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语文课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1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预习过新课了吗?作为礼物老师送大家几张珍珠鸟的照片,想看吗?——CAI课件——但是你们也得有礼物回赠给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珍珠鸟的外形,比比谁的又准确有生动。
二:快速阅读课文,品读珍珠鸟的外形描写
通过比比读读,示范朗读。学习“儿化音”词:球儿。重点品读“小家伙”、“红嘴红脚”、“珍珠似的.圆点”、“蓬松的球儿”等词。教室要求同学注意扩大写作范围,将视线投诸在除“小白兔”、“小狗”、“小猫”之外的动物身上。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记叙线索。
1. 学习课文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的开头方式。
师:小鸟特别可爱、漂亮。这样的一对珍珠鸟送给你,你会怎么说?
2. 设置疑问
师问1:可是这样的鸟却有一种天性,是什么呢?
问2:我爱上了小鸟,小鸟却不爱我,还害怕我?那么我怎样做才能让小鸟“爱”上我呢?是强迫它吃东西,按照我给它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吗?思考“爱”的内涵。
3. 精读课文,勾画并归纳课文中的“我”是如何精心照顾小鸟的?小鸟又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1) 学生自行勾画、归纳,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 学生之间讨论归纳
(3) 课堂交流
(4) 出示教师设计的重点词归纳法——CAI课件
四:讨论“真爱”的内涵。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信赖,往往营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1. 讨论真爱的内涵?结合“我”给了小鸟舒适而温暖的巢,不惊动它,不伤害它等内容。
2. 联系生活实际谈“信赖,往往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五:教师小结:真爱是要给予你所爱的以“安全”,以“自由”,这也就是课文中所阐释的“信赖”。(配乐)
六:作业设计:
请用“真 ”写一段话,要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2
有关小学语文课文教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语文课文教案 篇4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提问环节的设计进行并不顺当。虽然抓住了3、5两个自然段重点学习,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于是对教案进行修改,去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提问的环节,只保留对课题提问,并抓住小喜鹊有哪两个家?为什么会有两个家?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加强了对2、4 自然段的品读。如: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提问:大喜鹊为什么会在原来的那棵大树上造新家?树梢上传来它们欢快的叫声。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应怎么读呢?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落实训练点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三、关于课时安排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