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的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
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
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可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观察某处的景物特征,仿照课文,写一篇题为《XX的冬天(春天)》的短文。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的教案 篇2
师:上节课我们划分了文章层次,明确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个词来赞誉济南,是哪个词呢?
生:宝地
师:既然说是宝地,都体现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师:济南真可算是处处是宝地,是美景。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描写山的这几段。来看看这些美景是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具体语言,来把握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老师先来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一段文字写了济南的老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意味,写出了济南城安适、秀美的睡态,有着温暖、恬静、适宜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这段中,同学们能不能再找出某个词语、某句话,看看济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学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词语的一个方面)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摇篮的形态是怎样的?(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一些,中间平坦舒适)摇篮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适、柔软、温暖。
师:常常说,母亲把婴儿抱入摇篮里呵护照料,文章中说一圈小山把济南城放在摇篮里,那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来可再引导,小山像母亲一样,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爱、慈爱、慈善可亲。(板书)
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小山形态秀美,不得不说是出奇的,是块难得的宝地。谁能够再找一句?
生:“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书:修辞,拟人)
师:哪个词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声地说,小山好像在和济南城低声细语。
师:为什么要低声呢?大声说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低声地说”。
师:对,济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宁沉静、温暖舒适。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除了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谁说的?
生: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
师:是这样的,那大家说,生活在这样的冬天里,人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热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马上能到春天了。
师:没错,在小山的摇篮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安适的,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作者这样写,也使得写景画面灵动起来了。
师:如果只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最妙的。
师:找的很准。雪,在冬天是最寻常可见的,作者却说最妙。文章中的哪处描写让你感觉到小雪的妙处呢?试分析(3分钟讨论)
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师:树间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的形态比成盘在头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贴切生动。
师:小雪连树尖儿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树头发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树有意挑选这样一朵花似的,显出雪的什么特点呢?
生:小雪、精巧、可爱、灵动。
师:对,从色彩上来讲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苍翠了。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爱、惊叹。
师: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还注意到了景物之间,色彩的相互映衬(板书:色彩映衬),济南的雪一点也没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反而显得越发青黑了。
师:来看看,接下来雪又呈现出哪些姿态和颜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了山脉上雪的白色、银色。
师:雪霁晴峦,与什么交相辉映呢?
生:与蓝天交相辉映。
师:还有哪句?
生:“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水纹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拟人。
师:为什么“穿”字可以判断出拟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动作,山和雪都不会真正地穿。
师:说得对,把人的特征、动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这是一处拟人。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是什么呢?
生:本体是一道儿白、一道儿黄,喻体是带水纹的花衣。
师:本体中,白色无疑是雪的颜色,那暗黄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颜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盖着的白雪比成了带水纹的花衣。
师:大家看过水纹的形状吗?为什么“看着看着”水纹会动呢?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雪不厚,被风吹散了。
生:因为雪会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显露出来了。
师:没错,这些都是“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势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联想一下水的波纹形状。(可简单画图)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带水纹的花衣。
师:是这样的,作者由一处山雪看到另一处山雪,看着看着,随着视线的跳跃,整体上就成了带水纹的花衣,而且好像会掀动一样,看见山的肌肤。这样写,静态的写就好像动起来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化静为动。(板书)
师:静中有动,白雪覆盖下的山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这样写雪,就显得气韵生动。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在夕阳照射下的色彩变化,像害羞一样。
师:既然是拟人,拟作一个什么人更合适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容易害羞,脸红的颜色微微发粉。因为雪纯净无暇,小孩子的内心也单纯。
师:少女脸颊绯红,好像害羞一样,面对雪这样一种姿态,作者会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山雪非常可爱,情态可掬。
师: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一段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爱。
师:作者的语气似乎有点祈求老天爷,就是下小雪吧。那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气,下大雪承受不住。
师: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层雪,为山着想,为山考虑,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担忧、怜惜。
师:对,作者有幸在济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阳,细品山间小雪,作者对这块宝地是心存珍惜喜爱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师:带着欣喜感激之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感受美丽的雪景。
师:文章的第四段很简短,写到了济南城外村庄的景象,看一看哪个词语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画。这是一处比喻。
师:水墨画里画了什么?
生:山坡、村庄、雪。
师:这几处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黄色。
师:请大家想象,一张水墨画,暗黄色的宣纸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与白色泼墨点染在上面,这样的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古朴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书)
师:对,还不是一般的古朴淡雅,作者带着推测、商量的语气和读者亲切交谈,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师:这一段里还有那个字眼吸引你?
