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1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2

在小语第五册第七课《这是我小学的老师》初读课文的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完课文后要“有话可说”。学生从文章的主题、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对词语的感悟体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突然,有一位学生迫不急待地举手,当我叫到他时,他却怯怯地站起:“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这一事先声明,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的心猛地一惊:“学生该不会有什么让大家不堪入耳的语言吧?”但本能告诉我得答应孩子的要求。等我“肯定”地说“行”后,该生脸露腼腆神色,好奇地说:“老师,居里夫人的老师一直坐在轮椅上,他是不是个残疾人?”哈哈,学生的思维角度就是与成人不同,这一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是学生读文后自然生成的问题,也是学生再正常不过的问题的。我点了点头,顺势把它抛给了全班同学。

“轰”,教室里一阵“骚动”,随即就有学生要求发言:“居里夫人的老师老了,身体虚弱了,可能走路不方便了,所以才坐轮椅。并非是残疾人。”“居里夫人的老师可能年轻时为了学生呕心呖血,到老了身体累跨了。腿脚不麻利了。”“我想居里夫人的老师也有可能就是残疾的。但大家都没有瞧不起他,反而更加尊敬他。我们也会为教出这样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的残疾老师而感到骄傲。”这是学生多么富有诗心的猜测啊。我想事实已经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学生语言中透露出的对老师的无比崇敬之情。

下课后,我一直都在回想着孩子发言之前那句“老师,我说了,你不要生气”的话语,其实孩子的猜测是顺理成章,有理有据的啊!是最敏感的内心里最真实的倾吐啊!但为什么却要这样诚惶诚恐地提出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课堂和我们的小语课堂。是不是建筑了太多,太牢的“围墙”才会让学生“战战兢兢”?一个极其平常的问题也要斟酌再三才感吐露真言?我们常以为自己的课堂够开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够广阔,但从学生欲言又止的请求中,我们蓦然发现:自己的课堂中师道尊严的痕迹依然存在,其实还远未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心理防线的程度,还没有实质性地构建起“诉真情,吐真言”的课堂的架构。

由此我又想到了话语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平时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对个性张扬思维的尊崇,对批判性意见的吸纳,是否赏识了哪怕有时是违背师者意志,但却是有自己思想的另类言说。

拆除课堂“围墙”,构筑学生的心理安全底线,松开思维的束缚,允许思维的偏差,甚至学生的“胡言乱语”,让人性的阳光普照课堂。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追求的课堂景观。

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3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

语文我的老师教学反思 篇4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围绕学生的关注点“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使学生了解怀特森先生的特点,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教学方法的真正用意;读懂“我”对怀特森先生的赞扬,体会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重要。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近怀特森先生那充满“冒险”的课堂,从而感受到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风格。

课后我针对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很快分成了两大阵垒,一部分认为是最好的老师,另一部分持反对意见。了解了怀特森这位有个性的老师,接受了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倾向于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的同学多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敢于怀疑的精神没有错,但接受不了怀特森老师的古怪做法。

通过教学我力求让学生知道怀特森先生之所以是最好的老师,就在于他匠心独运,以发展的眼光真真切切育人,育真真切切的人。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怀特森这样的老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