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

欢迎阅读《三峡》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案 篇1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三峡文

我们已经接触到的几篇文言文,那么读好一篇文言文要做哪几步:读准、读懂、读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我来挑战

读准 齐读:屏显 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 沿溯 素湍? 属引? 泪沾裳(释“裳”齐读)

读懂 齐读:屏显 准确解释我能行

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自 阙? 奔 霜? 绝? 三(释“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生分)

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这位同学读得真美。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

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

(二)读赏三峡景

1、(寻找美)思考:

1)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景物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 明确? 提示

山:怎样的山? 连绵高峻 高峻美(雄壮美)

夏水:有什么特征 凶险迅疾(师范读指导)? 奔放美? 《早发白帝城》春冬:景色如何?清静幽美 清幽美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凄凉寂静 凄婉美

2、(欣赏美)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景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了抓住特点写景之外,还采用动静结合的笔法,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舒缓自然。你能具体说说吗?可以用下面的格式

“我发现了三峡的----是静态美或动态美,你看——。他(她)多像一个——啊。”

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归纳、思考写出来,展示欣赏

例 :我发现了三峡的山是 静态美,你看,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耸入云,遮蔽天空,挡住阳光。他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

山---高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 秋景---凄婉美

男子汉? 英雄汉、美少女 怨妇

顶天立地、风风火火、 清秀文静 忧伤孤独

高大壮实、闯九州 色彩艳丽 望穿秋水

平静舒缓 激烈紧张? 静中微动 静寂忧伤

过渡: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三)读透三峡妙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的,再看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笔法之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展示)

例:文章结尾去掉引用的渔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融情于景;突出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景凄凉肃杀的特点。)

(四)读懂三峡情

动静结合,写作笔法灵活多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在郦道元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提议大家把这篇美文美美的再读一遍,再领略三峡的无穷魅力,男生读前两节,要读出阳刚之美;女生读后两节,要读出阴柔之美。

非常棒,男生读的气势磅礴;女生读的宛转悠长,把老师都陶醉了,(掌声鼓励自己)我只想说: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三峡寻,本文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郦道元在文中也有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大家找一找(明确:良多趣味),正是作者对三峡的真诚赞美,热爱之情,才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五)拓展延伸

如今的三峡可以说是高峡平湖,景象更加壮美,想看看吗?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后为三峡写一则广告语。

是呀,我们的祖国自然美景比比皆是,有张家界的索溪峪,桂林的漓江,还有五岳、黄山……数不胜数,老师想起了省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我们大家呢?欢迎到内黄游玩,感受枣乡风情,祭拜人文始祖。

《三峡》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没有直观的印象。他们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极其低矮的丘陵,对山脉、高原和海拔高差,没有切实体验。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

2、学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思维定势,他们可能会把落脚点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这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词语,分析表现技法,把握好景物特点,进而整体领略到景物的诗意美。

3、学生可能会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对“四美”的感受不深刻。这时要适当使用配乐朗读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弥补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学生可能整体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离破碎,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有效整合阅读感受。这时要注意发挥集体阅读的优势,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在师生切磋中,形成班级共同的体验成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四种诗意美。

教学方法

作为常态的精读课,本文至少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基础性目标,老师收集分析学情;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完成鉴赏性目标。具体方法:

一是“以学为主”,以“学的活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流程。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激发想象力、模拟体验。二是品析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说课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老师期待同学们能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一是发挥想象,“神游”三峡。变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音乐家,这样就能比较轻松的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读和品读。个人读、集体读、听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品味重点语句默默的用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来读去,就能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了。

二、预习检测

1、请四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自由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4、语文常识填空

郦道元是 (时期) 家,他撰写了《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整体把握

齐读课文,圈词,分别概括四段主要内容。

助读问题: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两个季节的景色? --春冬之时。

4、第四段是哪两种天气状况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动情境设计:

下面,我们变换一下角色,让我们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吧。

请大家注意:我们虽然不是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吧?一种平常的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会变得美丽而神奇,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绘三峡美、吟诵三峡美、拍摄三峡美、谱写三峡美。一定要结合课文的语句,用“心”感受哦。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当一回小画家,描绘第一段的三峡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让我们先来选择一下画布吧?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为什么?

(选择“长卷”:引导学生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小结: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选择“小品”:引导学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不选“小品”,老师来选,请学生用语言描绘这种情景。可以提问:是不是应该重点描绘阳光灿烂或皓月当空呢?应该重点突出什么景物?然后点拨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三峡的“山高峡窄”)

总结: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观勾勒,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画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出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雄壮美。仿佛一幅雄伟壮丽的长卷。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小诗人,吟诵第二段的三峡美。

诗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们的感情真的就像长江大河一样,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诗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峡的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段。

李白的个性很像三峡的水,李白还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也和第二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提问: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印证了第二段的哪些语句?

