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欢迎阅读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视频编辑的三种常用方法,以及6种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内容的实用性是连接信息知识运用和学生接受操作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本节知识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信息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了解视频编辑的含义及方法。了解6个常用视频编辑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以上视频编辑软件的用途及制作技巧。

(三) 情感目标:通过创作——交流——评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会表达生活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视频编辑的含义及掌握一种常用编辑工具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视频处理的学习举和如何选择编辑工具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生

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法

“作品演示观摩——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小组交流评选——展示总结”。以“学生参与制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六、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过程

(一)活跃气氛、课题引入

(二)接受任务、自主创新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集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一、 设计理念:

1、 以信息的处理过程为教学主线,以培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核心,塑造终身学习的价值观成为本课题的教学宏观目标。

2、 学科整合,多元发展。本课整合了信息技术、思想品德等多类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结合。

3、 尊重主体,转变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 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5、 在体验感受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发展个性和与人合作,以及在失败中找到成功,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董玉琦和解月光老师主编的《信息技术》,本节课是第七章第一节,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PowerPoint创作、编辑的能力,可以说这节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即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由此可见本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另外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以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为主线进行标准的描述。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演示文稿自定义动画设置的方法。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助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点评,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让学生会恰当的表达思想,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良好习惯,塑造学生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1) 自定义动画效果的设置;

2) 动画幻灯片对象顺序的调整。

2、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的设置。(原因:是学生在实际操作时较容易出错)

五、 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法”、“赏识教育法”等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探索型的教学模式。

六、 学法: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创作静态幻灯片的能力,为本课打下基础。再加上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互评”。

七、 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1、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本课以介绍同桌为主线,在活动中驱动学习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由于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制作了静态的介绍同桌的幻灯片,我事先对本班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修改,设置了动画效果,进行演示,从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学习环境,设计一个介绍同桌的活动,以学生身边生活为例,借助学生之间的美好友情,从而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始学习。

2、 协作探究、因势利导

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大部分学生在家庭中也接受了或多或少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所以在教学动画效果如何设置时,以左右相邻的共三台机器进行分组协作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如果发现哪个小组中的学生已经会了,可以让他当小老师,教其他组成员,这样可以树立学习榜样。如果没有,教师给予启发性的示范。

3、 由扶到放,学会学习

由于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动画效果的设置,所以在教学调整动画顺序时,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在小组内尝试探索,体会探索成功的惊喜。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

4、 创作交流,多元发展

当各个小组完成作品以后,安排了展示交流、汇报心得的环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审美能力。让学生得以情感上的体验,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5、 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课堂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要点。课外延伸到用所学的知识教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 教学评价

1、 本节课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了师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通过这几种方式达到了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2、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节约用水算水价》是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4课内容。是前几节的延伸与深化,也是VB接触的第一个语句IF语句,在本单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IF语句的分支结构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语句基本就是英语语意本身,它能根据条件的成立与否,做出不同的选择,实现智能化处理。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合理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了解流程图的使用方法,了解一般编程过程

(2)了解变量、数据类型,能定义实型变量和整形变量

(3)学会对变量进行赋值

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IF条件选择语句,解决简单的问题

(2)学会使用算术运算符进行四则运算代码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代码编写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程序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按钮的代码设计

难点:灵活运用IF语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

开始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

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很多学生中途就退出、放弃了,有畏难的情绪。

遇到问题张嘴就是具体语句,不知道先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

程序学习喜欢背具体的程序,比较机械,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说教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部分,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思考,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特别留意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典型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的错误做出纠正,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我用分组教学的方法,让基础好的同学当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这样既是对能力强的学生的鼓励,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又有了榜样,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活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单兵作战的话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实行了分组教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教学习惯。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和思考,小组互相竞争,成员互相合作。通过这种上课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尊重他人、相互欣赏的素质。

四、说思路:

教学过程课堂活动活动目的

新课的引入:

看谁算得快?内容:1户居民的水费

成员:全体同学P老师

结果:学生刚开始,老师已经结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准确、快捷!让学生感觉到惊讶、好奇,导出新课

问题一:

你想用这个程序检验一下吗?当学生们输入一个用水量,它会快速、准确地计算水费,太神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激发学生编制程序的兴趣。

问题二:

程序是如何命令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的呢?总结:

程序是在用一种计算机能够听的懂的语言很详细地对计算机述说着做一件事情的基本的做法和流程!计算机能根据人类的指挥来完成特定的任务

问题三:

你也想编制这样的程序吗?大家都通过努力,制作了自己满意的能正常运行的程序 程序,那种豁然开朗, 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体会到编程的乐趣。在勇敢尝试、亲身实践中,大家克服了畏难情绪,拥有了强烈的挑战欲望,养成了良好的编程习惯。

问题四:

你想过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吗?回归生活,学以致用:先从数学角度分析,然后用流程图描述你的思考过程,再选择必要的控件合理布局程序界面,并合理地设置属性,最后认真地设计代码。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程序设计的例子,从而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

五、说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上课之初我和同学们谈论了激动人心的奥运会,借着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师生间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看谁算得快,比赛内容是计算一户居民的水费,由于水费是按课本“阅读与思考”中的标准进行阶梯式收取的,特别是用水量超过12吨的时候,计算起来有点麻烦。学生们手忙脚乱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而我不到一秒钟,任务轻松完成,同学们一下傻了眼!巨大的反差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同学心里都想:莫非老师会速算?

(二)新课的教学

问题一:你想用这个程序检验一下吗?

