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1
《桂花雨》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摇桂花”是本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抓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辅助多形式朗读,逐步体会“摇花乐”。
第三自然段开头用了一个“缠”字,我的话语,写出了“我”的“期待”之乐,那种兴奋的心情使得幼小的心灵突发奇想。于是,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关键词,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以帮助朗读,从而加深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我的期待、兴奋之情。接着,文中又用了“铺、抱、摇”等动词,写出了“我”的“参与”之乐。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一边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一边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学生结合淋雨的经历,想象桂花落下来,如雨丝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通过边读边表演,边想象边体会,学生们不仅自己找到了快乐,同时也感受到了小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原来摇桂花的情景是那么美,桂花是那么香,那种场景是那么享受。最后,我和学生们又一起欣赏了母亲的撮桂花和父亲口占一绝,感受全家沉浸在“摇桂花”的欢乐之中。
最后,我让学生回去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摇桂花来写一段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可以是游戏,可以是比赛,也可以是赏花,等等。相信,课堂上那种深刻的感受,定会让学生在写片段时也融入其中,边想象边体会。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2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完美的回忆。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因为是略读课文,我采取了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发挥想象,填写阅读卡。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很圆满的.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很是出乎我的意料。
本堂课,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我最满意的就是孩子的配合。在备课的时候有好几个知识点,我还生怕孩子到时候回答不出,找不到答案。比如说:画出文中描述桂花香的句子。我班的孩子都能很好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这让我很是佩服。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3
讲桂花雨这篇文章提前看过优质课,但是引导的还是不够。
那桂花树的花好看吗?学生有些愣,他们自然而然觉得文章是写桂花,那么必然桂花的任何方面都是好的,所以习惯性就说好看,最后导致完全不看文本按照习惯回答,这是我们班学生的一个比较差的习惯,不从文本里找依据。
圈画文章中表现桂花雨香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浸”字是什么旁?三点水。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吗?看得见,摸得着。桂花的香气看得见,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现在用了一个“浸”。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反复品读。还有一句话也有“浸”字。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中秋节前后才是桂花盛开的季节,其他季节的香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读第六自然段。想象,桂花酒里有——桂花糕里有——桂花茶里有——怪不得作者琦君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原本想为思乡情做铺垫,“不说香飘万里”和“才是香飘万里”进行对比,其实在母亲心里不是桂花的香浓比较,而且情的'浓与淡,但由于前面学生两次那种习惯性思维,导致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没有完成。
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激情澎湃的鼓励,整个课堂慢悠悠的,效率极低。本来可以十分钟解决的问题,被我活生生拖延到了一节课,其实很多问题学生已经略知一二了,我只需要顺势而为就能引出重点,这是其一;其二,不要为了极个别学生耽误了整个班的学生,不值得。其三,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这节课我在不同的香气上花了太多太多时间,意义不大,效率不高,其实我只需要说不同香气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重点。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配乐朗读课文,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氛围,为学好本课确定感情基调。
在《风中的旋律》这首优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读课文,把学生引入一个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的氛围之中。
二、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会做得很好。鉴于此,我在配乐朗读结束之后和学生谈话,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感受桂花的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完成这一期待?我给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边读边品味。
三、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课文边享受作者的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地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些时候学生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知识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幕后操纵下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
2、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话,我会这样来设计: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桂花雨?”然后抓住文中的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感悟摇花的乐趣。接下来抓住一个“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气。最后通过对比母亲的话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