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集体备课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体备课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中《秋天》一课。本课由三节诗组成,内容精粹,容量较大,画面感强。以“秋天”为主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图景贯穿起来,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和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教法选择:
引导、解读、指导。
学法指导:
吟读、品味、领悟,联想、比较、感悟,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材、和投影机、粉笔等设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展示家乡秋景图。导语: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联想?(让学生联想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多彩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忧郁的季节,也是令人快乐的季节。总之,秋天是千姿百态的。)那么,在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心中,秋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秋天》(板书课题),去领略诗人笔下浓浓的秋意。
学生简介作者。PPT: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二、授新
(一)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要求:
①标注生字词,注音释义。②注意划分诗歌节奏。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
(1)注音:
丁丁(zhēngzhēng)镰(lián)刀肥硕(shu)
栖(qī)息鳊(b1ān)鱼乌桕(iù)寥(liá)阔
蟋蟀(xī shuài)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èi)
(2)释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幽谷:幽深的山谷。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乌桕:桕树。树叶秋天变红。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3、检查划分诗歌节奏,熟悉诗歌内容情况。
(1)方法提示: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
(2)《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找出哪些词语体现了诗歌所描绘的乡村秋景?
“冷雾、白霜、乌桕叶”——秋色。“蟋蟀声”、溪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秋声。
“稻香、瓜果、青鳊鱼、竹篱、”——秋实。“农家、渔船、草野、牧羊女”——秋图。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欣赏的词语或句子,仔细品味。
(1)伐木丁丁地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极具诗意,又耐人寻味。如果换成“那割过无数穗稻谷的镰刀”,语言就显得抽象空泛,表现力和美感就逊色多了。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3、引导学生畅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三)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共三小节,用简洁的文字给每一节诗拟个标题,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1、引导归纳标题、图画:
(1)秋天在农家里。图画——绚丽多彩的农家丰收图。
(2)秋天在渔船上。图画——淡雅朦脆的渔夫晨归图。
(3)秋天在牧羊女眼里。图画——寥阔空远的少女思恋图。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引导小结: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在山谷里;稻田里农夫刚放下割稻的镰刀,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田野里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发散出稻香的气息;果林中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果农摘下沉甸甸的瓜果放进背篓里,带回家去,将丰收的喜悦与亲友一起分享……
(2)渔夫晨归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渔人却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船篷上洒满白霜,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3)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怎不见了那夏日里牛背上吹笛的少年?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憧憬在秋天的美景和思念中。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引导小结: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掌握了重点词语,品味了诗中优美的语言。学习本诗还要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受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作业
1、学会生字、新词,品味诗歌语言。
2、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作文:秋天在哪里?
四、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渔夫晨归图
少女思恋图
集体备课教案 篇2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写气象观测日记来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
2、从图书室查找或上网搜集、下载关于贵州”天无三日晴“的气象原因,并能准确地记录下来。
3、了解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气象符号。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说说我们这儿的天气状况。
2、“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描述的是我国哪个省的情况? 学生讨论发言。
过度:哦,原来是我们贵州。
板书课题:主题活动一“天无三日晴“气象原因调查
二、平常你们注意到了天气预报中的气象符号了吗?
三、说说你知道的天气预报中常用的气象符号有哪些?
3、关于气象知识你知道哪些?
4、小结。
5、作业:回家搜集材料。
第二课时
活动一:写气象观测日记
1、通过观测,了解天气状况。
1)分几个小组进行观测,每个小组4人。
2)活动结果可以以文字材料、表格,也可以是图片或者幻灯片。
3)以讨论的方式,统计、分析、总结结果。
2、参照以下形式,整理小组活动记录表。
3、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
4、小结。
第三课时
活动二“天无三日晴“气象原因调查
1、可以通过采访当地年长的人和气象局专家来进行分工合作,调查原因。
2、小组人员分工
我的工具箱:
4、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然后制作成一份作品。
6、总结评价。
7、作业:完成“我的行动日记”。
集体备课教案 篇3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图表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确定依据: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学情,另一方面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所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方法:一方面通过史料、图表等创设历史情境,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突破重点。
2、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确定依据: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再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辩证客观的评价历史制度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播放历史资料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历史,从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激励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地培养。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新课改中“改变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重现历史情境,提高他们的读史水平,学会利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讨论,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求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由西周后期的“礼崩乐坏”,春秋战国乱纷纷引出秦王朝的政治。
多媒体显示“秦始皇”图片及本课标题,引导学生谈谈对秦始皇及“大一统”的认识。归纳总结“大一统”的内涵,(多媒体显示),进而引出本课第一目标题。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是怎样完成全国统一的,有何重大意义?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分析完后提出问题: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该如何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核心内容: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秦朝确立的这一制度。然后我从三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
(1)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即教材的第三目
(3)地方官制即第二目。
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与“皇帝”有关的词汇以及封建社会常见的政治现象,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的特征。在介绍秦王朝的中央官制时,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共治等)。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让学生模拟一次“朝议”,秦始皇将如何管理全国?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二者最主要的差别。
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小结:指出难重点,加深两个问题。“为什么秦朝能够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让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正确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四、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1)“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教材的叙述内容过于简略,不易理解,需要整合处理,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2)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进一步思索。
集体备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勇。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和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进位的方法。
2、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乘法竖式计算。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79例4的教学。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4与例3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P79“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练习十八第6题。
3.练习十八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进位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在计算时要注意不要忘记进位,也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