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欢迎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目的

1、学会词语:诞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机械 洗澡 逆时针 无独有偶 玫瑰 百思不得其解 见微知著 领域

2、了解课文中写的三个事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3、初步了解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科学精神)

2、前面两课告诉我们哪方面的科学精神?(18课: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19课: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是啊,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了解和感受了居里夫人、中国航天人身上精神。

这一些科学精神是非常可贵,非常感人的.,是值得去学习的。而具有这些科学精神千千万万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去敬重的。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让我们继续了解和感受可贵的科学精神,另外,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我们要来学习这种写法。

3、出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问: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学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读通读准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提问:

课文里讲了哪几个人物?(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课文写了几个事例?(三个)

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属于哪一类?(说理性文章或者议论文)

2、检查朗读。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来读第一二、和第六、第七、第八自然段。

3、检查词语。教师出示词语。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词语,想想哪几个词语比较难理解;指明朗读词语;重点理解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重点学习词语:诞生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机械 洗澡 逆时针 无独有偶 玫瑰 见微知著 领域

司空见惯:意思(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近义词(习以为常、屡见不鲜),反义词(绝无仅有、凤毛麟角)。书上“司空见惯的现象”指哪些现象?“司空见惯”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根求源:意思(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近义词(刨根问底、追本溯源)

机械:“械”是形声字,用械组词。

逆时针:给逆组词。

无独有偶:意思(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举例。

见微知著:“微”、“著”的意思(隐约、明显),意思(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领域:用域组词。

四、快速默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

检查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朗读第一自然段。

2、课文举了几个事例?举这几个事例目的是什么?(为了用事例说明这个道理。)

3、找出课文中写这三个事例的内容。(3、4、5自然段)

五、初读三个事例,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概括这三个事例主要内容,有一个自然段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任务,哪个自然段?(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个内容?)

指明三个学生来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其他同学再想想,分别讲了什么?

给学生一些时间,可以自己说说,也可以在同桌说或者在小组里说。

请三个学生站起来说三个事例的内容。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三个事例的内容,再让全班同学读一读。

六、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篇课文是说理性的文章,也叫议论文,分哪几个部分,在课题上边写出课文的结构,并且在书上分好段。

检查讨论。着重讨论第二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第二和第六自然段也是在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三个事例的总起和总结,所以应该分到第二段,

教师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证明——总结全文

七、小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学习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观点,激趣导入

1、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你有疑问吗?(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这个观点。老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到课文中找答案。

3、提出三项“挑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挑战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初悟观点,体会含义

1、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出示:学习导航一)明确学习要求。

挑战一

思考:

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提示: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的意思,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和理解喻意的方法来理解。

4、对比思考,学习写法: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再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观点的含义。

三、理解故事,找共同点

1、作者怎样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出示学习导航二)

挑战目标二

思考:

1、文中用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3、完善表格,找出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先认真默读思考,做标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合理分工,有序组织讨论,注意控制音量。时间5分钟。

2、学生默读思考后再讨论,教师发表格,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督促帮助。

3、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一生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小组代表来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5、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

(1)这三个事例都是从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这三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请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把这三点写到黑板上。

(3)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

追问: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他们都是“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有准备的人”。)

(4)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分别说说?(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6、深入探讨: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所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写得较具体些。

7、朗读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小结部分。

(1)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坚持不懈的人。追根求源的人。锲而不舍的人。)

(2)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比较“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不同。感受只有不断探索努力,才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品悟结论,总结收获

1、质疑:经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2、指生读第七自然段。

3、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理?

(板书: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4、体会“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不难)

5、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板书:不易)

6、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说科学发现并不难,我们听了会——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齐读)

7、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8、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从文章的内容、哲理、写法等方面来谈。)

五、学习写法,写话交流

挑战三:小练笔

任务: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提示: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求:

观点鲜明 事例典型 有说服力

1、出示有关小练笔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练习写话,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可以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评议:找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评价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渗透理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 阅读你崇拜的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洗澡水的漩涡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课文重点词句PPT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

(板书课题: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生上台补充课题。)

二、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拼音:

机械漩涡逆时针

石蕊花圃锲而不舍

2、听写并解释: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

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

3、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自学过程

1、出示本节课自学目标: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些词句具体表述了作者的观点?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中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从“?”到“!”的过程又是什么?

③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自学。

四、讨论更正

目标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读一读。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目标二:

1、结合表格反馈:

2、引读:正因为谢皮罗教授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波义耳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位奥地利医生善于_______________。

3、(出示课件)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读一读。

②填一填。

③想一想:这四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④找一找:文章所选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来说说?(师随机板书)

目标三:

说说你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1、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事例去证实,最后重申观点,做出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2、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时要有过渡语。“无独有偶”“最有趣的……”都是过渡语,承上启下。

五、布置作业

1、成语,不一定都是四个字的,如本文出现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一个七字成语,你能找些这样的成语吗?

三字的:

五字的:

六字的:

七字的:

八字的: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观点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制成石蕊试纸

睡觉时眼珠转动一定在做梦

?----------- !

总结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惯、圃”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惯、圃”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3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以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真理司空见惯疑问花圃搜集蚯蚓实验阶段

事例见微知著灵感领域机遇

②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xx的观点,然后列举xxxx、xxxx、xxx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条理很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填空练习,为学生搭建支架,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三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试验和研究漩涡旋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2

事例3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试验和研究漩涡旋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2同一种蚯蚓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研究推论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事例3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反复观察实验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设计意图】

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怎样说明作者的观点的?这是本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联系前一课时的表格内容,思考它们共同的叙述顺序,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从而引出表达作者具体观点的段落,并深入理解句子,水到渠成。

板块二感悟科学精神,总结观点

1.找关键词,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见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b.指导朗读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c.在魏格纳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善于发问。

a.奥地利医生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板书:善于发问)

b.谁来读一读奥地利医生那一连串的问题?

课件出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③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a.启发引导: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做的?魏格纳是怎样做的?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

b.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2.总结观点,畅谈体会。

(1)总结观点,反复读课题。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关键词,使他们心中升腾起敬佩之情。在总结观点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板块三领悟课文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团结就是力量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事例1:xxx

事例2:xxxx

总结观点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写)

【设计意图】

本课后有道“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