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
2.品析课文,关注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存在的鸿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注文章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2、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辨证认识母亲和孩子沟通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事或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分享并展示导学案上用微信表情画的心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期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到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对这一天印象如此之深?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有着怎样的期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用用一句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
明确: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2)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3)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黑板出示生字词)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4)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追问: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文章
P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P2-p6作者细致描写我从满怀期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候,却终于彻底失望的过程。
P7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二、品读感悟、理解情感
(一)1、读课文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P2-p5)
要求:用中括号划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用小括号划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明确: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我耐心地等待。
思考:作者怎么来体现时光不好挨?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我坐在草丛里……。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院子很大,空落落”
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关注句子“我……”)
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空落落”的不仅仅是空无一人的院子,还有“我”孤寂的内心。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脚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明白细腻的感情需要采用动作、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多种方法综合着来表达。
2. 学习通过具体细致的叙述,让真情自然流露,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情变得可视,可听,可感。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
从题目入手,介绍“星期天”对于作者来说的重要意义。介绍作者。
二、 回顾《盼》心情变化图,默读课文梳理作者的心情。
1. 回顾《盼》一课,回忆作者是怎么描写自己的心情的。
2. 完成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我”的'心情变化。
三、 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心情。
1. 师生互读课文,根据提示发现作者回忆的细致。
2. 聚焦心情,发现作者心情的变化是通过一件件事,一个个标点展示出来的。
四、 品读四自然段,发现心情的细微变化。
(1) 初步体会小男孩的心情
1. 抽读,让四位同学分别读四件事情。
2. 聚焦四自然段中直接写小男孩心情的词语“焦急又兴奋”,通过初读文本分析,这两种心情哪种感觉多。通过画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2) 发现心情的细微变化
借助主问题,小男孩儿细微的心情变化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搭建三个不同的支架帮助同学们思考,一是圈画出动词;二是通过下划线提示想象的内容和环境描写的部分;三是判断能不能删掉其中的一件事。
梳理总结,要写出人物细腻的情感, 需要借助动作、心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描写。
五、 联接生活,迁移运用。
联结生活,完成初试身手。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出这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那个星期天》,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首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教训。历史上也有好多事例证明,一个人一旦遭到厄运的重创,并在其他领域无所作为后往往转而发愤著述。作家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例。这个不幸的作家双腿瘫痪时年仅21岁,一个贮满生机的生命从此被缚在轮椅上,开始了漫长的内心焦灼过程。残疾给他带来了生理与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使他痛心疾首、沉默不语,同时也正是切身的痛苦体验,孕育了他写作的成功。作品中,他注重表现对生命、人生和现实社会的独特见解,抒写了浓郁的个人情感。读他的作品犹如品一杯沁人心脾的大碗茶,让人难舍其独特的韵味,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浓浓的情感。
3. 那么究竟作家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今天的课文中学到一二。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找一找“我”在等待过程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了“我”的心情,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试着写写批注!
2.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预设A:融情于景
①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找同学来读读这个句子。再来听老师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这句除了写我三个麻利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写天气环境呢?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说: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那你们能不能从这句天气环境的描写中试着揣摩一下我的心情呢?
是的,简简单单一句话,透露着我的兴奋与期待。把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使情感自然流露,这就叫融情于景。(板书:融情于景)
在文中,这样的环境描写还不少呢,再去找找看,还有哪些?
(1)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空空落落的仅仅是院子吗?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明白了。
随着光线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的是什么?
(3)我现在还能感觉到光线那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孤独而惆怅的是黄昏,更是什么?你体会到了吗?
(4)男孩蹲在那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这些句子都融情入景,在描写景物环境时,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再请你认真看一看,作者主要是抓住了环境中的哪些元素?光线随着时间在变化,也是随着心情在变化。因此要想写出心情的变化,环境也应该是赋予变化的。那么大家想想看,除了光线的变化这个着力点外,我们还可以抓哪些点来表现环境的变化从而衬托心情的变化呢?
孩子们,生命是一个不断追逐内心,认识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史铁生也曾说过:“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无论是这山水,无论是这天地,都是我们不断了解自己的工具。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更用心地去关注那山那水,那天那地,让它们皆为我们所用。
预设B:融情于事
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看看我在等待的过程中都干了哪些事?
表面上看起来我在忙,可实际上呢,你有什么感觉?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这幅插图,谁来说说这图片画的都是什么?
那请你仔细观察一下,我的神情是怎样的?
这段文字,把感情融入到具体的'实例中,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融情于事。(板书:融情于事)
其实这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做错了事情怕被发现,考试完了等待结果等等让我们忐忑不安的时刻,对吗?这样的心情,我们可以用哪些事例来表现呢?
