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说课稿

欢迎阅读《蜜蜂》说课稿(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依托文本,渗透“预测、质疑、推理”等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说教学目标

1. 阅读策略:运用“预测—验证”法理解实验逻辑;

2. 批判性思维:对实验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如“是否需排除风向干扰”);

3. 创新表达:创编“蜜蜂归巢新猜想”科幻小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科学类文本的阅读分析方法;

难点:独立提出有价值的`科学质疑。

四、说教学过程

1. 预测导入:阅读标题后猜想实验结果,记录“预测单”;

2. 质疑研讨:针对“放飞蜜蜂时做记号是否多余”展开辩论,引用文本佐证观点;

3. 推理训练:根据“蜜蜂靠太阳辨别方向”的资料,推测阴雨天蜜蜂的归巢策略;

4. 创意写作:结合科学知识与想象,创作《蜜蜂导航奇遇记》。

《蜜蜂》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蜜蜂》作者是法国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为了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个试验,最后发现20只蜜蜂有17只都准确无误地飞回了家,这靠的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实验过程介绍得十分清楚,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试验过程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四、说教法:

本课时我想这样来教:

1、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先扶后放,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3、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评价,激励孩子自主合作,自主探究;

4、通过朗读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是采用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法的:复习导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生字书写难点指导——课后探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2、导入揭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情景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由读课文,至少两遍

第一遍:找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读准、读通

3、学习生字

4、分段指读课文,读对,读通,读顺

三、细读课文

1、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试验?

4、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重点指导:

左右结构的字中,有“论、试、证、误”四个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形声字,左形右声,左窄右宽

“途、超”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捺划的指导

“袋”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没有小撇

五、课后思考探究

作者的试验是怎么做的?试验结果怎样呢?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自家蜜蜂——做上记号——放进纸袋

——走两里多路——女儿记时等候

以下五篇《蜜蜂》说课稿从科普文本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结合观察实验、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系统阐述教材解读与教学实施路径。

《蜜蜂》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我讲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蜜蜂》,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布尔。他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蜜蜂窝内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边,“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理解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二、说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初步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新课标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求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和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那种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对待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作风。

3、新课标尤其强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力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4、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小组讨论:A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环节?B你从法布尔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将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谈话激趣法

在学生交流所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我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课堂中,我会利用精炼的语言,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3)读书指导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这课书的教学过程,我总的分为7大板块。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六)、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七)、课后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3、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26、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①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②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蜜蜂》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结合生活中“蜜蜂授粉”“蜂蜜生产”等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迁移:用实验原理解释“蜜蜂为何能为农作物导航”;

2. 问题解决:针对“蜜蜂数量减少”现象,提出保护建议;

3. 生态认知:认识蜜蜂在生态链中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关联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

难点:提出可行性保护方案。

四、说教学过程

1. 生活链接:播放“蜜蜂授粉”纪录片,提问“蜜蜂如何找到花朵?”;

2. 深度思辨:辩论“科技发展是否威胁蜜蜂生存”,结合文本实验思维分析;

3. 项目式学习:分组制定“校园蜜蜂友好计划”(如种植蜜源植物、设立观察角);

4. 行动倡议:撰写倡议书,呼吁保护蜜蜂栖息地。

《蜜蜂》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可与科学学科“生物行为研究”联动,通过模拟实验、数据分析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 科学思维:理解实验变量,绘制“蜜蜂归巢路线图”;

2. 数据意识:分析实验数据,用图表呈现“不同距离的归巢率”;

3. 合作能力:小组协作完成模拟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并实施简单对照实验;

难点:从数据中归纳科学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1. 科学预热:复习“实验三要素”(变量、对照组、重复实验);

2. 模拟实验:用“纸蜜蜂+地标卡片”模拟归巢,记录“改变地标”后的“迷路率”;

3. 数据可视化:用条形图对比文本数据与模拟数据,讨论差异原因;

4. 成果展示: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教师点评科学方法应用。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