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寄母亲》教案

欢迎阅读《纸船寄母亲》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纸船寄母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征 (认知目标)

2.掌握诗的内容(能力目标)

3.体验诗的意境(美育目标)

4.感悟作者的情感(德育目标)

二.教法、学法

1.情境烘托与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

2.读中求知的方式;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

4.学生“自主、探究式”;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朗诵带、歌曲带等。

五.教学过程:

1.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旋律中,《纸船——寄母亲》的朗诵响起(播放朗诵带);

2.同学们轻声附和;

3.朗诵结束,老师饱含深情的:同学们,世上有一种感情最深厚——这就是亲情;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这就是——(学生回答“母爱”),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写信、唱歌、写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纪老人冰心的'诗作《纸船—寄母亲》

板书:《纸船——寄母亲》

[初读]

1.学生自己初步划分节奏,标示重音;

2.学生自由读,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诗歌大意。

3.老师介绍背景(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纸船——寄母亲》思念母亲的诗。

《纸船寄母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同赏、同析、同悟、同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孝敬父母的高尚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决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

教法:授导法、任务型教学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归纳法

课前准备:

教师:完成教学素材的收集整理。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纸船-----寄母亲

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

活动2【讲授】纸船-----寄母亲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1、预习检查,抽学生回答。

2、探究内容: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下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所在。

活动3【练习】纸船----寄母亲

《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你是那春光吗?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活动4【作业】纸船---寄母亲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纸船寄母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有表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语气和节奏,读出感情。

3、斟酌诗中的字、词,体会诗情,仿写诗句。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许多不显眼的一景一物也往往因为融合了这种深沉、伟大的爱而让我们多了一份向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共同感受那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思念之情的纸船。

2、介绍冰心及《纸船》的写作背景(可由学生搜集介绍)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和《寄小记者》。

《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1923年秋赴美留学途中所作,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父母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

2、个别学生朗读,其它同学点评

(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划分重音、节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3、全班同学分男女角色,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

方案如下:

(女领)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女合)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男领)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男合)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女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全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女领)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的入梦。

(女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全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感知、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小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赞歌。

三、合作、探究、质疑

学生四人小组自由讨论、提问,加深对诗中较难诗句的把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可参与学生交流。

我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文中为什么连续用2个留着?

2、 作者为什么折的是很小的船儿?

3、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那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4、 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为什么要用求他?

5、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

6、 诗人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引导,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对5、6两题参考如下:

(5)、思念之苦,难以摆脱。一直在母亲身边,一旦远行,与母亲远隔千山万水,想念母亲的滋味,最是难受,浓浓的爱与悲哀萦绕在诗人心中。

(6)、作者当时在太平洋的轮船上,无法与母亲通信,

惟有幻想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而纸船正符合身处海上的环境,也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四、练字练句,体会诗情

(以第一段为例,改动个别字词,体会表达效果)

我从来不肯丢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叠成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丢下在海里。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原诗字、句的含蓄、凝练,诗人借纸船托物言情,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之情和纯洁、美好的心愿。

五、体验拓展

《纸船》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非常关注朗读感受的过程,从“轻声倾诉”式的自由朗读,到“个别朗读”到“深情演读”式全体朗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朗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基本上能传达出作品的真情,能感受美、体验美,朗读气氛活跃。

2、改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了诗用词的精练,也进一步理解了诗中蕴含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的仿写,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写诗的热情,全班同学互相探讨,热情高涨,纷纷用纯真、童稚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我对好的作品整理修改后,专门编辑了一期《献给母亲的歌》的诗文,在班中阅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纸船寄母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3.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

·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分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

·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真挚情感,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领会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设计理念:《纸船》是一节非常本真的课,这是一首离学生心灵很近很近的诗,她的价值就在于她一往深情却又并不完美。

只有教师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上,他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实现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他才能从这一理念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教师把阅读过程看作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同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他才会去寻找课文内容的共鸣点,并且选择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也铸就了这节课的呈现方式――现场诗歌研讨会。

课前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纸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你们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孙,叫孙悟空。啊!错了,太紧张了!我叫孙莹,虽然不叫孙悟空,但我会孙悟空的72变,信吗?