看时机已到,我神秘地向大家介绍:是这个不起眼的小程序帮了我的忙,并通过广播教学向大家演示收取水费的程序。简单介绍这个程序的用法后用程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立刻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全神贯注地听,但还是感觉不可思议!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又笑着告诉学生“其实这个程序我提前发送到你们的桌面了,你不想试试吗?” 迫不及待的学生积极参与后不由得羡慕地说“这个程序真是太厉害了,他怎么算得这么快的呢?”

问题二:程序是如何命令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的呢?

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我只是点拨学生“大家都是数学高手,不妨从数学角度分析。”这一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数学模型。聪明的学生很快就根据用水量写出分段函数解析式,

2.85×x (0≤x≤12)

= 12×2.85+ (x-12) ×2.85×2 (x>12)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的学生还发现用水量应该控制在12吨这个分段点以内,这样既节约用水也节约开支。我惊喜地夸奖到“想不到平时毛手毛脚的你们分析起问题来还这么透彻!那第一单元学的流程图更不在话下了,怎么样,能画出这个分析过程的流程图吗?”

学生们早已等不及了指手划脚地讨论开了,果然同学们能画出大致的结构,只是在画分支结构时出现了个别问题。我形象地引入了丁字路口,左边是餐厅,右边是教室,早晨起床后如想就餐就向左走,否则就向右走。

师生总结: 程序是在用一种计算机能够听的懂的语言很详细地对计算机述说着做一件事情的基本的做法和流程!学生不由的感叹 “原来编程一点都不难,我也想编一个这样的程序呢!”

问题三:你也想编制这样的程序吗?

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我高兴地宣布“既然大家都迫切地希望操作一下,那我们就一起踏上愉快的编程之旅吧!”。

创设界面

首先,让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程序要用到哪些控件,需要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如何设置其属性?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小组长发挥榜样的作用。

设置属性

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完全按课本操作,但仍有部分学生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如设置了文字、背景颜色;也有学生改变了Lable2和Lable3的位置;更为可喜的是有个同学没有照抄课本把Lable3的Captin属性设置为空,而是直接输入了说明部分,只是没有分行,完全挤在一起。我提示他,可以在需要换行的地方多输入几个空格,试验之后果然凑效,学生脸上立刻露出成功的喜悦,再试一试,又把第二行和第三行也分开了,比编代码简单多了。

还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Lable2的属性要设置为True呢?我是这样简释的:你想想用水量确定之后,水费是不是就确定了呢?所以水费是由用水量确定的,当然不能更改了,他们是一一对应的。

编辑代码

属性设置完之后,运行程序才发现并不能执行,我又向学生解释道:VB作为应用程序设计工具,通过属性的设置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大部分还要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更为复杂的应用。其中“退出”按钮和“清空”按钮的Clic事件代码在前几节多次用过,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而“计算”按钮的Clic事件代码代码较多,需要老师的讲解,于是我按照代码的顺序与学生边分析边解释如:

为什么要定义x,为实型变量而不是不是整型或长整型?因为实型能够保存小数,而整型和长整型适用于整数。这样无形中就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数据类型的认识。

其次赋值语句是程序中的基本语句,主要用于将一个表达式的值送给一个变量或一个控件的某个属性。强调:要赋的值有可能是数值、变量、由数值与变量构成的表达式。而Val语句虽然等同于赋值语句,但它是先把字符型转化成数值以后再进行赋。.

IF语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特别强调IF语句的基本格式,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这个语句。

对于窗体的Lad代码,虽然可以借鉴前面那个同学的做法,即直接通过属性进行设置,但是作为编程人员,还要养成尽量用代码设计的习惯。

字符串连接符≈,虽然它的功能类似于“+”(如第3课P51就是用“+”连接的)。但由于用“+”来连接字符串时容易导致歧义,(如我写“1+2”,问学生这个语句是什么意思?结果是什么,学生都说成“1加2等于3”,正好上了我的当,因为这个语句是把1和2连接起来的意思,结果是12。)所以良好的的编程习惯是用“≈”来连接字符串,最好让学生看一下第5课P62“谜语”按钮的代码中也是用的“≈”来连接字符串。

至于换行符号 “ vbCrlf ”在第3课已经接触过,功能类似回车符但他与“ vbCr ”也不同,前者既适合Lable又适合Text ,后者只适合Lable在Text时起不到换行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个符号的认识,我让学生边连续用2次甚至3次,看看有什么变化,原来这个符号用几次就会换几行,印象深刻了,自然对它的功能记得更牢固了。

运行程序

看学生掌握的差不多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广播系统,展示有特色的学生作品在动行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要引导学生分析错在哪?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错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已经在无形中成为学习的资源,给其他同学提了个醒,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不断的分析交流之后,大家都在自己的努力下编制出了自己满意的能正常运行的程序,那种豁然开朗的心情以及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体会到编程的乐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

问题四:你想过用计算机程序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吗?

为了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我又问学生“既然大家都能编出收取水费的程序,那以后你就可以根据你们家的用水费,方便快捷地计算出水费了。可是以前只知道交水费都不知道用了多少水,你能不能编个程序反过来计算一个用水量呢?”一个简单的反例,调足了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再次编程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程序设计的例子,从而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观。在勇敢尝试、亲身实践中,大家克服了畏难情绪,养成了良好的编程习惯。

六、说反思

很多老师都认为VB教学枯燥乏味,但我认为只要跟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就愿意学,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因为新知识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无端的,所创设的问题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愿意学习(具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七、说资源

VB知识学无止境,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我还给学生特提供了一些动态的VB站,让学生课外参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