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元日教学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教学设计 篇1

元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爆”、“屠”、“符”,理解词语“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了解诗句意思。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诗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借诗抒发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人创作背景,体会诗人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地情感。

【教学准备】1、反映春节喜庆、热闹的一组画面及背景音乐。2、查阅关于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法学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2、自主、合作研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一)、欣赏画面、揭示诗题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份你们非常喜欢的礼物,请同学们仔细地看、认真地听。(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及背景歌曲,学生欣赏)

2、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汇报预设:家家户户在贴春联、敲锣打鼓放鞭炮、听到《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歌曲……)

3、同学们观察地真仔细,知道这喜庆热闹的场面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情景吗?(生答师相机板书:过年)

4、我们说的过年具体指什么时候?(板书: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导语: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喜庆的节日,宋代诗人王安石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热闹的场面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元日》。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

1、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学情预设:正月初一 春节 元旦)

2、明确:“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设计意图:播放喜庆的画面和歌曲,用以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解“元”字的意思,使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正确把握全诗。]

二、初读感知、探究词意

(一)、一读:读正确

1、同学们想知道古代过春节是什么样的情景吗?请大家打开书128页,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检查初读,随机正音:“苏“是平舌音,相机评价。

(评价预设:你第一位站起来读,不仅勇敢,而且读得非常正确,希望大家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大胆表现。)

2、自主学习生字,师重点指导“爆”字的识记和书写。

(1)、指导: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汇报预设: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师补充介绍:古代爆竹是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使它爆炸发出声响,所以用“火”作偏旁。

(4)、学生自主描红、临写。

(二)、二读:读出节奏

过渡: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划出停顿号,标出重音。

1、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划节奏

2、同桌互相检查、练读

3、指名有节奏地读,相机评价

(三)、三读:探究词意

1、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了,读诗就要这样有轻重缓急、有停顿,再来读读这首诗,画出你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师相机板书

(预设: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屠苏 曈曈日 新桃 旧符)

3、当你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会采用哪些办法解决呢?

(学情预设:查字典词典,上网查找,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

评价点拨:同学们都会学习,其实在古诗学习中,还可以联系诗句来猜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来理解,请大家用这些自己解决问题。

4、学生自主探究词意。

5、汇报交流学习方法和成果。

(1)屠苏:是一种酒。(查工具书)

师补充介绍:屠苏是古代一种用屠苏草泡成的酒,到了正月初一这天早晨,全家老小面向东喝下屠苏酒,祈求一年身体健康。

(2)曈曈日: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根据“日”的意思来猜)

(3)新桃、旧符:即新春联、旧春联。(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

师补充介绍:古代桃符是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挂在门旁,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而桃符被称为春联,并用纸书写,始于元代,明代才开始流行。

[设计意图:朗读是小学古诗教学的常用方法,而读也要力求体现层次性,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在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解决问题,关注插图这一教材资源,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资料补充,进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读感悟、交流诗意

1、古诗中的拦路虎我们已经扫清了,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图,想想诗中描绘了古代过春节的哪些场面?和小组同伴交流交流。

(1)、学生读诗看图,想诗意。

(2)、小组合作交流,议诗意。

2、派代表说诗意,诵读感悟。

(1)、读悟一、二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阵阵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畅饮屠苏酒。

导读: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高兴、幸福)

诗中的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觉?(暖)

紧扣“暖”字体会春风给人们到来的温暖感觉。

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相机评价)

(2)、读悟三、四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温暖的阳光照着千家万户,人们都要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

导读:是呀,新的一年使人感到充满光明和希望,让我们满怀希望地读读诗的后两句!(指名读、男女赛读,相机评价)

3、听着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也沉浸在了新年的欢乐中,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强调“读”,正是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正确有效的方法。在读中感知形象;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赏诗中景。]

四、走进诗人、体悟诗情

过渡:其实,王安石写这首石并不仅仅是描绘春节的热闹喜庆,还有他更深的用意呢!(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一)、了解背景

1、学生默读背景资料,思考:从这段资料中了解到了什么?

