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古代诗歌》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案 篇1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古代诗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阅读训练:
1、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
2、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4、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1、阅读方法指导。
2、继续阅读心理培养。
教学难点:
教师所指导的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如何为学生所掌握。
教学设想:
要将最佳阅读心理的培养与具体阅读方法的指导相结合,在教学中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中一定要配合以最佳阅读心理培养,使学生的阅读在最佳的阅读心态下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课前先进行阅读心境、阅读心绪、阅读心情、阅读心力、阅读心志、阅读心欲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最佳阅读心理。
阅读方法指导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的字词句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在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意境的基础上判断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进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方针。
要尽可能地体现现代课堂“平等、合作、发现、交流、共享”的精神。
教学设计:
本知识点用8课时进行完毕。第1课时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2—4课时进行客观题的阅读训练;第5—8课时进行主观题的训练。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培养最佳的阅读心理: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乐观的`心情、专一的心力、坚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
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
读诗题、出处、作者、注释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
认真品读诗句,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分析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技巧。
教学步骤:
一、确定本节课的训练内容:
本节课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诗歌阅读训练。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很难忘的经历,如得到了很珍贵的礼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等,我也有自己很难忘的经历,那就是我第一次读到了几首古诗,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冷旷达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孤寂之美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到如得至宝。我们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这伟大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这无与伦比的伟大的文化又为我们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这些弥足珍贵的至宝,珍惜她,发展她。
怎样才能读懂古代诗歌作品?
想一想以前有没有学过这一类的知识,翻一翻看有没有这一类的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
学生们阅读相关内容,并归纳交流总结读诗技巧。
教师引导总结:
1、品味诗题,看清作者、出处,利用好注释。
2、带着激情品读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3、培养最佳阅读心理。
二、进行具体的诗歌阅读训练:
(一)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导要求学生注意:
(1)采用品读的方法。
(2)应用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
(3)尽可能地翻译出来。
(4)完成诗后的习题。
2、读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宦游人”是什么人?
(2)大好春光,“宦游人”为何“偏惊”
(3)颔联和颈联写了什么?
(4)诗中的点睛之笔你认为是哪一句?
(5)如此看来,颔联和颈联是否属于败笔,因为它似乎与主题不一致?
4、结论
(1)表现了什么主题?
(2)应用了什么手法?
(3)读诗要注意些什么?
(4)翻译诗句。
(5)对正诗后习题。
(二)阅读《晚次乐乡县》
1、导注意阅读心理的调适和所学方法的应用。
2、读学生品读诗歌,相互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征”为何意,是否为征伐之意?
(2)荒烟为何断了,古木缘何而平?
(3)尾联与前二联从视觉抒写的角度是否一致?
4、结论
(1)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诗中没有一句话里有“思乡”之语,却让人感触至深,为什么?
(2)句末为何写夜猿鸣叫?
(3)对正诗后习题。
(三)阅读《早梅》
1、导注意阅读心理与方法。
2、读学生品读诗歌,完成诗后习题。提醒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论谈论诗中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1)1、2句的关系如何?
(2)“昨夜一枝开”据说原来是“昨夜数枝开”,你认为“一枝开”好还是“数枝开”好?为什么?
(3)颈联写“风”写“禽”,是否偏题?为什么?
4、结论
(1)你认为本诗有什么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朗读《早梅》,品味诗中的意蕴。
(3)诗中的梅具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她?
三、总结:读古诗要注意些什么?
1、最佳的阅读心理: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祥和的心情、专一的心力、坚定的心志、渴求的心欲、敞开的心门。
2、正确的阅读方法:
(1)品味诗题,看清作者、出处,利用好注释,注意理解。
(2)不理解的诗句根据上下句悟读或猜读。
(3)带着激情品读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境。
(4)要有阅读激情,不能麻木冷漠。
四、布置作业:
“精良素质铸炼”之4—12题。
《古代诗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4、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表达的母爱及诗人赞颂母爱、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赞颂母爱的诗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组织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是来自勒流中心小学的曾老师。既然我们大家不熟悉,那我们就先来学学古人,以诗会友吧!我给大家带来的诗是李白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现在轮到同学们读出你送给大家的诗。学生背诗。现在,我们再来学学现代的歌星,以歌会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会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学过程
一、歌声激情,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营造学习氛围。
2、提问并结合板书:刚才听到歌声,你想到什么?(母亲、母亲对我的关怀、母亲对我的爱。师:有母亲,我们就能获得母爱结合板书:母爱)
二、揭示课题,点明学习要点。
导语: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微不至。如《荔枝》这篇课文,作者从母亲“让荔枝”这一细节就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游子吟》,看看诗人孟郊又是通过什么来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母爱的,又是怎样赞美母爱的。
三、释题:游子吟(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四、学生朗读全诗、正音、指导朗读。
五、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诗的意思。
六、学生汇报、老师订正。
七、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描述诗句体现母爱的感人的情景。
1、导:同学们都大致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从你们的理解当中,能不能知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呢?母亲为即将出门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
2、(出示图画)导:诗人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情景,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情景描绘出来。
八、小结、板书:在这首诗里,诗人通过描写母亲缝制衣服这一细节表现了母爱,特别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针脚,更倾注了母亲浓浓的爱。)
九、理解诗歌末两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
1、导入:看着年迈的母亲在灯下缝制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亲浓浓的'爱,诗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
2、感情齐读末两句。
3、分析:这两句心底话是诗人对伟大母亲、浓浓母爱的赞颂。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游子的爱心慈母的恩情。(小草报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阳光儿子的爱心报答不了母亲深重的恩情)
4、学生口头说末两句诗的意思。
十、感情诵读全诗,导:《游子吟》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儿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十一、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拓展说话、编写诗句练习。导:有人说,母爱是一种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原来母爱就存在于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细节当中。问:你能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小事)当中感受到母爱吗?学生说事例(生活细节)
小结、指导编诗:母爱真是无处不在,母爱真是无微不至,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现在,我们又来以诗会友,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我们对母爱的体会。
出示诗节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儿子衣服密密的针脚。请同学们仿照编写,编好了,以小组为单位连着读,让彼此感受。
3、学生汇报读诗。
十二、结束语。
请我们用心地体会母爱,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报答伟大母亲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