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

欢迎阅读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中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也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处理时,应注意两个实验的处理,如果没有条件完成实验,要通过媒体让学生看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区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距离说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这部分内容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1页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

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

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明确:二氧化碳、水

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4页,回答问题:

(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

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五)技能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察数据请分析: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25

3010

405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三、归纳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26页练习

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关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的《自然》中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识别本节目标。(略)

二、探究过程

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间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要提出的问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间是7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b,d—f,e—g过程,谁来补充?(a—b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d~ f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e~g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c,e~h过程,谁来补充?(a—c说明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小鼠是互利的。e~{在光下,没有植物,小鼠无法生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等等)

3.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三。时间是3min。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描述实验的过程吗?(取植物的绿色叶片研磨过滤后,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阳光下的有气泡产生。)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等等)

4.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有关。

参照上图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即: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5.用投影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说出其中的6个要素。请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公式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的?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得那些新成果?各小组相互补充,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实验证明的光合作用的要素——概念及表达方式——意义和应用。

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吸收作用》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