2、汇报内容(预设:作者不仅是诗人,还是胸怀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当时王安石正在废除旧法、推行新政,但遭到一些官僚地主的反对……)

(二)、入诗悟情

1、学生自主悟情

(1)、带着你对诗人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2)、学生汇报收获

(预设:学生可能会抓“除”、“新桃”和“旧符”、“换”谈理解)

(3)、点拨:“除”字暗示着要废除旧法;而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则代表用新法代替旧的.不合理的法规。

2、教师引导悟情

评价点拨:同学们很快就读懂了诗人的心,真了不起!在诗人心目中,他坚信新政法就像春风一样一定会给老百姓带来幸福,诗中哪个字能体会到诗人除旧布新的决心呢?(“总”字)

引导:再看诗题“元日”,仅仅是指新年的开始吗?还暗示着什么?

点拨:诗题暗示着新政法的开始推行,可见,全诗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除旧布新的期望和决心。

(三)、师生满怀激情齐背诵。

[设计意图:一首诗隐喻一种情,一首诗暗藏一段历史。带领学生走进诗人,体悟事情,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建构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五、自选检测、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准备做些什么?(整理学生汇报)

1、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推荐阅读王安石的优秀诗作《登飞来峰》、《泊船瓜洲》,体会诗人对变化之美、革新之美的向往。

[设计意图:自主选择作业,既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同时更是学生内心真实的需要;这样安排,对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都进行了很好的检测。]

【板书设计】

元 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屠 苏

曈曈日

新 桃

旧 符

【教材特点】

《元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一课中的一首诗,是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涉及到春节期间放爆竹、贴春联和饮屠苏酒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欢乐喜庆的景象。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飒爽劲健,直指题面,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承接起句,涉及春节饮屠苏酒的民俗,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将笔锋转向广阔的社会,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紧密呼应。全诗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也隐喻着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学生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诗中的一些词语“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因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然而,这些词意确是学生们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因此,让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并且利用好教材的插图资源,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内心的寄托。

【教学理念】

从古诗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特点出发,以我区课堂教学“三步导学”模式为依托本课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兴趣: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学过程的节奏调整、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其次,要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地形象美、意境美,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此外,要利用好插图理解词语。

【教学反思】

基于学生学习经验和诗内容本身的特点考虑,教学以音像先入、渲染气氛、激情导入,初读感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理解诗意、诵读积累、体悟诗情为主要活动。回顾教学,反思如下: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课件使用有效。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对诗、对诗人的理解,学生的感悟也在逐步加深,朗读一次次达到入情入境。

2、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词意的环节,课堂气氛自然、和谐,都在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最终不仅理解了词意,更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学习的快乐莫过于此。

3、在汇报词意时,有些学生加入了关于春节的风俗和传说,虽然导致后面教学紧张,但也是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一次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机智,既要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也要适时把握、调整好课堂节奏。

元日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元日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认真书写全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3、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尝试“讲诵写吟”古诗。

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讲诵写吟古诗。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开门见山,出示诗题——“元日”。

谁来猜猜“元日”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测。(如果有学生说对了,问一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相机表扬课前预习充分的同学。注意与“元旦”区别开。)

查字词典,共同理解:“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2、联系生活,说一说现在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回忆、叙述。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解诗题。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就能知道这首诗大概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过渡:下面咱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宋代的人在春节时都干些什么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猜诗题意思让学生区分元日与元旦,问题来自学生,解决于学生,印象深刻。回忆生活中春节的习俗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教育,营造了一种氛围,为下面解读诗文做了铺垫。教师的小结很好地提炼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人以渔。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二、诵诗文

1、出示全诗,学生自读。

2、检查自读效果。

①请个别学生读全诗,其他学生纠正读错的字音。(师相机教学“爆、屠、符”三个生字)

②共同探讨如何停顿。(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③齐读一遍,然后同桌互读,师生对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诵诗文。

古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诵读古诗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那我们就能诵读得更传神。

(本环节设计意图:古诗的诵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大量地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契机,巧妙地穿插。教师的小结仍然是一种授之以渔。)

