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老山界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上午
傍晚
天黑
夜黑
半夜
第二天黎明以后
下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老山界教案 篇2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chéng(盛饭)shèng(茂盛)
嚼:jué(咀嚼)jiáo(细嚼慢咽)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拟人)“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老山界》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充分的情境创设,激荡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并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多功能的作用,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融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我深深感到:首先教师上课要有激情(首先要读透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才能寓教于情,熏陶感染学生。
其次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动人的形象、高尚的感情、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在这过程中变换提问的角度,引导学生咀嚼品味语句、交流讨论问题,从中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
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全心感受大自然的恬美心境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还有就是要利用好适当时机,拓展有关的内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放开学生的手脚,“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其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老山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作为一篇老课文,本文有许多值得重点学习的特点:内容上是关于历史和世界奇迹的长征的回忆,可以以小见大,感受这一奇迹的伟大之处,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写法上有基本的记叙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精彩的描写对叙事的帮助和作用等值得学习。
学情分析
作为远离战争与动乱的新时代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可能不容易感同身受。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种宏伟的题材,是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精彩的描写如何做到,需要在分析与体会中琢磨运用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大概情况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2.了解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跟陕北的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老山界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活动过程
1.积累字词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苛()捐杂税缴()点缀()
呜咽()酣()然入梦蜷()咀嚼()
盛饭()落()得很远
B.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惊惶:
呜咽:
攀谈: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惊惶(huánɡ)苛捐杂税(kē)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蜷(quán)呜咽(yè)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 本文中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 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2.背诵(或学唱)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五岭”之一越城岭,山高三十里,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就是本文中的老山界。
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长征中的全体红军动身爬山
傍晚瑶民家“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
天黑山脚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
夜里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露宿
半夜山路上(山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被冻醒,看夜景
第二天黎明山路上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写标语帮助伤病员
下午山顶,宿营地长征中的全体红军看景致,煮粥吃
3.在文中勾划出最能反映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的语句,并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
(1)“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老山界山高谷深的特点,说明了红军的行路之难。
(2)“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及“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等语句,则形象地表现红军的睡觉之难。
(3)“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一句,体现了红军吃饭之难。
4.仔细品味下列语句,并指出其表达效果。
A.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示例:“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示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路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
D.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两次写火把,第一次写火把是以“之”字形状,暗示山高路陡;第二次写火把,侧重于展示“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山峰越是险峻,越能展现红军行军场面的“惊心动魄”;越是“惊心动魄”的场面,越是能够彰显红军的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E.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慣”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照着习惯”说明这里的`百姓经常受到官兵、土匪的欺压,男人“躲”起来是怕红军也像原来的队伍一样抓壮丁。同时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F.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既表现出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可奈何之情,也表现出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既构成了对敌人的嘲讽,同时暗示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
G.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合适。说明对饭的要求不高,而且时间紧迫。
归纳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探究
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打算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示例:我从红军的身上学到了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的精神,正如毛主席的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敢于接受困难和挫折的挑战,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断奋进。
老山界教案 篇4
老山界教案11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山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