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工具
ppt、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爸爸给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一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19.4元,每个大约多少钱?
19.4÷12 ≈ 1.62(元)
答:每个大约1.62元。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3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
保留一位小数:4.8÷2.3≈ 2.1
保留两位小数:1.55÷3.9≈ 0.40
保留整数:14.6÷3.4≈ 4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选择。
(1)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C )。
A、13.82 B、13.80 C、13.81
(2)23.5÷0.91的商( B )23.5。
A、小于B、大于C、等于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5、一支铺路队正在铺一段公路。上午工作3.5小时,铺了164.9 m;下午工作4.5小时,铺了206.7 m。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上午铺路速度:164.9÷3.5≈47.1(m)
下午铺路速度:206.7÷4.5≈45.9(m)
47.1>45.9
答: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6、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1)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蜗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
商的近似数
爸爸为小明买了一桶羽毛球,一共12只,花了19.4元,每个多少元?
19.4÷12=1.6166666666667……(元)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保留两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9.4÷12≈1.6(元)
答:每个约1.6元?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篇2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课件,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我们应该怎么写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习题
1、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木箱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长和是( ),占地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方钢,横截面积是12平方厘米,长2分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底面积是25平方米,水深1.6米,这个水箱能装水( )升。
(5)一块正方体的钢锭,棱长是10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锭重( )千克。
(6)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用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块。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高增加2米,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a?表示a×3 。( )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
(5)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少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板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①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经历从图中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进行描述表达,初步认识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
②学会观察图象、识别图象及理解图象所表示的含义。了解图象的意义及其与实际轨道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③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再根据图象来研究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三角尺、CAI课件。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下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注: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与函数图象有关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背景中认识、理解函数的图象。
“做一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的是进一步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解决问题
下面的图象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里出发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
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
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
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
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少时间?
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注:以课本例题中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几个问题的探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总结归纳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交流的方式进行归纳:
(1)函数图象会使函数关系更为清晰,怎样画出函数的图象呢?
(2)如何根据函数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来研究实际问题?
注:进一步加深对函教图象的理解。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09 习题11、1第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