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语文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认本课的词语。

2、初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这一课,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来读课文,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

1、检测字词。

2、让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看一看能否读准它们。

3、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你为什么觉得战友们很珍爱中国石?

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并指导朗读。(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

3、体会战士们对祖国的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战士们对祖国深深的爱,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弄清我发现中国石的经过,有条理地进行复述。

3、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导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中国石》。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层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切的爱。

1、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给学生标准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分层。

3、交流:全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

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

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三、再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战士对国家的深深的爱。

1、默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体会到的?切入到文章中去,指导朗读。(根据学生回答来学习课文内容)

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对祖国的爱?

A、(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B、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C、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D、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结合语文天地D4的读一读,注意引号。

E、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拓展:

1、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2、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3、老师小结。

4、战士之所以将这块石头当作宝贝一样,是因为战士在这块像祖国版图的石头上面寄托了自己对祖国深深的爱。这正是这它神奇所在,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石头的故事,请大家听听,说说这块石头又神奇在哪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猎人海力布。

四、指导生字:

1、姗、视、酷、偎等字的写法。

2、戈、繁、存、览等字的部首。

3、板和版、颗和棵的区别。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海力布的故事请给家人听,并和家人探讨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3、练习写生字。

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12条成语,能熟读成诵

2、阅读故事《绿手指》,能复述故事,明白故事道理。

3、参加集体讨论,意思能表达清楚,能与别人合作讨论交流,扮演不同的角

色,适时适当提出自己的看法。

4、能具体、有条理地记下发生在熟悉的人的身上的一件事。

二、教学时数:(5课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记下的成语和熟悉的人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复习学习过的成语,背一背

2、出示练习的成语,明确要求:比一比,谁用最少的时间把它们记下来

3、学生自由读成语,试着理解成语的`意思,背诵。

4、比赛背诵成语

5、交流其他成语,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二〉、阅读故事,理解内容。

1、独立阅读短文,借助工具书查词查字,理解短文内容。

2、分小组学习,先读短文再说说“绿手指”的含义,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派代表说说对“绿手指”的理解。

4、讨论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谈话兴趣

1、教师谈自己购书的经历。

3、导入话题:如何购书?

〈二〉、回忆购书活动,拓展话题。

1、回忆以前的购书经历,说说自己在活动中做了什么,有何感受?

2、同桌交流、增加购书经验。

〈三〉、小组内讨论:

1、如何扮演各种角色

2、在形成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小组进行演练。

〈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比赛。

〈五〉、全班同学评议,给予肯定与鼓励。

〈六〉、课堂小结

1、交流购书心得。

2、作业:自己去体验购书。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作文兴趣

〈二〉、交流启发,拓宽思路

1、全班交流回忆童年与小伙伴的生活。

2、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熟悉的人,要讲得有条理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介绍。

〈三〉、读习作要求,明确作文要求

1、选择的人必须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

2、选择的事应该是印象深刻的。

3、事情要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四〉、学生尝试作文,教师巡视辅导。

〈五〉、评议学生的范文,提高作文水平。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续完成作文。

2、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词库;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能力目标:了解香菱这个人物,感知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从《智取生辰纲》中,我们领略了英雄与英雄之间智力大比拼时的风采;在《杨修之死》中,我们知道了人有聪明才智很重要,但如何运用聪明才智来保护自己更重要;从《范进中举》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无数知识分子的辛酸与眼泪。今天,我们又能从《香菱学诗》中尝到什么呢?

二、学习准备内容

1、作者介绍: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回目及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有《风月宝鉴》、《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三个异名。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腐败、互相倾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暴露出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制、礼仪、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叫“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我们应该慢慢去品味。

3、导入课文所学内容:

(1)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香菱)

(2)简单介绍香菱的身世、经历。(被拐卖,被欺凌,最后病重而死。)

(3)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得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在小说回目中题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的。

4、积累生字生词

仄(zè)声应玚(yáng)庾(yǔ)信蘅(héng)芜(wú)苑(yuàn)

三昧(mèi)暧暧(ài)胡诌(zhōu)

颦(pín)怔怔(zhèng)暖香坞(wù)

画缯(zēng)鳏鳏(guān)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地灵人杰诲人不倦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穿凿揣摩

5、熟读课文

三、分析讨论课文内容

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提取关键语句:

找出课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细读课文:

边看课文,边仔细分析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过程(香菱拜师,初作,再作,三作的过程;黛玉指点,评价,鼓励的话语。均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来分析)。

4、思考、讨论:香菱在学诗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比较阅读:分析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原诗略)

分析: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分析:香菱作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分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非似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整,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习兴趣;要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勤于实践,大胆创作。)

3、课外拓展: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进行说明的方法。

2、层层深入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3、了解说明文也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

4、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5、了解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层层深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本文介绍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两种选择内容新奇、浅显、通俗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讨论加以体会。

教学过程

导入:电视剧《白蛇传》大家都看过,有谁知道阴险的法海和尚最后被压在了什么地方?(蟹壳中)大家想知道蟹是怎么来的吗?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就会对蟹有所了解。

单元一:预习检测(幻灯)

1、注音:淘汰驯化瘦瘠溃不成军

皇太妃抉择销声匿迹乳酪

2、释义:寡不敌众溃不成军少年老成

得天独厚

单元二:分析体会(幻灯)

1、速读,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一、(1--9)介绍什么叫“人工选择”

二、(10)介绍什么叫“自然选择”

三、(11)说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本文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时,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示:通过神秘神奇传说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情趣,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自然饿引出说明对象。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日本武士蟹是怎样来的?

4、什么叫“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试举例说明。

单元三:小结全文

1、本文的语言特色试从以下几个句子中体会

(1)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

(2)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实验品。

明示:(1)形象、简练(2)形象、生动

2、试在文章中找出以下几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单元四:精读语段

读第8段回答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2、第一句是一句()句,其意思是()

3、作者根据()和()断定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又根据()过去曾经存在的生物已大量灭绝。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然选择”下一个定义

单元五:小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