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自然之道》教学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之道》教学教案 篇1

《自然之道》教学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教案《自然之道》,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然之道》教学教案 篇2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大自然中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老师提供“道”的四种解释,文中是哪一种?【1……】(规律)

“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自然的规律)

3、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自然规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探究吧。

二、自主学习,感悟“道”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旅游的地方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的飞机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趁这空隙,我想问问同学们:上飞机前,向导告诉你们,此趟旅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实地观察一下南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⑴指名交流。(学生有的交流的是书上讲的,有的是课外搜集的)

过渡:你们真棒,能了解这么多绿龟的知识。

3、同学们,美丽的加拉巴哥岛到了!已近黄昏,我们抓紧时间上岛吧:

(故作惊讶)咦,刚上岛,看见了什么?

(1)赶紧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指名读这段话。

(3)这段话里的幼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警、可爱、聪明)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探、欲出又止、侦察)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幼龟的机警、可爱和聪明。

(4)此刻的幼龟欲出又止,想想幼龟的“出”是为什么?“止”又是为什么?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犹豫徘徊,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与欲出又止意思相近的词是哪个词?(踯躅不前)幼龟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引读)因为“正当——”

(5)师:你们看见过嘲鹰吗?嘲鹰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候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紧张、担心)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4、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4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划出我们和向导的神情的词。

(1)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你读懂了“若无其事”吗?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你从向导的若无其事体会到了什么?

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指名读。)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怎样的呼喊呢?(不能见死不救)

(4)向导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

从向导的极不情愿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我们成功地解救了一只幼龟,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好事,这是好事吗?(不是)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5、“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我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蠢事?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2)师:被我们解救的“侦察兵”出去有一会儿,还没回来。如果你们就是巢中的小龟,你们会怎么想?

(看来,沙滩上很安全,侦察兵进了大海,我也可以安全进入大海了;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我要好好游个泳……我们可以出去了!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美丽的珊瑚……多么令人向往,伙伴们,赶快行动吧!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我来吧你追随……:哈哈,说不定我们还可以见到我们的妈妈呢!)

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巢里的幼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

是啊,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他们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遐想,满怀着希望,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抽读第十自然段第一句话)

眼前成百上千的幼龟惨遭食肉鸟的啄食,请同学们看,一场龟群的灾难正在我们面前痛心的上演。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此时的沙滩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面对幼龟如此的惨状,向导和我们是怎样做的呢?(学生齐读句子)

⑶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看到一只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痛苦,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⑷我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踱步,引读“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向导为什么悲叹?(心里难过)你能读出向导悲叹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5)是啊,如果不是我们救了那一只幼龟,那一群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①作者在这次旅行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自然之道,那就是——(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②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或者你有什么感悟?

③自然之道奥妙无穷,这次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惩罚)、(如果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保护,违背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伤害)(无知,就会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违背自然,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三、总结拓展,升华“道”

1、老师从你们的发言中知道了,同学们对自然之道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万物之灵的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就会受保护,就会做好事。如果违背了自然之道,只能好心办坏事。(相机完成板书)

2、生活中,你有好心办傻事的时候吗?或者接触到过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我要的是葫芦、揠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猫种鱼…打扫”森林)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

《自然之道》教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③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在小黑板上抄写:

①生字新词。

②两组要比较的句子。

第一课时

●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①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今天,你们将和老师一起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一篇大自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得到启示。

②悬疑读文:读课文题目,“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带疑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a.提示学生利用窍门,读准字音。(如,读“愚”字不能读成yí,“吁”不能读成xī)找出难读难写的字,研究特点。(如,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如,写“啄”字第九笔的“点”不能丢掉,写“帽”右边的“曰”不能写成“日”等)

b.同桌交流,相互识认。

c.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难认难写的字,并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法,落实识与写)

③读课文。

a.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中点拨学生在难读处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或与同学合作读。

b.交流练读情况。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读,相互推荐读,老师注意给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机会。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求其他人认真倾听,读完后由学生自己有重点地点评。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词句,教师要让学生读到位。

整体感知:说说初读课文的印象或说说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再让其组织语言来说。尊重学生自己初步的读书感受和见解。

●探读课文,读出自我发现

①自主探读:指导学生细读课文,读出重点,读出感情,与作者情感共鸣。提示学生联系课后连接语提示的内容读课文。

②心声吐露:

a.与同桌相互交流;

b.在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师做要点板书。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

①着眼学生感悟,抓点精读。“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问学生有什么问题)

a.学生提问并品读: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是“我”见到幼龟的动作后的猜测,但并不了解真的是这样)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突然”“啄”“拉”)向导怎么做?

b.学生提问并品读:向导怎么会是这样的态度?(“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为什么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他为什么不给“我们”解释?(面对的是“焦急”、是责怪──“不能见死不救”、情况十分紧急)

c.理解“自然之道”并导读(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延迟评价,从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导入故事发展的相关内容),那么,“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愚在哪儿?

②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a.学生读书,抓词抓句感受当时的事态。(适时出示挂图或点击课件)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

b.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体会向导“悲叹”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③着眼学生体验,探微发幽。

a.回归课题,引发话题。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和开课导语谈谈: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走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①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②自由组合,分小组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及拿出活动安排,全班交流。(要求选定组长,搞好分工,排好时间,并作好相关记载──可以以日记、活动报告、行动纪实等形式反映)

③学生分组行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可结合后续的学习内容进行)

《自然之道》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媚”1个会认字和“孵、穴、颓、愚、蠢、媚、霄”7个会写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2.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我”和同伴们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初步了解用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理解题意:自然的规律。

二、新授

1.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1)出示生字:

(2)出示词语:

筑巢:建造窝。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

踌躇:犹豫,文中指幼龟探头出穴欲出又止侦察外面是否安全的样子。

企图:图谋;打算(多含贬义)。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表示不动声*或漠不关心。

情愿:心里愿意。宁愿;宁可。

颓丧:情绪低落

鱼贯而出:贯,连接、连续。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应付不利局面假装愚痴,以免祸患,为常人所不及。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

侦察兵:侦察敌情的兵士。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惟恐落后,形容十分积极。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

自然之道:道,道理,事物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

万物: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2.想一想课文大意。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回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

3.提出问题

你对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的“幼龟”有了哪些了解?

4.再读课文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5.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

(1)为什么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为什么向导知道这是“自然之道”,还“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3)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4)“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在想着什么?向导为什么发出“悲叹”?他“叹”的是什么?

三、练习

书写本课生字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而且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探究自然之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