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

欢迎阅读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插图实物投影

2、投影片

3、录音机、配套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九九歌》。

2、古人从冬至起每九天算做一个“九”,从一“九”数起,二“九”、三“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其中最冷的时候正是三“九”,故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3、揭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景观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

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2)释词。

(3)指读长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老师范写“凝、摄、零”三个字。

4、学生完成习字册。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俗()模()凝()

提()浴()摸()疑()

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

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江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雾凇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夜幕降临 零下 淹没 模糊

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

“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

“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 篇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部分课文内容。

2、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等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三、教学难点:体会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领学生念九九歌,三九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大地是怎样的呢?(多媒体示句:三九严寒,大地冰封。)齐读。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生:好冷啊!全班同学都觉得冷吗?做给老师看看。

(二)新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但是,如果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你们就一定会忘记寒冷了,想不想去啊?(多媒体示录像)

2、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雾凇?

4、课文的第一段用了这(十里长堤缀满洁白晶莹、银光闪烁)些词语来写雾凇,谁来读听?----她读得真准啊。(多媒体示句)

5、“十里长堤缀满”让你看到了雾凇怎样?(很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让你觉得雾凇怎样?(很美)

6、好,谁能读出雾凇又多又美。

7、一起来读,老师要竖起耳朵听看谁读出很多很美的雾凇。

8、过渡:啊,好美的雾凇啊,走在这洁白晶莹的世界里,让人忘记了寒冷,还让我们这些从没见过雾凇的游客产生了疑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怎么这么奇特壮观啊?请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待会儿请同学扮演导游向我们游客解释解释。

9、导游你好,请问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啊?

10、哦,我明白了,是要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遇冷凝结。(多媒体示图)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同称为四大自然奇观,它为什么出名呢?

是因为每到冬季,吉林的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时穿越而过的松花江水带有丰富的热能,巨大的热能使其临寒不冻,当江水在空气中遇到寒冷,就会凝结在树木和草丛中,这就形成了奇特的雾凇景观。只有在吉林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寒冷的气候里才会形成,所以非常难得。

11、同学们看,老师杯子中冒出了水汽,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松花江面上的水汽又是怎样的呢?(弥漫着)弥漫在这里是指江面上充满、布满了雾气。(板书:弥漫)

12、在大冷天里,从南方来到这里旅游的你,本来以为到处都应该结冰了,可是却看到松花江面上仍然雾气弥漫,你心里会觉得怎样?(太奇特了)

13、可是,还有让你感到更奇特的情景呢!当夜幕降临,江面上弥漫的雾气,就像魔术师一样在神秘地施展它的法术,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每当夜幕降临……)这里有四句话,请每个组读一句,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这些句子描绘的是什么情景(多媒体示句)?

14、读出来了吗?描绘的是雾凇形成的情景。

15、雾凇这位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原来是苍绿的松树、光秃秃的柳条变成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样子呢?(多媒体示图)

16、同学们一句一句地看,找出有关的词语:

(1)“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淹没、蒸腾”这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雾凇怎样的美?(形成时的动态美。)(板书: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2)“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叠词特别美,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雾凇是慢慢地,轻轻地形成的,就像一位神秘的魔术师在悄悄地变换着法术)读的时候要轻一些,慢一些,读出雾凇的变化。

(3)镀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把它换成贴、加、漆这些词,好吗?(板书:镀上)

(4)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课件示)用最初……逐渐……最后……,写雾

凇形成的过程,很清楚。(板书:最初……逐渐……最后……)

17、这一段文字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把雾凇逐渐形成的全过程写得很清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我们知道了雾凇的形成是慢慢的、轻轻的,是很美的。淹没了、模糊了、蒸腾的、像银线、变成银条、全都是银松雪柳这些词语,也很准确、很美,使人读了就仿佛能够看到雾凇逐渐形成时的美丽景象。

18、所以,我们就按照雾气变化的顺序来试着背一背这段文字,看谁记忆力最好。(课件示)

19、经过了寒冷的夜晚,松树、柳树,所有的树木都被雾凇这魔术师变了样,他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树木了,而被美称为什么呢?请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那个词语。

(1)对,就是琼枝玉树琼。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琼枝玉树这个比喻很恰当。

(2)这些琼枝玉树琼都有哪些姿态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发挥你的想象,待会儿填空:有的有的还有的(课件示)

(3)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就是(千姿百态)

(4)置身于这洁白晶莹的仙境般的世界里,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这是引用了唐朝诗人岑参的一句诗,这里用梨花来比喻雾凇,写出了雾凇像洁白的梨花一样美丽。(课件示)

(5)情不自禁就是忍不住的意思,人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6)这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7)让我们带着赞叹地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8)这段话写出了清晨,人们观赏着千姿百态的雾凇美景时的感受。

20、许多人观赏了吉林雾凇,都忍不住作诗来赞美它,老师收集到的诗(课件示):观吉林雾凇作

雾涌寒江晓日曛,

长堤雪柳正迷人。

非真非幻花如海,

留影留连客似云。

地借凇花播名气,

人惊冰魄长。

翻疑天上芳林瘦,

让与人间玉树春。

21、学了《雾凇》这课文,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得那么迷人呢?