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看是冷静的记叙,而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只要我们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预设C:融情于人
(1)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 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盼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2)“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
这一处是对我的什么描写?
你关注到这句中的哪些动词?
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除了同学们关注的动作、心理之外,还关注到这段话中的其他描写了吗?
(3)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想想和我们平常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快去文中找找看!
(4)“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看看这段话和之前又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和内心独白相互交织,你有什么感受?
找同学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念念叨叨,不耐烦的感觉。
(5)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看看这段话又多了什么?
(6)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把它们碰倒。
注意这里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是因为当时我还没有母亲的腿高,写出了我比较矮小的样子,整个一上午,小小的我就紧跟在母亲的腿底下,写出了我想要母亲停下来带我出去的急切、焦躁的心情。这里又用到了反复的手法,数一数用到了多少“它们”,想一想每一个“它们”的背后是什么?对,是母亲为操持家务的忙碌,是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跟随,用上4个“它们”可以看出此时我的眼中只有母亲忙碌的身影,然而母亲越是忙越显示我的着急。
3、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讲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景、具体的事外,在一些具体的人物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板书:融情于人)当然,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表现手法不是单一的,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让真情自然流露。才将一个小男孩第一次盼望落空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回归作者,激发写作欲望
虽然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的写作方法,但课堂的最后,我还有一段特别想跟同学们分享的史铁生的文字,出自他的《病隙碎笔》,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文学这个词并不美妙,并不恰切,不如是写作,不如是倾诉和倾听,不如是梦幻、是神游。因为那从来就不是什么学问,本不该有什么规范,本不该去符合什么学理,本不必求取公认,那是天地间最自由的一片思绪呀,是有限的时空中响彻的无限呼唤。为此上帝也看重它,给它风采,给它浪漫,给它鬼魅与神奇,给它虚构的权力去敲碎现实的呆板,给它荒诞的逻辑以冲出这个既定的人间。”
或许是因为身体上的残疾,让他找到了写作这个情感出口。他说:“感谢写作。是写作,让我学会直面自己的愚蠢,和内心深处长久以来无法自视的那部分。它让我坦然接受自己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不完美,且毫不羞于示人。”
也或许是因为身体的残疾,才让史铁生能写下一篇又一篇情感细腻的文字。可是何为残缺?史铁生残缺的是身体,而我们谁能说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呢?史铁生选择用写作去面对苦痛,温暖人生,我希望写作也能给你带来这样的力量,在你经受人生的重创,内心的孤寂时,写作可以抚慰你心中的创伤,表达你内心的情感。就像他说的:“唯有文字能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史铁生是一个非常坦诚的作者,了解他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读他的作品。课下请同学们读一读他的《务虚笔记》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于情感共鸣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语言表达的奥秘。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领悟不同作家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走进文本,激发情感共鸣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师借机梳理心情变化。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那个星期天》的故事内容,还走进了作家史铁生的内心世界。读了课文,同学们都从课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星期天呢?谁来用一个关键词说说。
2.引导生走进文本,寻找情感共鸣点。
同学们,一个和你们年级差不多大的小孩子,一天里有这么多丰富的感受,还经历这么多心情的变化。我想他在那个星期天的一些经历一定触动着你们的内心,那这些触动着你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话语中究竟会藏着怎样的表达奥秘呢?请同学打开书本,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完后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理由,计时3分钟。
3.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谈话交流感受和梳理心情变化的基础上快速进入研读环节,通过圈画、品析关键语句,为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处发现表达奥秘作铺垫。
板块二
深入探究,揭示情感表达奥秘
过渡:刚刚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阅读感受。
一、语言对话省略提示语,行文节奏快
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
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
核心提问:作者的语言对话跟我们平常有何不一样?你平常会这样表达吗?我们的作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这种急切吗?
预设:作者与母亲的对话没有提示语,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更加突显出我催促母亲出去的急切心情。
二、人物细节反复强调
预设1: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提问:作者描写心理接连用了四个“想象”,能不能只保留其中一处?
点拨:原来,同一个表达反复叙说可以起强调作用,更加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过渡:其实,在课文中,像这样在人物细节处反复表达,重复着说的地方还有很多,看谁找的最快?