明确:“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提问:这句话是不是说:要急速传达皇帝的旨意,所以划船划得快呢?

明确:不是,是写江水流速急。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总结:更重要的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写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郦道元不是诗人胜似诗人,你听他吟诵的三峡水,自由不羁,万古奔流,充满了奔放美,也充分表达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能读出来吗?

齐读第二段。

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摄像师,拍摄第三段的三峡美。

先介绍一下拍摄的术语:“推拉摇移”,也就是镜头推近、镜头拉远、镜头摇上、镜头摇下、镜头平移。

大家读镜头里看到的景色,老师来操作摄像机。

镜头推近,然后镜头摇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啊。

镜头摇上,看到什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镜头摇下,看到什么?“飞漱其间”。“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镜头摇上,然后镜头拉远,看到什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总结:“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你看,春冬季的三峡就不像前面那样雄壮奔放了,而是“清荣峻茂”,呈现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齐读第三段。

最后,让我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谱写第四段的三峡美。

来听听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峡里传来什么声音吧!

齐读第四段。

如果你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乐,你想采用怎样风格的音乐?(ROP肯定不行,)结合课文的情境描写,谈谈你配乐的理由。

(学生自由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谈理由。)

小结: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季的三峡,表现出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那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秋季的三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凄婉美。那“泪沾裳”的渔歌中不也暗含郦道元打鱼人的同情吗?

齐读第四段。

五、整体归纳

学完本文,你会发现《三峡》实际上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态的“诗意美”,选文共描写四组景物群落,对应编者分的四个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为,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壮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特征,展现三峡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展现三峡的“凄婉美”。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给人以“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的审美感受,令人在惊叹之余,产生“山水如人”的错觉:“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

郦道元的文笔不也像三峡那样美吗?不也像三峡美得多姿多彩吗?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郦道元那颗隐藏着中国山水文化奥秘的“好奇”的心灵。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乐以忘忧。

美丽的景色,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要向郦道元学习的。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辅助教具:计算机(数量1) 液晶投影仪(数量1)

投影屏幕(数量1) CAI课件 三峡风光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欣赏三峡风光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题解;作家作品简介。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五、疏通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六、分析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归纳小结;课堂巩固。

八、指导背诵课文。

第一页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解表:

编号知 识 点学 习 水 平

识记理解应用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写景√√

4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正确、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语 句行为动词

1识 记记住郦道元、《水经注》常识记 住

2识 记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记 住

3理 解了解文中先总写地貌,再分季节、抓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领会归纳

应 用能多角度、抓特征对景物进行描绘(课外练笔)领会表达

4理 解了解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领会归纳

5识 记根据文脉“总写概貌—夏景—春冬景—秋景”背诵全文记 住

第二页

三、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 体 内容 要 点资料来源媒 体 在 教 学中 的 应 用使用方法

1投影长江三峡风光自选导入新课播放

2投影长江三峡相关图片自制理解标题显示

3投影范读课文自制有感情朗读全文播放

4投影文意理解自制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感情分析

四、板书设计:

第三页

五、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物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三峡吗?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下,三峡又是何等的壮丽。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江水》中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解题

⒈引导学生看“阅读提示”和注释①。

⒉简介作者及作品。

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有《水经注》传世。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对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三峡》是《水经注》的代表作,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三、简介三峡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

⑵播放字词教学幻灯片。

2利用工具书,给下字注音。

阙 叠 嶂 曦 襄 溯 湍 漱 涧 啸

⑶学生完成正音,全班共同订正。

⑷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3、师生共同疏通课文第一、二层大意,解释加点的字并翻译。

五、自学提高

1、根据第一课时所学的内容及方法两人一组,参考注释讨论自学以下内容,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学生解答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六、对照图片赏读课文

七、课文总结:

先写山 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夏)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再写水(春冬)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八、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思考题一: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学生思考、讨论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思考题二: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

思考题三:《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思考题四: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寓情于景的?

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⑽明确思考题:

①明确思考题三:

《三峡》最后一句可谓锦上添花之笔,将三峡的凄清、空旷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以渔者歌谣作结,凄凉哀婉,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②明确思考题四:

描写山水的作品,一般都不是纯客观地写景,作者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融注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景交融。文中描写舂冬之时的山光水色的秀丽奇绝、后特别点出“良多趣味”,流露出作者掩饰不住内心的爱悦之情,使读者受到感染。

九、品读课文:

四人小组反复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出来,体会文章的语言。

1、 语言的精炼;

2、 音韵的和谐;

3、 传神地描写景物特征

4、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结

这堂课,我们朗读翻译,并欣赏了这篇描绘三峡优美风光的精彩散文,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当代散文家学者余秋雨曾赞扬道: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的确,郦道元的这篇散文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⑷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⒉背诵课文,摘抄精彩词句。

⒊水是三峡的灵魂,请仿照文章写景方法描写你见到过的最美丽的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