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课文中描写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这就是这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三)、拓展学习。

1、学习课文的方法一处景物的动静态变化,如天空的变化。

2、做小导游,向身边人介绍吉林雾凇。

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文章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选用“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等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感受祖国大好江山的美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读文章对雾凇精彩描写的句子。

2、选用“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等词语写一段美丽景象。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词读句

师:大家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们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

出示(课题和词语)

雾 凇(song)

认读字:

江畔(pan) 缀(zhui)满 镀(du)上白银

吹拂(fu) 缭(liao)绕 琼(qiong)枝玉树

词语:

三九严寒 奇观 凝结 摄氏 淹没 笼罩

夜幕降临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模糊

生:(个别生读词语,校对后全班读词语)

师:看来,认读这些新词已经没有问题。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指“雾凇)

生:雾凇就是树挂,冬天挂在树上的白白的霜花。

师:你理解地真好。表述很是准确。我能猜到你是根据这两句话理解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松花江畔的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生读句子)

师:这两个句子不容易读通顺。我们再练一练,同桌之间再相互读一读。

(同学自读,再互读)

师:(走到理解词语意思准确的同学身边)你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三九严寒)这个你们理解吗?《雾凇》名师公开课教案设计

生:好象是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师:不错。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意味着寒冷开始,过完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到了。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民间俗语这么说“一九二九,冷得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冰上走。”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格外低,大约在零下20~30摄氏度之间,冷得瑟瑟发抖。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三九严寒

师:读得好,词语都变成画面了。(指“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出示)观:(1)看;景象或样子;

(2)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意思,景象,奇特的景象。

(点评:吉老师的教学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浓浓的语文味。”无论是让学生正确读音,还是读通课文中的长句,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谓扎实到位。)

二、尝试表达,眼中“雾凇”

师:说得好,奇特的景观。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生朗读)

师:一代伟人在形容吉林雾凇奇观时也用上了和我们课文相类似的词语(指“琼枝玉树)玉树琼枝,请大家选择点红的词语形容你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点红的词语有: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生:大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大雾的海洋中。棵棵大树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你开了一个好头,用上了好几个词语。用词语准确,表达流畅。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到处琼枝玉树,真是奇观

生:四周蒸腾着雾气,笼罩着大地,树枝上缀满了霜花。

师:听你们几个描述,我已经明白了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运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理解、积累、运用。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

(点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吉老师牢牢地抓住语文本色学习不放,学有实效,学有成果。“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这次的运用是学课文初级阶段的.运用,经过后面的教学,学生的运用能力一定层层递升。)

三、欣赏文本,积累语言

师: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神奇的雾凇的呢?我们静静地读课文。动笔墨读书,把相关的语言都划下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两分钟)

生:(读课文)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读课文)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生: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我们都从文中找到描写雾凇奇观的语言。书中的语言要比我们刚才说得精彩得多。到底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壮观的情景呢?你们默默地品一品。

(学生品文字)

生:“十里长堤”,我感觉到是很壮观的。

师:(课件出示画面)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从鹿苑到塘桥这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把这样的壮观的画面带进我们的朗读中。

(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哪些词句也让你感受景象的壮观呢?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词语也能说明景象壮观。“千姿百态”,肯定是霜花各种各样。

师:好,这个词用得十分恰当,那就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出示:(几个特写镜头和文字)

吉林雾凇像( ),像( ),像( )……

生:吉林雾凇像梨花,像银花,像浪花,像雪花。

师:老师给你补充:吉林雾凇像梨花,婀娜动人;像银花,晶莹剔透;像雪花,洁白高雅;像排排雪浪,蔚为壮观。我再说一遍,其他同学也跟着我讲一遍。

(生跟着老师说排比句)

(点评:这里有吉老师教学的灵活机智,这里有吉老师语言表达功底的显现;这里有吉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语文姓“语”教要扎实。)

师:再请同学形容形容这景象。

生:吉林雾凇像洁白的梨花,像““玉菊怒放”,像轻盈的柳絮。

生:雾凇像象高山上的雪莲,像大海的浪花,像洁白的雪花

师:是的,雾凇宛若银花怒放,仿佛梨花带雨攀枝;又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雾凇》名师公开课教案设计

生(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再次吟诵-----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

生:奇观。

师: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自由读一读我们刚才划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关句子)

四、再次表达,心中“雾凇”

师:上课伊始,我们选用如下的词语形容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图画)现在我们学习了课文后,理解加深,积累词语更多,心中的雾凇形象就更加饱满了。现在请大家动笔写一写雾凇的景象。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生: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你很会运用书本上的词语,值得大家欣赏。

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那松针、柳枝、所有的树木,都像是用美玉雕琢出来一般。

师:你把书本上的句子巧妙地加以运用了。积累运用,就是学习。

生: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行走在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

生:吉林雾凇像洁白的梨花,像““玉菊怒放”,像轻盈的柳絮;像高山上的雪莲,像大海的浪花,像洁白的雪花。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雾气缭绕着行人,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真令人心旷神怡。

生: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漫天飞雪挂满枝头,还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点评: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在运用中使积累实现价值,在运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话语是以往积累和现时感受相互作用后迸发的智慧火花。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从这里可见一斑。)

师:老师欣赏雾凇,品读课文的语言,也很有启发,写下了这样的语句,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江城,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十里长堤。晶莹霜花 枝头缀满,琼枝玉树,千姿百态,玉菊怒放,雪莲洁白。

银松雪柳,晶莹闪闪。排排雪浪,蔚为壮观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评:老师的语句,琅琅上口,它是吸收文本语言后的一个巧妙运用。给学生的启迪就是学好语文,一个很重要关键的途径就是就要将文本语言化为己有,去为新的表达服务,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