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月球之谜》试讲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试讲稿 篇1
说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这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晧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我设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难点是了解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说教学法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本人遵循其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学习的方式完成本次教学。
说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的“高效课堂基本范式”的教学模式施教。“高效课堂基本范式”的目标旨在改变老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激趣导入定标
我以两句关于月亮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让学生通过读后说出这两句诗说了哪一种事物,引出课题。之后根据课题质疑﹕月球到底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知道吗?这无形中帮助学生积累诗句,又为激发学生读课文做好引子,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学互动,适当点拨
“高效课堂基本范式”是把学生的自学互动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分两个阶段进行,我觉得这样施教不利于教师点拨,因此我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实施。
有了问题的`引领,学生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了一遍,接着我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求学生根据目标再自由读或与同学合作读课文,目的是通过多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有了读的铺垫,对学生学习生字词有了很大的帮助.所以接下来学习的生字词对学生来说容易了一些。
学习生字词我采用抢答的方式来学习,这样做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词语时,我还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造句,同时要求画出词语所在的位置,然后再要求学生把课文齐读一遍,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学习生字词,而且也为我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标。
学生有了读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接下来的把握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所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时,我结合课后练习设计两个问题﹕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月球还有哪些没有解开的谜?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句子并通过合作完成,教师则巡视指导。
当学生汇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后,我结合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三、测评训练
测评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的内容,我根据所授的内容设计以下教学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说yes,错的说no.)
1、月球的表面全是水。()
2、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
3、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
4、研究结果表明,月球上可能出现过火山活动。()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试讲稿 篇2
说教材
《飞向月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第二段,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第三段,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
2、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准备
电脑、网络教室。
说教法、学法
一、谈话激趣法
学生学习需要激趣,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学伊始,我与学生谈话讨论杨利伟的太空之旅,把学生带入他们感兴趣的世界,营造了一个感兴趣的“场”,使学生进入主动、专注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查找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涉猎将更为广泛,更为开阔,跨越课堂的界限。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杨利伟太空之旅的`自拍录象,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详细资料。学生亲自动手,对太空旅行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即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法
整堂课的合作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合作欣赏,感受太空之旅;合作读文,感悟语言;合作探究,有相同问题的同学一起查找资料。三种不同的合作方式,从朋友合作到组内合作到自由选择合作,由点及面,由开放走向灵活,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发挥群体的创新力量,使每个孩子得到不同层次的帮助和发展,在个体的自己满足中达成学习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
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
二、网络查找 加深体验
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网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学生用“google”搜索器,输入“杨利伟太空之旅视频”观看网上的自拍录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3、网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学习课文 彰显个性
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现在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出示课文)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课文,感悟语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四、课外拓展 解决疑问
1、教师:除了课文提供的信息,你还想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况?
2、学生提出问题,找到与自己有同样疑问的同学一起上网查找资料,进行整理。
3、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与答案。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试讲稿 篇3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xx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月球之谜》,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邻居,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人们对它产生了无数美好的遐想,赋予了它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是的,它就是月亮。那么你们从小到大,望着月亮有什么想法呢?
师:月亮能不能吃?哦,好奇特的想法。
师:你想到了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和玉兔是吗?想象力可真丰富!
师:是呀,夜幕降临,多么幽静呀!月亮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谜。这节课,我们来学《月球之谜》。
二、初读,感知“谜”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语都会读了没有,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师:“令人费解”,这个词你明白吗?
师:对,是很难让人理解。“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费”是费劲,“解”是理解。对,你看,我们班孩子学词语的方法特别好,抓住每个字的意思就能明白。
师:再看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最让人感到费解?
师:“奥秘”令人费解,我也觉得。谁知道是什么意思?不懂的可以查一下字典。
师:好,“奥秘”就是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古往今来”,“古”就是?
师:古往今来就是从古代到现在。刚才他说“奥秘”,是一般的秘密吗?
师:是很神秘的,对吧?那我们来看“奥”字,它里面藏着一个秘密。我们来看老师的手,刚才第三笔是什么?
