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1
一、 练习教学体现“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练习课教学同样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一上课,先练习口算,然后就小明爸爸在院子里围圆形花池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充分利用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如操场的周长与面积,我们学校的花坛,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练习设计有“坡度”、有“智慧挑战”。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先让学生画两个圆,找出两个圆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然后设计了两个圆之间的不断移动、变化、组合的变式练习题,发挥了同一学习素材尽可能多的功能,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课堂上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环的面积,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最后一题的练习,从而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三、课堂检测,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一节课都是练习,学生容易疲劳,把练习题设计成测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份测试题。测试题有填空、判断、计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在课堂上进行对改,对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学生通过达标性的独立练习,进一步强化 “双基”,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全对的同学体验了学习。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2
本课采用课件形式,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化。
1、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正确的几何概念,掌握图形的特征及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
如揭示圆的面积定义,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又如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兴趣,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2、把数学虚拟实验引入几何的教学中,以研究的方式学习圆的面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通过剪切、平移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合成与它面积相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时,课件提供的虚拟实验,使它们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整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概括归纳出面积计算方法,感悟到转化的思想在几何学习中的妙用。而且学生在抽象、概括、归纳推理过程中接受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形成一种学习几何知识的方法,产生一种自我尝试,主动探究,乐于发现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从而顺利的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这样推导。
教学中先动画展示等分圆的过程,再演示出拼合成长方形的过程,通过几组类似的实验,等分的份数递增,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这样的事实,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相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就完整的展示出来。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这是今后教学应该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3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1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4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而苏教版则安排为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高学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圆的表象认识。而在之前的学习中,孩子们也经历了《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的学习,掌握了圆的周长公式,为本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根据这一课时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特意给学生安排了小组合作探讨和个人尝试推导解决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促成学习与活动的相结合。基于对课程特点的认识,我在设计中把教学目标设计为: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与学生的努力,快乐地结束了本课时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一、学生为主体,老师要有好的引导。
在设计本课时的时候,考虑到知识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通过原来的转化知识应用在新知识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于是,我把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进入到数学的领域,通过给他们自主地猜想,形成问题,并趁机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于是,集中地精神更高。当在探索中遇到困难后,我及时给予集体的讨论并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帮助,最后达到共同解决的目的。可有一点让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能及时到位,也可能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课堂中的问题反馈学生的积极性不足。在总结圆拼长方形的时候,有同学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想把它拼成三角形或者梯形,可以吗?”由于备课考虑不太周全,对于这个问题,我一时没能回答出来,只能敷衍了过去。除此之外,学生在操作中剪开圆的时候,有些剪断了,在拼的时候就多费了时间。
不过,在整个过程中,我还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也注意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还是能体会其中的探索乐趣,学会了知识,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二、课时练习设计的思考。
由于在课前有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在每一个环节中的练习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导入——猜想——操作——推导——验证,再回到练习,让学生的认识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符合他们的认识发展规律。针对这个规律,我把练习也设计成层层递进的形式,从巩固公式方法——生活现象——实际测量——拓展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对有挑战性的题目,我加入题后的提示,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结合小组的合作,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可能个别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我没能及时地兼顾到,导致在课后有几名学生对课时练习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现象。另外,由于课前没有完全设想好练习时间的安排,导致后面的题目没能及时顺利地完成。
三、操作时间的分配问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当学生在思考、拼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一些思维的空间,这样的课才丰实。因在课件演示组拼的过程中动作太快,没及时说说剪拼的方法。导致学生在操作时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全剪断了,拼出费时多等问题,这样也致使练习的时间就更少了。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的操作时本课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全程参与进去,但如果不注意合理分配时间的话,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一个参考。
经过实践教学后,让我明白了数学课堂有时并不需要由老师一手包办,有些时候,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把学习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对让他们主动参与进课堂,享受探索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