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语文花未眠的教案(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花未眠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
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
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
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语文花未眠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
教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了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于1968年10月17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用煤气自杀。代表作品:《古都》(1957)《雪国》(1937)《千只鹤》(1951)《伊豆的舞女》(1925)。
人们并不为拥有他的那些小说感到十二分的喜悦,人们更为喜悦的是那些小说为人们换得的耀眼的光环。因为日本人、世人都与我们一样,在许多的时间里,不是惋惜作家没有写出可以强壮文化的传世之作,而惋惜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人们需要这个奖。人们需要借诺贝尔奖树立一个文化神人。康成先生拿奖了,康成先生就自然而然成了神了——是日本的神,也是我们东方的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前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内容。
(一)
1、是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动情点感悟点)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感触之一)
2、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感受和感叹: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人的能力有限,而自然美是无限的。(感悟之一)
分析: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美则是无限的。”(3)
②“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3)
③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
(二)找出表述此种感叹感受的段落(1-5段)。
理解下列语句: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海棠花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
明确:
a①[凌晨盛放却无人喝彩]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②花儿盛开之时就预示着它已接近衰败。
b移情海棠: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感受到的美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C、“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些话怎么理解。[“邂逅所得”(不期而遇)]
明确:
①“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
②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③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只有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小结: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感悟之一)——“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美学见解:邂逅所得——审美机遇亲近所得——审美态度反复陶冶——审美基础
D、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一朵花很美”和“要活下去”构成因果关系有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之嫌吗?(不)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珍爱生命)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结论: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三)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雷诺阿
①发现美的真谛需要付出毕生的努力,人感受美非常艰难。
②“我还在进步”,表现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意愿。米开朗琪罗
③当自然的美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自己却已面对死亡。
明确:进步就是接近死亡。“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这确实是悲惨的事情!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
小结:
1、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2、哪怕为了从一朵花发现美的真谛而活下去也值得。
3、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更接近于自然美的无限。
(四)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3)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可知,话是从自然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来说的。]
(五)下面有几幅画,你会仔细凝视哪一处呢?“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感触之二)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产生“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的感触,这实际上是阐发了作者怎样的.美学思想?(第六段)
明确:人们应留心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物,艺术家应认真观察自然。
(六)上面有几幅画是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的作品,还有罗丹的雕塑:手。(第七到九段)
例举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分析:第7段“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第8段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第9段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小结: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悟到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写实精神)
(七)第十段中“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为什么?
明确:冬天看岚山,人少,仔细观察,才真正感受到岚山的美。[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
(八)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
①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②作者无他事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
③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该句作用: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四、总结文章的主旨
1、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就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结束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总结: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恬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
在生活中我们也曾邂逅了许多美丽的事物,但我们大都是熟视无睹,听凭那美好的事物从眼前悄然而过,是不是我们这些事物的美好美妙呢?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还是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缺的就是那双发现的眼睛。让我们从今天起尽情拥抱生活感受生活吧!用我们的那双聪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最美的事物吧!
五、作业
学习本文你有何感悟,你如何评价本文?动笔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写一篇关注生活中的美的作文,自由命题。
语文花未眠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写到了一种花,是什么花?
(同学回答)
对,是海棠花。我们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这位作家是谁呢?
(同学回答)
对,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东方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娘》《孤独》《千纸鹤》等。他的作品《雪国》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抒情文学的顶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请大家先默读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板书课题)
二、结构分析
大家读完了吗?(同学回答)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评价吗?
(同学回答)
1、难,难在哪里?(语句、思想内涵)
2、美,美在哪里?(语句、描写的事物)
问:那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偶然在夜间醒来,看到海棠花未眠,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感悟。
问: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一起到原文中寻找。
明确:
1、作者发现海棠花未眠,大吃一惊,以前却从未发现过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个理论,第五自然段中写到“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
问:作者写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偶然遇到
问:作者所说的“邂逅”是指我们坐在大树下,等着邂逅一只撞上大树的兔子吗?
