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幼儿园《跳舞的小熊》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跳舞的小熊》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探究和了解光和影的关系。
2、乐意参加制作和操作活动,感受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手电筒每人一只。
2、白纸每人一张,四肢伸开的小熊图案,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回忆观看皮影戏的过程,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的兴趣。
1、我们上次看了皮影戏,你觉得有趣吗?哪里有趣?
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一只会跳舞的小熊,你们看看它是怎样跳舞的?
教师向幼儿展示“会跳舞的小熊”。将小熊图案粘贴在一张白纸上,把四肢向上折起。用手电筒从白纸的另一面照过去,可以看到小熊四肢的影子随着光线的移动而摇摆,好象跳舞一样。
(二)引导幼儿讨论“会跳舞的小熊”是怎样制作的。
1、怎样才能让你的'小熊跳起舞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2、幼儿进行操作。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你是怎样制作的?你是怎样让小熊跳起舞的?
2、教师注意观察,引导有困难的幼儿向同伴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制作成功的幼儿向全体幼儿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如何让小熊跳起舞的。
3、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工区里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其画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然后剪下来。关键是要让幼儿认识到,动物需要活动的身体部分不能粘贴在纸上。
幼儿园《跳舞的小熊》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在游戏中感知跳跃的音乐性。
2、培养幼儿注意力、想象力、自控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自制的乐器若干,节奏卡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感受歌曲的
1、师:你们看谁来了?教师出示木偶--洋娃娃和小熊。
2、复习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它们是怎么跳舞的。
3、师:洋娃娃说"我有些累了,我想请小乐器帮我跳舞,好吗?"
二、引导幼儿探索,为歌曲创编节奏
1、教师请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进行分组创编,请幼儿把创编的节奏用节奏卡表示出来。
2、师:"那个洋娃娃的舞姿最漂亮?"请幼儿说说你喜欢那个组的节奏谱,为什么?幼儿自由讨论。
3、请全体幼儿敲"洋娃娃"的节奏谱,教师伴奏小熊跳舞的的`部分。
4、师:"洋娃娃的舞姿真优美呀,小熊急的快哭出来了,你们能不能也帮我来跳舞呀?"
①要求幼儿讨论:小熊跳舞是什么声音?它会跳哪些舞?
②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分组创编。
③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在小组中再分组,把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节奏进行合奏。
5、请一组幼儿进行表演,提问:
①他们敲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在修改一下?幼儿自由发表言论,教师留意"小熊跳舞"的节奏谱的制定。
③师"请你们觉得自己的节奏谱还有不完美的地方赶快修改,接下来我们'洋娃娃和小熊'舞蹈专场就要开始啦"
三、器乐表演。
1、幼儿分别上来表演,
2、教师讲评。
3、师:"今天'洋娃娃和小熊'开了舞蹈专场真高兴,他们要谢谢你们帮他们跳出了这么棒的舞蹈。"
教学反思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波兰儿歌。结和本班学生年龄特点,我给本课设计的歌曲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多形式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激发学唱歌曲的兴趣和积性;能跟着音乐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感受乐曲欢快、愉悦的情绪;引导学生能够用欢快、愉悦的情绪歌唱;初步训练学生歌词创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像、创造能力。
幼儿园《跳舞的小熊》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尝试学跳圆圈舞。
2.在和哥哥姐姐及同伴的共同舞蹈中体验集体舞的乐趣。
3.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1.音乐、小熊和洋娃娃的装扮物品
2.班幼儿排演圆圈舞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引发兴趣
主要提问:还记得这时什么歌吗?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跟着节奏演唱歌曲。
二、欣赏舞蹈、学习动作
1. 欣赏哥哥姐姐的圆圈舞
主要提问:你能看出谁是小熊谁是洋娃娃吗?
洋娃娃和小熊是怎么跳舞的?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从动作上分辨出洋娃娃和小熊;幼儿对洋娃娃和小熊的动作以及何时转身拍手能否关注。
2.两人一组学习动作
交代任务:两人一组,商量一下谁做小熊谁做洋娃娃,然后用你的动作来告诉大家。
两个朋友交换一下角色,我们再来跳跳舞。
重点关注:幼儿间是否能够协商共同舞蹈。
幼儿是否有分角色舞蹈的意识。
三、感受队形、装扮表演
主要提问:看看洋娃娃和小熊谁站在圈上,谁站在圈外?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关注到在准备过程中洋娃娃和小熊的站位,是否能有次序的去装扮自己的角色。
幼儿是否对装扮跳圆圈舞感兴趣。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目标能总体上达到,但我在教学的动作上还需要夸张一些,同时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舞蹈的互动中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可以让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穿插在一起跳舞等。在幼儿道具的分发时,我是让孩子们一起上来自己选择想要当的`角色,但这样较为混乱,改成想当洋娃娃的小朋友先出来选择,再请小熊出来装扮自己,这样可能会较为有次序一些,同时在幼儿的表情上我还需要提醒幼儿要欢快的、愉悦的。
小百科:洋娃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玩具,原本意指用布或塑胶制成的西方小孩形象的玩偶,後来泛指模仿人、动物造型的玩偶,又称作布偶、娃娃,是儿童主要的玩具之一,但也有许多成年人将收集洋娃娃当作兴趣。
幼儿园《跳舞的小熊》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形,初步感受音乐中的相同于不同,并学习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稚拙、平稳和欢快活泼。
2、学习找好朋友一起跳舞,体验交往的乐趣。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重难点:
感受音乐中的相同于不同,并学习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稚拙、平稳和欢快活泼。
活动准备:
四肢能活动的小熊绒布玩具一只;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观看布熊表演,倾听音乐。
1、老师播放音乐,同时用绒布小熊表演跳舞,幼儿仔细倾听和观看。
2、再次听音乐看表演,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
提示:小熊跳一样的动作时,音乐是怎样的?
二、幼儿跟着音乐做动作,表现音乐的不同特点。
1、学习创编两种动作,随乐表演。
提示:老师可用手势或语言暗示幼儿在乐曲的前奏、间奏处不做动作。
2、幼儿自愿创编动作,为大家表演。
提示:老师指导幼儿尽量在相应的乐曲处作出笨拙或快乐的样子。
三、结伴表演,体验交往的乐趣。
1、幼儿自由结伴,用老师指定的两个动作跳舞。
提示:对一时找不到朋友的幼儿,老师应耐心等待或给与帮助,等全部结伴后再开始播放音乐。
2、继续结伴表演,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跳舞。
提示:老师指导两位幼儿学习做一样的动作,即一个人先做,另一个人马上模仿。
3、用幼儿中的榜样引导幼儿注意朋友间的表情交流,注意找空地方活动。
活动反思:
教学活动目标能总体上达到,但我在教学的动作上还需要夸张一些,同时在幼儿与幼儿之间舞蹈的互动中可以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