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水循环教学设计(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4.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能力目标
运用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循环,间接地改善了环境,从而自觉地产生热爱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三、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教学
用红墨水浸泡过的整棵(带根和叶)芹菜、大叶黄杨的枝条、芹菜的叶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气孔,知道水分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但同学们都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那么水分经根毛细胞吸收后在体内是怎样运输到叶部气孔的?
根据前面所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经导管或输导组织运输。在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时,我们观察过导管细胞,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请同学们看红墨水染过的整棵带根和叶的芹菜,只是把根部插入了红墨水中,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这说明什么?
红墨水被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经导管运输到达叶部,或在根、茎、叶中存在互相连通的导管。
提问:如果水中溶解的不是红墨水,而是无机盐,是不是也随着水分一起被根吸收,并沿茎运输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了解导管在茎和叶部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网管系统。
1.观察大叶黄杨的茎和芹菜叶柄中染红的导管
每两个同学分发一段经红墨水染过的芹菜的叶柄,一段红墨水浸泡过的大叶黄杨的茎,一把解剖刀、一个解剖针,请同学横剖、纵剖实验材料,观察导管在茎、叶中的分布。
指导学生用解剖针从外至内试一试木本植物的茎各部分结构的软硬度,观察横剖面、纵剖面中哪一部位被染红?分析导管在茎内的分布。
学生仔细观察,寻求指导,发现茎的中部最硬的部位被染红,树皮和中央没染红,推测导管在该部位。
教师讲解:被染红的部位叫木质部,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质纤维细胞即机械组织构成。导管在大叶黄杨木质部集中分布,在芹菜叶炳里分散分布。
【设计意图】观察导管在植物茎和叶炳中分布的.实验现象,为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和叶中的运输途径提供证据。
2.总结:水分是怎样从根部吸收到达叶部的?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叶脉中的导管到达叶肉细胞,大部分由气孔散失了。
(三)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说出: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思考说出:在植物体表面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并比较深入地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小组讨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可能会说: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植物体内水是从低处向高处流的?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可以从低处向高处流呢?喝牛奶时,我们用嘴一吸,牛奶就上来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嘴的吸力作用于牛奶,把它吸了上来,那么又是谁给了植物力量呢?
学生思考,说出蒸腾作用。
教师讲解:蒸腾拉力不仅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无机盐也搭着“便车”上来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中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尝试描述绿色植物怎样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并在小组内交流。
观看视频,加深对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示意图,理解图中的深刻含义,能够据图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五)总结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后,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中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大部分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散失进入大气,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授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家一起看课件展示的图片,这是一张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占据面积最大的颜色是蓝色,也就是海洋,换句话说就是——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水循环。
771525180975
[新课教学]:
(板书)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6、47页的材料,并思考以下问题:
1.水循环是什么?
2.水循环包含哪几个环节?
3.水循环涉及的空间有哪些?
4.水循环有哪三种类型?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师:那么大家先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水循环到底是什么?
生:......
(板书)1、概念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但是不够完整。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0710565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大家一起来分析——水循环包含哪几个环节呢?
生:......
师:同学们回答正确,水循环一共包含七个环节,接下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
第一个环节是蒸发,一种是海面由于受到太阳辐射而将水转变为水蒸气向上输送,另一种是地表由于受到太阳辐射而将水转变为水蒸气向上输送;
第二个环节是水汽输送,水蒸气到达海面上空时,由于与陆地上空存在热力差异,故将水汽输送至陆地上空;
第三个环节是降水,水蒸气到达陆地上空后由于温度降低故凝结成雨形成降水;
第四个环节是地表径流,雨水到达地表后由于不能及时下渗到地下,故沿着地表又流回海洋;
第五个环节是下渗,由于地表是有空隙的并非彻底与地下隔绝,所以雨水到达地表后会顺着空隙下渗,将地表的雨水下渗到地下;
第六个环节是地下径流,地表水下渗后在地下形成水流即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最终将流回海洋;
第七个环节是植物蒸腾,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七个环节便是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即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
(板书)2、分类
师:那么大家给水循环分分类吧,看看他到底能分几种类型呢?
生:......
师:同学们回答正确,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
(板书)①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板书)②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在陆地上。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板书)③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师: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师:那么水循环涉及的空间有哪些?
生:......
师:回答正确,水循环涉及的空间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与我们息息相关,对我们意义重大,那么水循环对我们有何意义呢?
(板书)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以不同的周期自然更新,因此,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过多,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水循环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计思想:
水是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发生各种物态变化形成水循环,使淡水自然不断的得到补充。但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水资源出现很大的危机,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人们形成发展与保护的思想的出发点。
让学生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水循环,进一步理解自然界中关于水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通过水资源的现状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合理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探究净化水的方法,养成克服困难,不断通过实验探究追求成功的心理品质。通过上网、动画片、访问、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最感兴趣的问题,运动实验的方法去自觉探究,在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没有使用一件实验室仪器,都是学生废物利用,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去探究,小实验能解决大问题,更在探究中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源于未来形象,一切教育也都创造未来形象。”本节课试图通过探究性学习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用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新课(5min)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变、变。同学们,罐的外壁出现了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学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健力宝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
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
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来,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过程。
教师:冰、冰晶是固态的水,小水珠和水是液态的水,水蒸汽是气态的水。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如云、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水循环(10min)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到的是生活中和一组水循环的例子,自然界中的水又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云、雨、霜、雪等形成画面,并配音):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大量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放热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如果相互凝聚,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下降过程中,如果冰晶吸热熔化成水珠,形成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水珠放热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晶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珠形成雾,水蒸汽液化成的小水珠附在草木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如云、雨、雪、雾、露、霜、雹等形式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一、水循环(多媒休投影水循环简图)
教师:同学们,水与大家形影不离,生活和生产中,水有那一些用途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①生活用水;
②农业用水;
③工业用水;
④水上航运;
⑤水产养殖;
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教师:水资源主要指淡水资源。
二:水资源
固、液、气三态的水之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地球上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请大家观看一段动画片。
录相:蓝猫淘气三千问:地球上的水用不完吗?录相中插入水资源图。
最后插入两则广告:日本公益广告词: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今天你不珍惜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
教师:从动画片中,我们大家有什么感想?
