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欢迎阅读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上网或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开资料展示会。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选目标,展示预习成果。

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选目标和方法来预习。课前5分钟,学生对照预习要求,汇报自己完成哪些任务。课始,教师抽机检查,巩固预习所得。

(评: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自选目标的预习考虑了学生个体差异和潜能的独立学习。预习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交流自学感受:鸟的天堂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说。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出了作者经过鸟的天堂后发出赞叹的句子。

课件出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三.揭示研读专题,开展研读。

㈠让学生围绕以上这句话提出问题,从中提炼研读专题:

①前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后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②为什么巴金爷爷会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样的赞叹?

1.独立研读课文

2.小组合作研读,得出初读成果。

㈡集体交流:

1.引入学习描写大榕树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七、八自然段,体会榕树的美。

⑴围绕描写榕树枝杆多、树大的相关语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享学习心得。教师顺势进行朗读指导)

⑵围绕描写榕树叶子的相关语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学生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

⑶教师参与朗读7、8两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

(评: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引入学习描写群鸟的相关段落,体会百鸟齐飞的动态美。

⑴演示课件(群鸟齐飞图,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重点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练读12、13自然段,再小组个人赛读,每组评出最棒的一个人;

⑶小组推荐,选两位同学朗读12、13自然段;(课件配乐)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师生共同感悟,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评: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创设情境,进行语文实践。

推荐小鸟参加鸟类演讲比赛。课件出示主题: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

要求:根据课文12、13自然段的内容,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1.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练说,评出一位高手参赛。

2.生准备后交流,生生互相评价。

小结:精彩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喜爱大榕树,也更加珍惜我们快乐自由的幸福生活。当然也忘不了人类对我们的友善与保护。此时,我们也更能体会出巴金老爷爷的赞叹:

齐读: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命态中展开对话,活化了教材。)

五.自选练习

教师出示以下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

2.画鸟的天堂:根据文中描写的情景来画鸟的天堂,可插入简短的文字说明;

3.结合课文,参考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卡片,设计导游词,可以小组合作实地当一回导游演习一下。

(评:差异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篇2

深度解教材:

这篇课文由三首描写秋景的古诗组成。《望洞庭》描写了诗人在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景;《菊花》立意新颖,使人了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是“此花开尽更无花”;《枫桥夜泊》则通过枫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情。学生在学习完这三首诗后,要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生能够根据课文注释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但在情感上还难以体会。在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和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同时借助图片或者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另外,可以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逐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螺、霜、寺”3个生字,会写“菊、舍、遍、渐、偏、霜、愁、眠、苏、寺”l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通过对古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对古诗有整体理解,并借助图片或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运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运用分组教学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对古诗描写的情境有所感悟。

学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注释,以及词典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合作学习法,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句子。

师生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读录音、生字卡片。

学生: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巧安排:

3课时。

第一课吋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螺”。

2、理解《望洞庭》中诗句的意思,能从整体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教师播放洞庭湖美景的视频,配乐欣赏。(出示多幅月光下洞庭湖景色的图片,配乐《洞庭秋月图》)

2、导入课题:同学们,刚才播放的风景美不美?这里就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早在唐朝,这里的湖光山色就迷倒了一位大诗人。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去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描写了怎样的洞庭湖美景。(板书课题:望洞庭)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给学生以视听的双重享受,创造古诗教学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对洞庭湖美景产生兴趣,进而过渡到本课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提示:潭(tán)、螺(luó)。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课件出示古诗《望洞庭》,运用讲解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秋月:指秋天皎洁的明月。

湖光:指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的,要磨了之后才会变得光亮。诗句是用来比喻诗人远望洞庭湖时,月下的湖面平静而朦胧,像是没有磨光的铜镜。

遥望:远望。

白银盘:喻指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3、学生组成小组,根据对词语的理解讨论古诗的意思。

小组派代表发言,简述古诗的意思。教师明确: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明净的湖水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一点儿风也没有,朦朦胧胧的湖面好像是一面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青翠无比,湖水清澈明净,远远望去,就如同在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

4、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和点拨指导,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意思。

三、重点探究,启发想象。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古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三处比喻,请找出来,说一说诗人分别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学生自读古诗,思考问题。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点拨式指导。

引导学生找出三处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点拨:从课文插图不难看出诗人的观察时间是晚上,月光照射下的湖面会显得很模糊,所以诗人把湖面比喻成没有磨光亮的铜镜。另外,诗人还把湖面比喻成了白银盘,把青山比喻成了青螺。(板书:比喻)

2、教师利用课文插图启发学生想象。

(1)引导: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当我们乘着小舟荡漾在夜晚的洞庭湖,我们会看到月亮就像……洞庭湖水就像……我们的心情是……我们不由得轻轻哼起了歌……

(2)思考:诗人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景色,说明诗人饱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教师归纳:诗人对祖国山水十分热爱。(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诗句里描写的哪处景色。)(板书: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更能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联想到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望洞庭》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元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4、教师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采用范读和练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学习了刘禹锡的这首古诗后,大家有没有觉得月夜的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丽?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去洞庭湖游览一番,感受这美景。

2、布置作业:背诵《望洞庭》,同桌互查互背。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句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之情。

答案:唐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第二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理解古诗《菊花》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并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出示菊花满院绽放的图片,导入新课:暖春有娇艳欲滴的桃花;炎夏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深秋时节,天气变凉,百花凋零,但是仍然有一种花选择在这个季节怒放,那就是——菊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菊花》。(板书课题:菊花)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运用对比法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读准。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菊:中间的“米”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舍:第一笔撇和第二笔捺要写得舒展些。

