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多美网

2025-10-08读后感

欢迎阅读龙应台目送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篇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这本书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

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就是《目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读书时,在校门外,儿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头注视着我们离去时的背影,但当儿子长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篇2

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儿子的背影在母亲眼中渐渐变大,母亲一生都是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没有任何声音,不需两人对话,用那凝望的眼神传递对孩子的关心与不舍。

母亲是过来人,知道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许许多多的磨难与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对,母亲是多么不舍与不忍,但事实是残酷的,母亲是无法替代孩子走完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满活力的,让孩子去闯闯吧!让他学会克服,让他学会坚持。只有人生中历练过,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亲曾几度想替儿子分担,让儿子轻松点儿,那么你这母亲就当的有些不称职了,你是否想过?你是否往坏处想过?人都会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办?以前是你替他分担,如今他失去了你,没有人替他分担了,他怎么办,碰到困难就缩。如果真是这样,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让你的孩子去青春岁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让他去冲动,让他去义无反顾,让他担起所有的痛苦,体会一下,人生旅途的艰辛吧!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篇3

最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是一本让全世界关注和喜爱的书籍,在文学的殿堂里龙应台有着不一样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教育和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关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黄;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遂,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了,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透过龙应台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一个孩子渴望自由和独立以及对母亲付出的爱的拒绝和疏离,而他的母亲虽然理解孩子,内心却很失落与无奈。

我们很多次用背影让身后爱你的人目送,越送越远,直至消失。上学时,父母开着车送我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我关上车门,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学校,却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离去,他们是否也会失落和无奈,我想是会的吧。天底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我很惭愧,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学校时,我会回头对他们笑着说:“再见!”我想他们会先是一愣,后面惊喜地笑吧。

有时,回眸一笑,会让你身后爱你的人重获喜悦。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篇4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