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欢迎阅读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进取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坚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构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学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经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一样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忙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经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一样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忙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经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一样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忙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会描述这个过程。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学前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经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知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初步运用领域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总的要求及分析

幼儿教育领域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资料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资料相互渗透,从不一样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的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可称得实施要注意各类活动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也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欢乐的渡过每一天,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三、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一样,这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教材分析

经过各领域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经过供给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五大领域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教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五、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经过自我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必须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七、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进取的活动,能根据自我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把各领域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经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供给必须的条件帮忙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八、教学安排

1.物体的分类《学习分类》《区别上下、远近》

2.《区别前后,左右》《认识1和许多》《分组游戏》

3.《比较大小、长短、高矮》《比较轻重、厚薄、粗细》

4.《学习排序》《认识2和3》

5.《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认识4和5》

6.《认识梯形、三角形》《认识圆形和椭圆形》

7.《填图形》《图形变换》《认识6》

8.《认识7和8》《复习8以内的数》

9.〈认识9和10〉,认识1-10的数序,10.学习1--50的数数。认识0

11.学习1---10的倒数,数字的用处

12.学习2的组成及加,减法

13.学习编应用题---2的加减

14.学习3的组成,及加法,口编应用题

15.学习3的减法和口头减法

16.学习4的组成及加减。

17.学习4的应用题。

18.复习分类、图形等知识

19.复习2、3、4的加法及口编应用题

20.总复习

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3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54名,男生31人,女生23人。是由来自不一样幼儿园的孩子组合成的新班级,所以,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也比较参差不齐,学前班是幼儿升入小学的过渡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根据时代以及本班幼儿的具体状况来分析,孩子们的反应潜力和学习程度有必须的`差异。数学是一门提高幼儿智力反应潜力的一门课程,针对幼儿个体和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会用心、耐心、信心教好每一位幼儿。

二、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数学教材安排了34节课,教材着重培养幼儿思考、动脑筋的好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如:《按群计数》、《比较多少,一样多》、《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比较大小、长短、高矮》、《认识几何图形》、《10以内的相邻数》等,教材从多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多动脑思考,帮忙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使幼儿运用观察、比较、比较等数学方式学习类包含关系。

2、帮忙幼儿初步认识并会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和分成。

3、指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加减法。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

4、让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几何图形,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5、帮忙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6、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操作潜力、观察潜力、逻辑思维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以及书写潜力。

四、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资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全面的图片,创设简单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幼儿班的.特点,以鼓励表扬的形式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加强幼儿对数学的表达潜力和思维潜力,引导幼儿多思考多动脑多操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学前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经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其在生活中获得的有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知识,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初步运用领域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总的要求及分析

幼儿教育领域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范畴,资料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资料相互渗透,从不一样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活动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的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可称得实施要注意各类活动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也就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欢乐的渡过每一天,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三、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一样,这就构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因材施教的发展幼儿的能力,带领幼儿认真开展数学活动,使每个孩子都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教材分析

经过各领域活动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经过供给充分的条件,为幼儿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和了解五大领域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幼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达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班教学教育的主要有分类,排序和对应等基础知识,10以内数的意义,学习4以内的加减、有关的几何形体和事物的时间、空间关系的粗浅知识,以及简单的测量活动等。

五、教学目的要求

1、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区分和理解一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经过自己的操作并理解、分析和概括出数的意义及数字的相互联系,并能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的重难点

1、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计算。

2、能对周围的事物有必须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七、教学措施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主动进取的活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操作,同时展开联想、想象,比较、分析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把各领域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经过游戏的方法培养和保护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并创造和供给必须的条件帮忙幼儿合理地运用其掌握的知识,将其转化为认识事物的能力。

学前班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按数群计数,5的组成,6和7的组成,5的加减,6的加减,数的记录,制作统计表,单数和双数,7的加减。8的组成和加减,测量,9的组成和加减,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二等分和四等分,10的组成和加减、认识时钟、认识人民币等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文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1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1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