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课文是谜语诗,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课堂上小组合作、图文结合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谜语、诗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喜爱古诗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中所说特点与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生字回到课文中,谁会读?媒体的出示:课文内容(指名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学习前两行诗句。
(1)媒体出示:第一、第二行诗句
自己小声读读这两行。边读诗句,边看图边思考,这两行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这两行诗句,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板书:远 山 有色 近水 无声
(3)认真看图,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怎么样?
①眺望远处的山峰,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朦朦胧胧)
②看图水流从高处往下流,会发出什么声音?那么诗中却说走近了还是听不到水的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这是一幅画)
(4)指导朗读。
①媒体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②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同桌读,指名读。
2.学习后两行诗句。
(1)总结学法:
媒体出示学法:
①读诗句,对照图,说说这两行的大致意思。
②想想诗句中是怎样写画中的山和水的。
③联系实际想,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而书中为什么这样写?找 到诗句与画的联系。
(2)学生结合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的内容。媒体出示:图片和诗句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4)指名说说对后两行诗句的理解。板书: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春天过去了,花就谢了,当人们走近鸟时,鸟一定会飞走的。)
(6)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突出“去、还在、来、不惊”这几个词
②学生练习朗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二、感悟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2.在诗句中找找意思相反的词。
媒体出示:“远”、“近”、“有”、“无”、“来”、“去”变红
3.把这些意思相反的词连起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远——近 有——无 来——去
4、谁能有好办法说说这几个词是什么意思?
5、游戏:找朋友 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
(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6、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三、背诵课文
结合板书,自己练习背诵。
2.看看图片,同桌互背。
媒体出示:图片
3.指名背诵。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山水画呢!
四、拓展作业
作业:把课文背诵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板书: 画 远 山 有色 近 水 无声 去 花 还在 来 鸟 不惊
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远、色”等10个生字,认识“辶、 ”两个偏旁。会写“不”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总结、巩固识字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老师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很可贵的学习品质——喜欢动脑筋,今天,我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请听谜面:
a、小白花,飞满天,落到地上像白面,落到水里看不见。(雪花)
b、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蚂蚁)
c、来个有难度的,请注意听谜面: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导入课题。
预设1、学生猜出来谜底。真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6《画》。预设2、学生没猜出谜底。好吧,请把书翻到67页,等我们一起把《画》这首古诗读明白了,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朗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观察画面
1、仔细看看书上的这幅画里都有什么?请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
2、指名回答。师生总结板书:这是一幅有山、水、花、鸟的画。
(二)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字音,把难读的字或者诗句多读几遍。
2、男女生赛读。要求:分行读古诗,读正确字音,特别是预习时圈出的二类生字,读通句子。
3、齐读。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引读。(老师读每行的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里都藏了哪些景物?用符号画出来。
5、指名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一首有山、水、花、鸟的诗。这首古诗总共有几句?
(三)读文识字
学习第一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谁愿意读第一句诗?自荐读。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读。
2、这句诗中有两对反义词,谁发现了?
指名回答。出示:远近 有无
a、开火车读词语,复习、强调拼音。
b、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用做一做的方法理解“无”的意思。
c、练习说话,巩固生字。
1)说一说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
2)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
3、出示词语:白色 听见 声音
a、指名读,强调“听、声”的后鼻音。
b、去拼音开火车读。
c、交流识字方法,认识“ ”。
预设:色 爸—色 +巴=色
听 近—听 口+斤=听 一口吃一斤(听) 声 强调上面是“士”,组词。
4、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课间活动:猜反义词
1、老师领一胖男孩儿站在一起,请大家说反义词。
2、自由说反义词。
学习第二句古诗,课件出示诗句
1、自荐读,并进行评价。
2、去拼音开火车轮读。
3、能找出藏在这句诗中的一对反义词吗?(来去)
a、交流识字方法,用上“来、去”说一句话。
b、识记“还”
预设:还 辶+不=还 辶 远 近 还
3、闭眼边想象画面边背这句古诗。
4、梳理总结识字方法,巩固生字。
反义词识字:远近 有无 来去 偏旁归类识字:远 近 还
换一换识字:爸—色 近—听 天—无 猜字谜识字:一口吃一斤(听)
5、齐读,展示读整首诗。
6、你能背诵这首诗了吗?展示给大家听。
(四)写字 出示生字“不”
1、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写字的“三个一”。
4、展示、评价。
三、回顾总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一首古诗,认识了10个生字,学会了一个生字,好多同学都能背诵这首古诗了,大家收获都不小呢。
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 篇3
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课件来辅助教学,课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关键作用,备课的成果表现是形成教案。那要怎么写好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语文上册之《画》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