师:对,要注意是横折没有钩,里面是一个———
师:对,里面是一个“米”,底下是个“大”,这一横要长。这里还有一个词,它的意思并不令人费解,但是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写的,我们来看“夜幕降临”。
师:这个“临”字在古代是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低着头,眼睛往下看。你看,就像我这样,看到什么呢?下面这个东西里面是一竖。这个词语中“临”是不是往下看的意思呢?我们来看看字典中的解释,同学们查一下字典。
师:应该是哪一种解释?是的,是“到来”,那“夜幕降临”的意思就是———
师:你看,我们抓住一个字就把词语理解了。现在,让我们马上默读课文,去看看月球有哪些谜,用横线画出来,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他找到了三个问题。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他画出来了,你10们也画出来了吗?
师:他找到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还有谁找到了?
师:我们来看看,他找的这个谜很了不起,他说“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这个谜大部分同学没找出来,为什么这么难找呢?
师:是的,因为这两句后面没有加问号。上面几个都是有问号,你看,它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怪不得那么难找。
师:真是令人费解呀,我们来看最后一个“谜”。他到底写什么,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你有什么发现?我们来看玉米,这是它种在地球土壤里,这是它种在月球土壤里,两个比一比,你就发现它们———
师:对,“没有明显不同”,信息捕捉得很好。让我们再来看看水藻,来比一比。它在地球土壤里和月球土壤里,它们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在月球上长得———
师:是的,特别鲜嫩、青绿。现在你知道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这个谜的了吧?
师:对呀,这两个一比较,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方法我们叫它———作比较。除了玉米和水藻比较,还有什么在比较
师:你就看水藻,一个是在?另一个是在?
师:对,一个是在地球的土壤,另一个是在月球的土壤。这么一比,你就比出来了,是吧?你看看,写谜的方法可不一样呢!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最后这个谜也变成前面问的方式,问出来呢?自己先试一试。
师:是呀,为什么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的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看来疑问词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但是,除了用“为什么”,还有其他的疑问词来问吗?
师:他把“怎么”放进去了。怎么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刚才你听清楚他是用“怎么”来问的,我现在给你加一个要求,你把怎么放在最后来问,会吧?前面不读就从这里开始,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这是怎么回事?回答得真好,掌声送给他!是呀,作者写的谜有那么多,你看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么多谜呢?
师:是的',后面还有好多谜。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师:后面有省略号。真了不起,你看标点符号就让你们读出这么多。是呀,月球之谜可多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到底人类有哪些谜已经知道了,解决了?我们就跟着宇航员去月球表面看一看,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你都知道了哪些谜。
三、学习课文,探究“谜”
师:你说“上面有哪些东西?它和地球一样吗?”这两个谜解开了,那你说这上面到底有什么东西?
师:是呀,月球上面只有尘土、岩石和环形山,你们看到的是不是跟地球一点都不一样?现在读一读你看到的月球表面的样子。
师:这就是我们在月球表面看到的,课文用了一个词来概括这幅景象,哪个词?
师:一片荒漠,是吗?那月球是一片荒漠,怎么样的地方叫荒漠?
师:“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是呀,这就叫做荒漠。
四、小结课文,产生“谜”
师: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月球是那么皎洁、那么美丽,让我们产生这么美好的想象。可是现在的月球却是一片荒漠,什么都没有,只有尘土。那么面对这奇异的景象,你心里有什么想问一问的呢?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把我们课上学的疑问词都用上了。
师:月球之谜可真多呀!又那么令人费解。那么多的谜需要我们人类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呢!那么下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再去搜集一下月球的资料,想想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谜还没解开。你又有哪些新的谜呢?也可以搜集摘录描写月亮的诗句。也可以去找一篇叫《月球的自述》的文章,说说这两篇写月球的文章有哪些相同的秘密,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
小学语文《月球之谜》试讲稿 篇4
一、讲教材
1、教材简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讲教法:
1、创设情景法;
2、合作探究法: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三、讲学法:
1、情景激趣法;
2、朗读感悟法;
3、发散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2、揭示课题,板书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准备好了吗?
(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同时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首次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神秘的太空中,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个别)
让我们把这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交流收获,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的想象简直太不一样了,你们想看看
宇航员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吗?(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咦,他们是怎么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宇航员们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
(1)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3、4、5、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实验呢?
(3)在小组内选择一个你们共同感兴趣的实验,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4)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己理解。)
(5)课文的第七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6)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的没有解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月球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3、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学生说)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的服。)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课件展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
(3)课后收集一些感兴趣的月球资料与大家交流。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4、总结全文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
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五、讲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十分奇异)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