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凝重、焦躁不安、横遭倒霉、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身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协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二、速度课文,了解大意
齐读课题。屏幕出示,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那么,作者给我们写了哪些事呢?请打开课本带着问题快速阅读:
1、这头战象是怎么来的?
2、本课写了关于这头战象的那些事情?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同学阅读后解决问题,并随着同学的回答进行板书:战象衰老──重披象鞍──回到战场──埋葬自身(板书可以随同学回答灵活应变,也可以板书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身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身的体会。
2、生提出自身不懂的字词,小组之间讨论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
(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
3、交流自身喜欢的句子,比一比谁读得最棒。
四、课堂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誊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还有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身的理解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同学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同学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同学的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感情朗读,加深感悟。可以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以下几处关于嘎羧行为、神态的描写进行朗读感悟:
⑴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恬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句话对嘎羧的动作、神情详细地进行了描写,让同学找出动作、神情的词,采用竞赛朗读的方式,指导同学读得深沉、读出感动。引导同学体会到战象对象鞍的珍爱,读出它对过去的留恋与回味。(这段话体现出战象怀旧、善良。)
“26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这句话通过对象鞍与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抓住重要词语(凝重华贵、英武豪迈),指导同学读出对战象的敬佩与赞咏。(这段话体现出战象英勇。)
⑵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地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引导同学联系上下文想象,嘎羧久久地凝望着,它可能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在它的吼叫声里,嘎羧在呼唤什么呢?然后采用扮演朗读的形式,把战象对战友的怀念,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局面无比留恋的悲壮深情读出来。
(这段话也体现出战象的怀旧、善良。)
⑶嘎羧在为自身挖掘坟墓的壮举:
“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
“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引导同学想象:这头战象那么费劲地挖坟墓,是为了什么?它的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是在告诉人们什么?
这几个段落要指导同学精心品读,读出内心的感动与敬佩。(这段话体现出战象的坚强、忠诚。)
课文里还有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吗?找出来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刻的感受吧!
2、交流读后的感受:
鼓励同学自由表达,引导同学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嘎羧生命最后一程的细腻描述,赞颂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字里行间,也有更深刻的含义──它虽然只是一头战象,却有着超人的情怀,这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联系上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
1、谈话:“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随机形成板书:)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介绍作者(课件)
3、引入: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组织讨论:
A、问: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
B、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入迷?
C、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②小结过渡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A、“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那里看出的?(比喻)
(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语是“春雨点点入地”)
B、都是些什么故事?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C、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个别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D、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名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我阔别四十年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鞠躬、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2、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激之情
3、(师白):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人家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出示)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5、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
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
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6、感情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7、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赞美老师的话,让我们来轻轻吟诵吧——(大屏幕出示)(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小练笔:写几句表示祝福和赞美老师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的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赞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朗诵诗歌:感谢您,老师!
板书设计
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插终
柳生
之难
恩忘
上千个故事
(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生:爱幼。(板书)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注意: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过渡: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如能说出你们的理由,我将洗耳恭听。
师注意: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板书)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2、学习文章巧妙构思,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
录音材料、课件或小黑板。
曲设计思路
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进入课文,寻找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幸福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
3.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生动形象感人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三、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有疑问的语句。
2.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①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
②中年人的责任感。
③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
④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
⑤互敬互爱的·家人。
(让学生从感情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观点即可,不能强求答案的一致性。)
2.自由表述文中的人物给你的印象。
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
我的儿子:
明确:(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
明确:(此题在于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品的写作内容,并能够分析其写作特点。)
五、研读赏析’
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
1.理解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别别扭扭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的重大,表达我对母亲、妻子和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如何理解加点的词?
明确:(“早已习惯”:说明母亲和儿子一起生活的时间已经比较长。“还习惯”:说
明儿子因为年龄小,在许多方面尚未形成主见,往往照父亲的意见办事。)
2.回忆生活,叙述你们一家人的和美温馨的场面。
明确:(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并珍惜亲情。)
六、梳理巩固
学生同位间交流本堂的收获。
七、拓展训练
(如有时间,在课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和“迁移延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