(同学回答)
明确:当然不是了。所以作者还说美“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就是说,我们需要主动地去亲近美,反复的主动感受和感悟。
问:作者所说的需要“亲近”和“反复陶冶”的,是什么样的美呢?
(同学回答)
明确:作者在前面说了“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作者前调要邂逅、亲近和反复陶冶的美是什么样的美?(同学回答)对,是自然美。
问: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这一理论后,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作者列举了许多的艺术家。
追问:都有哪些人呢?
明确:李迪、钱舜局、宗达、光琳、御舟、古径、罗丹、玛伊悦耳、长次郎、坂本繁二郎。
追问: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吗?
明确:它们都是古典艺术家。大家注意了,他们是艺术家,而且都是古典艺术的名家。大家以后如果接触文学历史艺术等类的学科,会知道这些人作为古典艺术家,其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具有写实精神。这种写实精神,就意味着这些艺术家们,都是在亲近自然并反复陶冶后,才发现美、邂逅美的。
问:那么作者在列举了诸多艺术家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岚山。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呢?
明确:因为作者第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冬天时候去岚山,实际上,当他以前几次来时,并没能好好欣赏岚山的美。作者在之后就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结构小结:
作者先是由发现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尔后又列举了诸多艺术家的创作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又谈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总结了“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三、难句分析
通过大致分析课文,我们对本文以及作者的观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具体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
句一:“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分析:作者并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这一事实,但此时却是在夜深人静,周围没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发现的。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从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分析:
1、海棠花在深夜绽放,却常常无人欣赏;
2、花盛放时,灿烂而美好;但盛放之后,便是凋零。怎不让人惋惜。其实岂止是海棠花,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都须遵守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最辉煌灿烂的时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开始。
句三: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1、美好的事物,作者当然会希望它长久一点。
2、人生其实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坚持活下去。
句四:雷诺阿的话。
分析:海棠花绽放过后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尝不是。当生命达到顶峰的时候,就开始缓慢的走向衰竭。这的确是让人伤感的。但是难道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去进步,或是在生命达到最辉煌的顶峰后就随意飘零吗?不是的,我们努力进步,至少我们绽放过,而绽放过后继续的努力,我们就可以带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见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许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义。你们每日可见的日出日落,从小陪伴在身边的父母的笑颜,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们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个世界。
句六:“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分析:画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这朵花的某个瞬间,某种姿态,某种神韵,把它传达给我们。所以我们往往欣赏画中花,因为我们不曾注意过那个特定的时间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实的花,有着无数个角度和瞬间等待我们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还有嗅觉、触觉上的美,它的美是立体的。所以我们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应,显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鉴赏了艺术家的作品,又欣赏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自然事物。艺术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间,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间同时出现在作者心中,艺术美和自然美相互呼应,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说“显得更美了”。
四、结课
作者在深夜由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了对美的思考,从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很多。
语文花未眠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
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这三个讨论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应多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上述答案仅供参考)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语文花未眠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花未眠》的主旨,即探讨自然美与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汇和短语,如“不可思议”、“众所周知”、“邂逅”、“迥然”、“难能可贵”、“陶冶”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和联系实际,深入理解文中提出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方式,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花未眠》的主旨和观点。
分析文中作者如何运用例子来论证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一观点的内涵。
探讨如何提高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文《花未眠》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图片和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美丽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美?你们如何感受自然美?
二、新课内容讲解
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分析主旨:提问学生,《花未眠》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是关于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观点:提问学生,作者认为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原文中的观点,即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探讨如何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提问学生,根据原文,如何提高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一观点,并讨论如何通过反复陶冶和留心观察来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分析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的观点:提问学生,作者通过花联想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指出的不良现象,即人们观赏画中花而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举例分析:提问学生,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提到的例子,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论证观点。
三、课堂讨论与互动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
互动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提醒学生注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观察能力,多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美。
五、布置作业
阅读《花未眠》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花未眠》的主旨和观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在讨论和互动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多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