学生讨论后回答: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水真的用的完……
水资源危机产生原因:
教师:水资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看几则图片(多媒体投影,图片主要内容有:①字幕:水资源十分珍贵:人类实际可直接利用的不到0.03%。②人类对水资源的过量使用超过了水资源自然更新的速度。③生产生活对水体的污染,加剧水资源的`短缺。④污水排放,污染水源破坏森林,水土流失;⑤富营养化引发“赤潮”,使水生生物死亡。)
请大家和我一起上网观看去年我国最大的水污染案:四川沱江水污染视频。
教师:自然界中水循环,应该不会产生水资源危机,但现在确实已经发生了水资源危机。大家已经自到,沱江那么多的水不能用,产生水资源的危机是什么引起的?
学生:人类。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师:社会需要不断的发展,经济也得不断的发展,不用水,这现实不现实?
学生:不可能。
教师;那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呢?刚才蓝猫重新立起节约用水的标志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
教师: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场暴雨过生,昔日使用的水源变得浑浊了,如何使一杯浑浊的水变清?来就一下急呢?下面请各小组选器材,设计一个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探究实验方案。请各小组按设计的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并写出你们这样设计的依据或生活原型。
学生自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探究性实验。
特写:各小组进行讨论设计镜头。各小组选择器材进行实验。
第一小组:在水中放木炭。效果不明显,又在水中加明矾。
第二小组:利用所给的瓶子(学生自制),尝试,先装入棉花,再装入海绵、丝瓜酿子,再装入少量的沙,倒入浑水,观察过滤后水的浑浊程度,效果不很明显,学生失望状。教师鼓励,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去掉原沙,重新装入更多的沙,再进行过滤。特写:滴下来的水比较清。
第三小组:第三小组进行与第二小组类似实验,学生使用两个过滤装置两层过滤,并仔细观察过滤出的清水。
第四小组:加热装置(酒精灯使用在铝易拉罐去掉一半的火锅形式,将浑水倒入另一易拉罐内,在孔内安装导管(输液器改装)通到另一个透明容器(饮料瓶去上面一部分改装)内冷水中,出口放一个塑料杯接水。
各小组将处理后的水放在一起比较。学生进行实验成果交流,并说明设计方案受生活中启发原型。
第一小组介绍:木炭有吸附作用,生活中常用木炭来吸冰箱中的异味。但对水的净水作用不明显。
老师,我家住在大河边,经常使用大河里的水,有时后,水浑浊了,我父母总是在水缸里放一点明矾,第二天,水缸内的水非常清。实验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观察不到实验现象。学生失望状。
教师:你家用这种方法净水,时间要多长?
学生;一晚上。
教师:你实验时间有多长?
学生:大概10min。老师,我知道了,我的实验成果明天才会出来。
教师:好,我们明天再看第二小组同学的实验成果。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昨天专门到水厂去访问了技术人员,得到了启发。
播放学生访问录相。
教师:第三小组的同学采用了多次过滤(特写第四小组的过滤装置),净水效果比较好。下面请他们介绍为什么这样做?
第三小组:我们经常听农夫山泉的广告:经过二十七层过滤。我观察过我家的净水器,也是由七层过滤装置组成的。
第四小组:我们在前面学习《液化》时,就做过类似的实验得到了清水。
教师:我们通过今天的探究实验,学会了一个生活技巧:以后在暴雨过后,生活中用水遇到只有浑水时,可以简单处理浑水,让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能力,应一下急。
教师:简单的由泥土弄浑的水,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刚才我们从动画片中听到:海洋的咸水,不能直接饮用。我们能不能用刚才一至四小组的同学的实验进行处理?
学生答:不能。
教师:第五小组同学的探究实验组我们指出了一种探究方向。实验上工业进行的科技处理,海水淡化变使用这样的一种方法。
教师介绍:科技处理,海水淡化(多媒体投影下面的画出,动画展示海水淡化过程)。
海水从进水管进入,经过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进水管壁液化成淡水。
学生提问:老师,如果使用燃料加热,现在已出现能源危机,这种方法实际中可不可行?
教师:问题提的好,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加热。
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大致过程,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水资源危机的现实性,知道水污染的危害性,也学会净化水的简单方法。通过学习,大家产生一些什么新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投影学生问题:
第一小组:木炭净化水,到底能不能进行?明矾净化水。
第二小组:对于水污染,国家有那些法律法规,如何处理身边的水污染问题?
第三小组:净水器中是一些什么物质?净水器发展现状和商业价值前景有多大?
第四小组:科技处理,淡化海水,实际中是否可行?这种技术发展前景有多大?
教师:请各小组将今天这次课所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本周的课外探究活动课题,写好实验探究报告,并通过探究实验,在下周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