生:卧。
师:卧这个动作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适、宁静、亲近自然。(不是横,不是重重的压,村庄和房顶没有抗拒雪)
师:精准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卧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的轻盈、村庄的安宁祥和。(板书:精准用词)
师: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在欣赏完济南的山、雪、村庄之后,作者又把我们领到了水边。说一说这一段展现了哪些景物。
生:绿萍、水藻、垂柳。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绿。
师:作者极力描写绿萍、水藻的绿,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长一样,绿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阳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对,这就是积蓄在水中的绿的精神,接下来又写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个影,说明水怎么样?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书)。
师:和水藻的绿相比对呢?
生:是色彩的映衬。
师:映衬之后,大概是为了突出什么吧?
生:写水藻和绿萍的绿,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师:这是映衬的作用,写水中植物的绿,就是为了写水的清澈透亮。这里面还写出了水的一种特点,是什么?
生:不忍得冻上。
师:为什么不忍的冻呢?
生:因为被那股绿的精神所感染了。
师:有道理,还可以想想,为什么不忍得冻,这一句从修辞上来讲是什么?
生:拟人。
师:拟人的修辞,事物就会具备人的动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对水边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怜爱,水好像能和岸边的垂柳对话,让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变得活泼欢快,有生命力。
师:蓝水晶怎么理解?追随作者的视线,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蓝水晶呢?
生:天空。
师:天空蓝汪汪的,蓝的发亮,像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有怎样的特点?
生:空灵的、明净、纯净的。(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蓝水晶也是很贵重的,视如珍宝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样,包着红屋顶、黄草色,包着济南城,那作者拥有这样一块蓝水晶,心晴是怎样的?
生:珍爱、惊奇、赞赏。
师:让我们怀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朗读文章第五段。
师:本文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里的气候,济南的山、雪、水,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准的用词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衬来加以展现。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谁能够总结一下,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创设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爱、热爱、赞赏、怜惜。(结合某处语句)
板书:
气候——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慈善
宝地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动人
城外远山——古朴淡雅
水——澄清空灵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写作手法:色彩映衬、化静为动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2.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让学生查找作者的一些经历、创作,加强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的朗读,师生读,生生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文本中理解、解决问题。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抓住重点,培养学生相互交流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
(四)语言运用与品味
1.教师导入并设计问题,请学生展示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品析课文,思考问题。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我认为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2.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2)词语选用上十分讲究。
举例: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设计意图】1.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了解品赏语言的角度。2.通过评析语言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
(五)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效果。2.课堂知识的学以致用。
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的教案 篇4
教学步骤:
一、在充分预习、朗读之后,紧扣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特点来梳理文章。文章写济南,未写一处有名的景点,而是通过三个画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边读边讨论,完成:
小山摇篮图:
1.理想的境界。
2.山们:低声地说。(慈善如娘亲)
3.人们:脸上含笑。
雪后初晴图:
1.矮松:好像日本看护妇。
2.山们:穿上花衣。(可爱似少女)
3.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
空灵水晶图:
1.水藻:终身贮着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2.水:不忍得冻上。
3.垂柳:照个影儿。
4.空中、半空中、天上:清亮、蓝汪汪。
除此以外,你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整理课文内容结构吗?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着课文的写法,将你感受最深的特点描述出来。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简介:老舍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极大的国际影响。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他勤奋创作,不仅有长篇小说,还写了大量的戏剧、散文、诗歌、曲艺作品,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被迫害致死。
2.济南的冬天
我们很喜欢,我们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溪上有一座石桥。溪岸边有梅树,有桃树。水底有彩色的溪卵石。水中有彩色的溪鱼,结成一群一群,游来游去。我们很喜欢,村里有一条美丽的山溪。
现在是冬天。下雪了。四面的山,有积雪。松树林的松枝上,有积雪。村庄的屋顶,铺着雪,村边的稻草垛上,铺着雪。
溪上的桥,好像一座白色的大理石雕成的桥。溪中的石,好像一块一块白玉堆叠在那里。站在桥上,站在岸边,看见我们村里溪流,有多么好看。呵,溪水中照着山的雪影,树的雪影,桥的雪影;溪水中照着村庄的
雪影,稻草垛的雪影。溪水中照着一个雪的世界。
使用建议:可与《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阅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思考:
1.本文多次用到“反复”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说说运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本文写的也是冬天,但在写法上与《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