第一次见面送你们个礼物。同学们,屏住呼吸,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从桌堂里拿出纸船)

(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冰心的《纸船》。(配乐诗朗诵,动人的音乐萦绕教室)

(三)走进写作背景。

同学们,1923年,才二十出头的冰心第一次离家到美国求学,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非常想念妈妈,于是情不自禁写下这首小诗。让我们齐读课文,感受这份真挚的思念。

(四)以“万水千山”一词指导朗诵,深化情感。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节? 。

对,最后一小节,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节。

(重点指导“万水千山”一词的朗读)

我觉得对“万水千山”的处理不够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指导朗读的技巧语速快慢。)

一起读一下这四个字。

二、诗歌研讨会,走进文本。

(一)一封信激活课堂。

同学们读得真好!冰心是一位儿童作家,她的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小桔灯》、《寄小读者》。冰心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叫《又寄小读者》。今天我把这封信也带来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信的内容?

(出示信的内容,让同学们推荐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读)

又寄小读者

我的亲爱的小朋友们:

很高兴咱们能因为《纸船》有了这次交流的'机会。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小桔灯》和《寄小读者》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研讨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们,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最后,祝愿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二)冰心奶奶是世界上有声誉的大作家,我们却是无名小辈,修改她的作品,大家怕不怕?好,现在就让我们四人为一小组,研讨《纸船》这首小诗,指出你认为好的地方并说说理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一起交流。

(学生互评,老师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解析“从不肯”“总是”“一只一只”“每天”“总希望”“含着泪”“求”等这些词语,从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三)如果冰心奶奶看见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很开心,同学们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诗人叠纸船时为何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伤?

(诗人告诉母亲,这梦中的纸船是含着泪叠的,这是思乡的泪,念母的泪。诗人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的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希望母亲能感受到她此时的思念之情。)

三、拓展延伸,背诵全诗。

这只小船虽小,却载满了诗人对母亲后厚重的思念,思之越切,爱之愈深。也因为我们心中有爱,所以能读懂诗人的爱。这首深情的小诗,不觉让我们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多年后,一首《纸船》驶进我们心灵深处,使我明白:母爱是盖在身上那暖暖的棉被;母爱是为我盛上热腾腾的饭菜……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仿照老师的说话格式,说出你体会到的母爱还是什么呢?

(播放舒缓的音乐)

孩子们,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你们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唠叨不再是罗嗦和多余了,老师提议:让我们在此向我们的妈妈大声说出:妈妈,我爱您!把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回家送给妈妈。

(课件显示“妈妈,我爱您”,音乐伴奏)

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打动了我,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冰心奶奶的信实际上是来自于天堂。信是我杜撰的,但老师的感动是真的。老师感动于同学们有一颗感受诗歌、感受爱的一颗真挚的童心。

亲爱的同学们,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如梦。这是你们亲爱的孙老师用爱与真诚的祝福叠的,万水千山,求它美丽你们别样的童年。

(课件显示上段文字,课堂在舒缓的音乐中结束)

《纸船寄母亲》教案 篇5

学习过程:

诗歌导入: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学生回答:纸船)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歌——《纸船寄母亲》,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同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简介作者:

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附:学生课堂交流资料摘录

学生一: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课后的《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学生二: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

学生三: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使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学生四: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学生五:我阅读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我注意到了作者在1923年8月27日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名字叫做《乡愁》。我们可以结合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学生根据银幕提示,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诗。

(出示字幕)

纸船寄母亲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本节是作者的想象,全诗的高潮)

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学法指导:

教师导入: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

“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拓展延伸:

《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