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三语文下册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篇1
一、课标要求:
本文是对人生理想进行深刻思考的文章。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课时计划: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⑵.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寓言式的表现手法。
⑵.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由课前准备导入。
⑴.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⑵.解题:“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读一读,整体感知。
⑴.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寓言故事?
明确:“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
⑵.“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明确: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悲观厌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二)介绍常识: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
(三)检查预习读课文的情况:齐读。
(四)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节奏和作用:
这篇文章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于叙述,列举事实,为后面的论证奠定了充分的事实基础。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用“/”表示),然后练习背诵课文。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孟子》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为重要。本题就是锻炼学生划分句子结构、学习诵读的能力。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疏通文意。
(六)讨论交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八)课堂小结:
(九)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鱼,我所欲也》等,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
初三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习提示内容。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朝cháo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cháo朝见(动词)偏爱(动词)身长,长(形容词)修修建(动词)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C.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湾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皆[于齐]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胜)
D.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式标志
E.省略句 (邹忌)与(客人)坐谈
(学生结合讲解再默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六.课文难点内容分析
紧扣题目,理解课文。首选设问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而写了什么内容?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徐公美?(亲昵)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七.学习借鉴
1.设喻手法 在今后生活学习中可借鉴,需注意的是设喻要精妙,比喻要切当。
2.详略处理 写作时借鉴,注意该详的地方定要泼墨如水,该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4.思想内容借鉴
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八.总结全文
九.作业设计(略)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它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它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它亲人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握通过细节的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课文,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母爱”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母亲或其它亲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图纸的许多内容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母爱”的内涵,并对之有所感悟。
3.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示,体会图画中的母亲或其它亲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实地表达出来,可结合想象和联想进行勾勒。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1.诵读,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2.学习课文。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前后所发生事情的区别与联系。
3.畅所欲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讨作者对于陶影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4.比较阅读,教学生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比较教师所列其它文章与本文的异同,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重点词、句子的音律,并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文中所举第三件事情的经过,并请一个同学略述其经过。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次课的知识点,并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回答,踊跃略述其经过,认真听取教师的补充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文童结构(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总结:这件事情应该说明母亲心中的无奈与苍凉,因为外部环境的力量强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构建的防线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园里的一幕与此又非常相似。
4.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在课文中的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达效果。
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升华,而在后几件事情里,母子间的感情因为最后的结尾得到和谐统一,这就将感情升华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影响。
3.结合教师的分析,讨论外部环境如何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影响,如何趋利避害。
4.经过讨论,认识到在文章中综合运用写作手法对形象化表达作者所要刻画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师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列举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的《年轮》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这三篇同是反映母爱或亲情的文章。
2.总结全文,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积极社会意义。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这几篇文章的区别:从内涵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2.小组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母爱无私、伟大的文章,虽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小说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亲历人的角度,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小说的内容纷繁、庞杂,抓住重点事例,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
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买公共汽车票——啃瓜皮——买公园门票——量身高——请求领导讲明真相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刻画伟大母爱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说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置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以便学生在日后的小说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篇5
学习目的:
1、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喜欢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2、了解作者的非凡经历,说出给你的人生启迪。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组织学生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用一句话介绍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读读、思思
交流、明确
3
组织交流
明确
二、理解性阅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2
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反复诵读文中诗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仿写一段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以“忘我是快乐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仿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及带给你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拓展性阅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组织
学生活动
1
学生说说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经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人生的启迪。
学生书面准备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阅读资料
天才与苦难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项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凑到极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四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四十六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五十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机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形翻译他的思想。她仅活到五十七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八次。
上帝搭配给他的苦难实在是太残酷无情了。但他似乎觉得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漩涡。她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十至十二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十三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它亲人。
苦难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拥抱得那么热烈和悲壮。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岁学琴,十二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是帕尔马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亲身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全国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还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激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上帝创造天才的方式便这般独特和不可思议。
命运对霍金同样十分残酷。17岁时,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学,21岁时,却患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就像正要开放的花朵遭到严霜的打击,霍金的人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果他在命运面前软弱一下,对自己说“算了,反正一共只有两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里想,反正就是一死,命运的能耐再大,最坏也不过如此。他对命运说:“随你的便吧。”他对自己说:“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疾病不断地向他进攻。他的病情渐渐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缩下去,走路越来越不稳,连站也变得困难起来。为了与咄咄逼人的病魔斗争,他努力锻炼。他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难地走上楼去。
病情不断的加重。霍金终于站立不住,坐上了轮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动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能活动。1984年,他说话已经相当困难,吐字不清,说几个词要花好长时间。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疗时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再也没有发出声音,只能在心里讲话。后来,人们为他在轮椅上安装了一台电脑和语音合成器。他用仅有的两个完好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要说的词,组成相应的句子,经过语音合成器发出声音来。他就用这个办法,进行学术交流,做学术报告。
命运带给霍金的苦难实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但命运在他顽强的挑战面前似乎退却了,一个两年半过去了,又几个两年半过去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创造。脚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饭、说话都要别人或机器帮忙,体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脑还很行。他让助手把资料摊在小桌上,一页页的阅读。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推理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一种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伟大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写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风行世界,发行量达1000万册。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成为只有像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霍金不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也以他顽强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