遍:最后一笔要向右伸。

渐:“车”字与“斤”字所占的比例要匀称。

偏:要按照左窄右宽的比例来写。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

教师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可对学生的表达作适当补充)。古诗的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像陶渊明的家一样。(诗人)绕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地偏西。不是因为在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看的花了。

【设计意图】教师重点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使学生能针对自己存在的书写问题进行纠正:运用讨论交流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出示问题: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触?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古诗,组成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小组代表回答:古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板书:秋丛绕舍、遍绕篱边、偏爱菊)

2、教师播放古诗《菊花》的视频,出示包含《菊花》诗句大意的介绍并配以相关画面,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看、所听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明确诗人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对菊花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使学生的朗读更有目的性;运用视频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菊花》的范读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要求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4、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节奏,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百花多在温暖的季节盛开,菊花偏偏不畏风霜,诗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读了诗作后,你是不是也喜爱上了菊花?希望同学们能带着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去朗读、背诵古诗,做一个能吟善诵的小诗人!

六、随堂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菊花》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诗句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诗句)

答案: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此花开尽更无花

第三课吋

课吋目标:

1、会写“霜、愁、眠、苏、寺”5个生字。

2、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能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体会诗人孤独、忧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指名背诵《望洞庭》《菊花》,再说说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2、导入新课:领略了秋夜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又欣赏了秋菊怒放的美景,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张继描写的深秋江边的景色。(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类比法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古诗的课堂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1、学生自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霜:上下等宽。

愁:下半部分的“心”字不要和上半部分的“秋”字过于分散,要写得紧凑。

眠:左窄右宽,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舒展些。

苏:下半部分的“办”字不要宽于上半部分的“艹”。

寺:上宽下窄。

3、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古诗,不懂的词语可向教师提问。

对:相对,面对。

愁:忧愁,愁闷。

姑苏:今江苏苏州,旧名姑苏,因有一座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城西的一座寺院。

夜半:半夜。

到:这里是传到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1、教师播放《枫桥夜泊》的范读录音,学生仔细听,纠正自己读错的地方。

2、指导学生划分出朗读的节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学生根据朗读节奏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4、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采用播放录音和划分节奏相结合的方法,从读音和节奏两方面提高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洞庭湖的湖水清澈明净,青山翠绿;秋菊绕着房屋一丛丛地绽放;深秋的江边一派让人感到忧愁、孤独的景象……读了诗人描写的这么多美景,同学们是不是被诗人的才华所折服了呢?其实,描写秋景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多多搜集,多多积累。

六、随堂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填空。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的心情。

答案:唐张继孤独、忧愁

4、学生组成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明确诗句的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夜空。(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眠。半夜里,姑苏城外寒山寺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字词问题,并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诗句大意,从而锻炼他们独立理解古诗的能力。

三、重点探讨,引导想象。

1、思考:古诗前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诗句的后两句中你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

2、学生听完录音后,小组交流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归纳:古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月亮、乌鸦、寒霜、江枫、渔火(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从后两句听到了半夜寒山寺敲钟的声音。(板书:钟声)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进行想象:寒霜满天的秋夜,诗人看着茫茫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听到了半夜的钟声,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此时,诗人有怎样的感受?

教师明确:诗人感到孤独、忧愁。(板书:孤独、忧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观察插图边思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罗”、“眠”、“霸”、“占”,积累“压扁”、“霸占”、“滴溜溜”、“偷渡”、“青峰”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学习诗歌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散文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扩词法,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读诗题,想象画面

板书课题,引导交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现代诗——《花牛歌》,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诗题,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用拘泥于诗歌表现的画面和意境,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点燃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诗歌的小节。

2.小组合作学习。

(1)大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组词。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学生分节朗读,在师生点评中指导学生读准“眠、巢、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读好“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这两个句子。

4.教师配乐朗读全诗,学生闭眼想象:草地上的花牛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依据文本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将想象的.主体聚焦在自由、悠闲、可爱的小花牛身上。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花牛坐、眠、走、做梦这四幅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学第1节

(1)出示课文插图,这幅插图画的是哪一小节内容?

(2)学生自由读第1节,找一找这里写了哪些景物?

(3)指导想象:花牛的颜色、样子、动作等;草地和剪秋罗的颜色、样子等;花牛、剪秋罗可能会说些什么?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出关键词,如(黑白相间)的花牛、(软绵绵)的草地、(美丽)的剪秋罗等。

(4)指导学生凭借想象说出第1节所描写的画面,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5)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第1节。

(6)总结想象的方法: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

2.小组合作,学习第2、3、4节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运用上面学的想象方法开展学习。

小组学习步骤:

(1)大声朗读诗歌,圈出这节诗写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画面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4)带着想象和感受朗读。

全班分享,重点指导第2节“眠”“霸占”,第3节“滴溜溜”,第4节“偷渡”的想象。

小结:多么自由、悠闲的小花牛啊,指导学生讲述整首诗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扩词法指导想象第1节诗,让学生懂得通过抓关键词,从颜色、样子、动作、语言等方面展开想象,能让画面更生动;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后三节,通过对扩词法的操练,让学生掌握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花牛的自由、俏皮、悠闲。

(四)作业布置:

淘气的花牛在草地里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发挥你的想象,仿写1-2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仿写诗歌,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

(五)课后延伸

课后找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歌朗读。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 篇4

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准备好课件,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写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第3课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