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科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科学概念
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过程与方法
组织和指导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研究活动过程:经历对矿物进行透明度和光泽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能描述有着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在课外或校外继续开展一些研究矿物的活动。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教学难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老师给每一小组提供一份材料,包括: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生:矿物颜色和条痕、硬度)
师:上节课我们经历对矿物颜色和条痕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矿物互相刻划及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对矿物刻划进行硬度比较的描述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
(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
A、出示(三种纸):透明纸、半透明纸、不透明纸
思考:这几种纸的透光情况一样吗?你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又如何来描述这些纸的透明情况?
B、学生交流反馈:隔着这三种纸,观察纸下面的字;手电筒照射;对着阳光等。
C、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
D、交流汇报
(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
提示:用矿物碎片的边缘观察其他物体。
A、交流反馈
B、师小结
(3)观察矿物的光泽
师:光泽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师:你见过哪些物体有光泽?
(生:教室窗户上的玻璃;玻璃边框有光泽;墙上那个科学家的那个画框有光泽)
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东西:金属、玻璃、泥土、蜡烛、丝绸。请你观察它们的反光情况,并按反光强弱排列。
A、学生动手排列
B、交流反馈
C、观察云母、石英的光泽,看看云母的光泽跟桌上什么光泽比较接近,石英的光泽跟哪个物体的光泽相似?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泽(生:云母的光泽最像玻璃的光泽;石英的光泽有点像蜡烛;石英的光泽也有点像玻璃瓶的光泽;云母也有点像金属的光泽)
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像这个,像那个,其实这就是描述矿物光泽的一种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对比的方法描述)对了,当我们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描述时,可以找一个与它接近的东西作为参考。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
(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
(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
1、阅读单元资料库《怎样采集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2、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过程与方法
1、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
2、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3、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强力磁铁、钢针、吹塑纸、线,剪子、小水槽、盒式指南针。
学生自己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指南针,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2、好多小朋友也想亲自制作一个指南针,要制作一个指南针,一般需要哪些材料? (学生回答,教师选择性板书。)
二、做磁针:
1、要制作一个指南针,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磁铁),如何得到一个磁铁呢?讲解磁化现象。
2、学生磁化钢针。
3、怎样知道这根磁针的南极和北极呢?
4、学生分析并做相关实验,确认两极(可作记号,也可默记)
三、安装磁针:
1、寻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
2、验证自己的方法。
3、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
4、用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
四、交流展示自制指南针:
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
2、评比后小组讨论并改进指南针。
五、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
2、大家想不想也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请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将你们设计的指南针样式画下来。
六、课后活动:
1、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了指南针,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了新型的指南针,回去之后,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老师更希望大家能把设计的新型指南针做出来。
2、资料阅读,了解GPS全球定位系统。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乐园中的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快乐转转转》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伞、轮子、石磨、风车、竹蜻蜓等。
(2)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记录表、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4)录有各种转动物品的录象。
2、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会转动的东西并展示在交流区。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探索,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可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玩许多好玩的东西, 玩时要注意观察,你玩什么东西,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师:你玩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我玩呼拉圈,我把呼拉圈套在腰上,扭扭腰,呼拉圈就转呀转,我还把它放在手上转呀转。
我坐在转椅上,转椅转呀转,我也转呀转。
我玩雨伞,我把雨伞打开,还让它转呀转,雨伞转起来很漂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