学生3分钟时间,梳理反思刚才学习内容,补充修改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
4.达标检测:根据学习目标,设计3个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出示答案,学生小组互批。
5.课后延伸:
布置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动手实践的课程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学生构建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