预设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提问:文中三次提到“一声不吭”,这三处“一声不吭”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都是描写人的神态,其实它们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你能发现吗?这样反复提及对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次“一声不吭”表明作者对出去还抱有一些希望,第二次“一声不吭”作者内心其实已经有些焦急忐忑了,第三次“一声不吭”作者对出去已经近乎绝望了。一声不吭反复提及,暗示作者的心情已经由焦急变得失望了,并且这种情感的变化是极为明显和强烈的,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作者表达上的高明之处,作者不仅把情感融入到人物细节中,而且还通过反复强调的方式让情感表达有层次有变化,而且更加强烈!(板书:人物细节)
三、写景表达给人以“新鲜感”并串联起心情变化
1.出示描写光线的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陌生化”表达来融情于景的。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
启发思考:作者的用词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黄昏是“孤独而惆怅”的?将声音比喻成“时光的脚步”,这样表达有何作用?
点拨:漫长是等待的时间很漫长,急遽是光线变暗的速度很快,但“我”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等待的执着与期盼;黄昏意味着天快黑了,“我”出去的机会不多希望也更加渺茫了,可“我”又等了那么久,因此我感到很孤独很伤感,作者这样表达,是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了黄昏这一景物中,让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含蓄。将声音比喻成“时光的脚步”形象地说明洗衣服的声音已经持续了很久并且还将持续下去,暗示作者等待的时长已经很长,更加突出作者等待时心情的无聊和急切。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句子我们发现,作者正是通过一些不一样的用词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这正是作者写景表达的妙处!
2.出示描写光线的句子,从光线变化中梳理心情变化: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些光线漫长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男孩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的消逝,一派荒凉。
(1)整体看看这几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光线在变化,作者的心情也在变化
(2)师生合作读。既然作者把情感融入到了景物中,我们就来把情感融入到朗读中,感受这种心情的变化。
(3)如果作者最终等来了妈妈的承诺,你觉得他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还会是一样吗?
(4)创设情境,补充环境描写的句子,谈谈你的发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刚细读文本,我们就发现了这篇文章表达上的一些奥秘。其实,这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还藏着一个更大的奥秘,你们想不想知道?想的话,老师的挑战任务就来了,谁帮我们来读读学习提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家在表达上的独特性。本环节开放性极强,教者始终紧扣“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中心来提问,指向性十分明确,也更加彰显出习作单元课文教学的特点。
板块三
对比阅读,发现情感表达异同
1.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后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出示交流平台,总结写法。
启发:同学们,你们通过合作交流有了自己的发现,很不错!(出示交流平台)你看,正如你们所发现的那样,和《匆匆》侧重于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相比,《那个星期天》是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当中,在叙述中间接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板书:融入),从而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3.思考:通过对比两篇文章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你有什么发现?两位作家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这或许与他们的成长经历,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有关,同学想要揭开更多表达背后的奥秘,不妨读读这样一些作品,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阅读推荐)
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细读文本和对比阅读就发现了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我想说,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家,希望同学们能够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情感,让真情在笔尖自然流露!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课后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分层作业,你们课后去挑战,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发现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性,进一步激励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情感,让真情在笔尖自然流露!
《那个星期天》优质课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 会写“媚、砖”等 13 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 18 个词语。
2.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3. 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预习成果
1. 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2. 交流预习,了解作者。
3. 学习字词,理解词意。
联系已学,分享已思,自然衔接新课的学习。
二、发现顺序,提出问题
1. 发现时间顺序。
2. 提出自己的疑惑。
初步了解顺序,提出学习困惑,形成学习需求。
三、整体感知,关联思考
1. 自主学习,了解“我”和母亲的行为。
2. 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
整体把握文中人物行为,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
四、再读课文,了解“我” 的心情变化过程
1. 自主学习,标画心情变化。
2. 整体梳理,初步体会盼望。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五、回顾问题,布置作业
1. 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
2. 布置作业。
关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程度,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 能借助“我”的心情变化,体会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表达效果。
2.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复习回顾
1. 谈话引入。
2. 复习回顾。
二、细读品味,读中悟写
聚焦“具体事例”,感受情感,体会效果。
聚焦“人物内心”,感受情感,体会效果。
聚焦“景物描写”,感受情感,体会效果。
深入研读课文,揣摩作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依托课文,进行比较
1. 提出问题,形成关联。
2. 借助交流平台,比较本课和《匆匆》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通过比较,建立关联,明晰两篇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四、借助“ 初 试身手”, 激 发 表达欲望
1. 知晓要求,形成思考。
2. 唤醒生活经验,选择具体情境进行练笔。
尝试运用在一定情境中,把情感融入具体人、事、景物中的表达方法。
五、课后作业,做好衔接
摘抄《匆匆》《那个星期天》中感受深刻的语句,进行积累。
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大致了解主要内容,思考两篇文章在习作选材上的特点。
巩固学习内容,增加相关积累,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