三、明诗意

1、齐读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意。

3、全班交流,提出疑问: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其他组可以解答,大家都解答不出,教师可以运用查字词典、看图片、补充阅读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看图理解“曈曈日”、补充资料理解“屠苏”等等。)

4、小组再次合作,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5、每组派代表说诗意,比一比哪个组说得既正确又有文采。

6、全班整合,取长补短,共同明晰整首诗的意思。

7、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明诗意。

理解诗句的内容,弄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诗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诗意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孩子自己能理解的老师不说,孩子能帮助孩子的,让孩子自己解决,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大家都有疑问的,教师要教给孩子解决的方法,如看图理解,补充资料理解等等,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教方法不教答案。对于整首诗的意思述说教师要求有文采,这是非常重要的,死板的翻译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古诗意蕴深远,翻译成白话文也应该文质兼美。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在这样的翻译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所在。教师的小结过渡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下面体会诗情做铺垫。)

四、悟诗情

1、集体诵读全诗。

2、谈一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风俗、景物来表现的?

学生讨论交流。(抓住放爆竹、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动人场景)

3、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议一议。

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再谈一谈。

4、教师补充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和学生共同探讨,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更表现了诗人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5、再读全诗,体会情感。

6、教师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悟诗情。

我手写我心,诗人在诗中总是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一定要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所有环节中,教师时刻不忘让学生诵读,通过学生一遍遍的诵读,逐渐走入诗人的内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的场景进行理解,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思想,升华诗情。教师的小结在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写作教育,强调写作时的真情流露。学生带着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悟,吟诵古诗,自然能读出这首诗的味道。)

五、课堂延伸与作业

1、采用多种形式吟诵《元日》。

2、在《习字册》上认真书写《元日》1遍。

3、你来吟我来喝:吟诵春联。

4、动笔写一写《元日》这首诗所表现的春节欢乐场景。

(本环节设计意图:强调对古诗的吟诵、书写,读好书、写好字。前一课刚刚学了春联,所以设计了一个吟诵春联的环节,既是对诗的内容的一种延伸,也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一种推崇。最后的写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学生对诗文解读的一种检测。)

(整节课以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主线,以讲、诵、写、吟古诗为实践,让学生学会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元 日 王安石

解诗题 诵诗文 明诗意 悟诗情

元日教学设计 篇5

目标预设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 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设计理念

1.“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的最高境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设计时应体现学法指导,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2.“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模式,古诗教学也不例外,设计时要落实这一新课标理念。

3.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追求“真实、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把学法指导和落实新课标理念有机糅合起来。

设计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学习,学习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首诗,一次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自由背诵熟悉的古诗)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走进这座宝库,再领略两首古诗的美妙情境。

二、解题:

1.(播放课件:迎新春)这是什么时候?

2.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过年的感受.

3.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有一首古诗流传甚广,影响深远,那便是王安石的作品《元日》。

4.题:“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齐读课题

5.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过年诗。不过,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6.交流。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

三、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1.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在书上96页,打开书。借助课后生字表自己读一读这首诗。

2.老师教读生字。

这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哪些,谁愿意当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

哪个最难读、最容易读错? 哪位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相机出示生字,指导读。重点引导读准“爆”、“屠”、“曈”、“符”的读音。)齐读生字。

3.名读古诗,评议。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

(二)品读古诗:

1.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2.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3.流,相机出示词语:

爆竹、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4.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那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教师总结引导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个

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5.流。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

6.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理解:爆竹、屠苏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

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欣喜、兴奋!读出温暖、希望!读出送旧迎新的喜庆!)指名读,男女生读。

7.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理解:曈曈日、新桃、旧符

同学们请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8.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9.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10.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11.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还能感受到什么?(除旧布新,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12.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背诵迁移

1.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指名背、齐背)

2.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

3.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看着屏幕读一读?

4.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首诗,想让你们也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读懂它?好吗?小组合作。

(1)出示《江雪》,运用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学习。

(2)交流汇报,齐背古诗。

5.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两首诗,还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同学们以后学古诗就照老师的方法试试,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更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