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欢迎阅读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过程与发展: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相关语言,让学生感悟孙中山先生小时候是个不懂就要问、善于思考的孩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的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会认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孙中山先生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孙中山先生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勇于提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的时候,你们怎样处理?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孙中山先生是怎样做学问的把。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我们来学习小时候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事。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找出课文中生字,读准字音,并给它们找找朋友(组词)。

4、把生字词放入句子中,把句子多读几遍,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

5、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1、什么叫“私塾”?

“私塾”与现在的学堂的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第2~6自然段,质疑、解疑。

“流利”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他对先生请教使用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3、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质疑:以前的小朋友为什么不敢向先生提出问题呢?

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我们提问呢?

5、学习第7、8自然段。

(1)孙中山在当时的环境不敢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2)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四、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小组联系朗读。

2、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继续复习和巩固看拼音写句子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认识孙中山,向学生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愿望。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大致有个初步的印象,再抓重点语句逐段讲解,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精神。最后通过总结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你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要注意把识字教学融于讲读教学之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而且生字的教学也应有所侧重。

教学用具:

孙中山的照片挂图一张、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孙中山是谁吗?(出示孙中山的大幅照片挂图)

教师简介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

1.出示字卡“懂(d%ng)”,认识“懂”字,再齐读课题。

2.读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谁不懂向谁询问?问明白了吗?)

3.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用“1 2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新词,然后借助拼音反复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回答: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逐段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启发学生评议、订正。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生字的读音,同时看清字形。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孙中山小时候在哪里读书?(私塾)

2.教师简介“私塾”:是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3.那时候的私塾是怎样上课的呢?画出有关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念——熟读——背诵(不讲)]出示字卡,认识“诵”字。

4.现在学校的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5.讨论:你认为是现在的学习方法好还是过去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好?为什么?

6.过渡: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

2.导语过渡。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孙中山每天到私塾以后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词语能表现他学习的情景。

2.出示字卡,认识“照”、“例”两个生字。

3.“照例”是什么意思?(按照平常的做法,课文指每天都是这样。)“流利”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学习非常用心,是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4.先生听后,有什么反应?这又说明了什么?表现“先生”动作的词语有哪些?

5.小结:孙中山每次都是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老师也相当满意。接着,先生又开始教课了,先生是怎样教课的呢?画出有关句子。

6.认识“圈”、“段”两个生字。

7.结合上堂课所讲的板书内容帮助建立“前后照应”的知识概念。

上堂课我们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私塾上课的情形,这一自然段中哪句话又提到了这一内容?(这就叫做“前后照应”。)

8.孙中山为什么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孙中山不满足于只能够流利地背诵,要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9.指导朗读。读孙中山的话时要读出那种渴求知识而又紧张不安的心情。

10.过渡: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请求时,同学们表现得怎么样?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看书中插图,注意图中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体会同学们一个个吓呆了的样子。

3.出示字卡,认识“呆”字。

4.孙中山大胆地向先生提问,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这里的“霎时”是什么意思?(指时间很短)“鸦雀无声”是什么意思?(形容没有声音,十分安静。)

5.过渡:先生又是怎样对待孙中山的呢?

四、学习四—七自然段。

1.带着过渡语中提出的问题默读四—七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回答:当孙中山勇敢地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开始先生是什么样的态度?

(1)“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板子,用来打学生的手心。)

(2)出示字卡,认识“厉”字,“厉声”是什么意思?(指声音严肃而厉害)

(3)小结:当孙中山壮着胆子向先生提出问题时,同学们一个个都吓呆了,先生也发怒了,说明在那个时候向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是要准备挨打的。但孙中山仍然大胆地向先生提问,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待学习多么认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宁愿挨打,也要弄清。这是多么的不简单呀!

3.先生的态度改变了吗?先生为什么会改变态度呢?画出有关语句。

归纳:通过孙中山“会背了”、“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正因为孙中山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在课堂上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4.指导朗读。

五、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过渡语:孙中山不满足于学习现状,勇敢地向先生提出请求时,使全班同学都吓呆了,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呢?(害怕先生的戒尺打自己的掌心)

2.难道孙中山就不怕挨打吗?孙中山是怎样说的?3.齐读孙中山的答话。

4.理解句子:

(1)“学问”是什么意思?(知识)

(2)怎样才能求得真正的学问?(要学习就要学懂,不懂就该问个明白。)

(3)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是为了弄清道理,求得真正有用的学问。)

六、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实际,讨论。

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作业,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再齐读,然后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作业。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读出题中的两句话。

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3.集体订正,再齐读。

四、指导分析字形,记忆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例。

2.对比识记:圈—园 保—呆 段—设 厉—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要与“券”区别开。

懂:左右结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

六、作业:

每个生字写两遍,再组一个词,当堂完成。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语文三年级上册选读第一课《不懂就要问》

学习重点:

1、是了解孙中山小时候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2、学习难点是理解孙中山为什么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私塾、霎时、戒尺、鸦雀无声等词语。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生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揭题:不懂就要问

4、齐读课题,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课文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课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解决前面的问题及理解私塾、戒尺、

霎时、鸦雀无声的词义)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分读课文正音

4、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孙中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划出相关的词句

3、集体交流阅读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时解决学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重点交流:

a、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b、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侧面描写,更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c、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你有体会到什么?(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同时,解决孙中山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人小组全班交流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6、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7、讨论交流: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怎样做到勤学好问?

(四)拓展阅读,注重迁移

1、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恨读书迟。

⑧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布置作业:

a、迁移练习。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b、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c、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D、把课文中你认为是最打动你的句子抄写下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1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合作解决。

2.指导朗读,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从而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要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学,给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与同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三、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设计意图:

自学,提出自己的困难,找出认为有新鲜感的字词和语句,共同商议解决。锻炼学生自学和质疑的能力。

四、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圈、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教师补充资料,

私塾: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先生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壮着胆子”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想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很快心想——不懂(好习惯))

4.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板书:提问——壮胆)

(1)课文插图

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围绕以上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看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式教育的不同。)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五、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设计意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部编版教材的教学重点,三年级应该训练这样的能力。

六、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就要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七、拓展提高,积累运用。

1.迁移练习。用“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勤学好问的精神。

2.积累格言,明白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抄一些用来自勉呢

本课的学习方法: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2.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