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乞巧》教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乞巧》教案 篇1
一、学习内容
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29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乞巧》。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真空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诗人林杰的《乞巧》这首诗浅显易懂,涉及到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课件出示的生字、牵牛织女图、对织女的文字介绍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景,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而更深层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
三、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背诵这首诗,能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学习重点及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设计思路
(一)积累展示,激起兴趣
1、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还知道有哪些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咱们共同来背背吧。(教师预设:《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也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咱们共同来看看课后资料袋。
4、谁能说说从资料袋中了解到内容?
5、让我们一起和诗人林杰过一个乞巧节吧。来齐读课题——乞巧。
(设计说明:从学生积累的古诗出发,引出今天所学传统节日的古诗。运用课程资源理解乞巧节之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你们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读读这首诗?师指名读诗。
4、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好,注意读准了“乞”“霄”这两个生字。
5、教师出示这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乞、霄(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能读读?
6、去掉拼音还能认识吗?(课件出示:去拼音生字)
7、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两个生字?
8、(课件出示:乞、气和霄、宵)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9、咱们来写写这几个吧。(课件出示:乞和霄的书写过程)我们一起跟着大屏幕先书空。
10、请大家在方格中写一写这两个字。
(设计说明:以学生主动识字为主,将识字分为“五步走”,扎实进行识字教学,再以课件的方式,展示“乞”、“霄”的难写部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扎实识字。)
(三)合作探究,体会意境
1、咱们再读读这首诗,相信这次你能读的更好。读古诗讲究停顿,请你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2、谁能试着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3、老师听出来了,你是这么停顿的。
(课件出示:画了斜线的古诗)
4、谁还能按照停顿的斜线来读读这首诗?
5、咱们来一起读读吧。
6、没有了斜线,你读时还能停顿吗?
7、我们共同再来读读吧。
(设计说明:古诗的朗读是十分讲究韵律的。通过让学生画斜线来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掌握这种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体现出教师的“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
8、你学明白了什么词语?
9、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0、想看看“碧霄”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碧霄的画面)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天空?
11、你觉得这夜空美吗?(课件出示:古诗全文)你能把美的感受读出来吗?咱们一起来把这美的感受读出来吧。
12、人们在这美丽的夜空中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牵牛织女图)
13、是啊,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说说这个传说故事?
14、你明白第一句古诗的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15、(课件出示:第二句古诗)诗人林杰出来看到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以外,还看到了什么?
16、让我们借助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一下人们在七夕那天做些什么?谁能说说?
17、(课件出示:织女的介绍)人们为什么要穿针引线?
1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19、哪位同学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二句诗?
(设计说明:理解古诗一方面需要对词语的了解,另一方面需要描绘意境。通过课件展示的“碧霄”及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另一方面营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过乞巧节的美好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热爱的兴趣。)
(四)设疑导思,拓展延伸
1、人们除了乞取心灵手巧,还有什么别的愿望吗?
2、(课件出示:古诗《乞巧歌》)自己读读,说说人们还乞取什么?
3、如果你在乞巧节上,你想乞取什么?
4、大家都有着美好的愿望,那能带着美好的愿望读读这首诗吗?想乞取智慧的咱们来读读。想乞取健康的咱们来读读。
5、老师也想读读。(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老师配乐读诗。
6、谁也想像老师这样配乐读读这首诗? (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7、咱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我们试着来背背吧。
(设计说明:以优美舒缓的中华古典乐曲为配乐,让学生在悠悠的琴声中把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朗读、背诵传达出来,更加深了对本文的深层次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课外延伸
咱们这节课和我们传统节日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了解。希望大家也能在七夕这个传统节日那一天来乞取自己的希望。也希望大家课下能收集一些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在优美的动听的乐曲声中再次背诵这首诗,表达对自己的情感吧。(课件出示:《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设计说明:将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的古诗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了解,也有效地使我国传统文化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乞巧》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
福的情感。
3、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同学们,老师这有些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神话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
2、小结: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神奇,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
二、导入新课
1、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课件)
2、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听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个神话故事有关的一首古诗。
3、认真看老师写题目。(板书:乞巧)师提示学生注意“乞”字音变调。生齐读。
4、理解诗题。(1)区别“乞”和“气”,指导书写“乞”字。(课件)
(2)给“乞”字组词,理解诗题。(课件)
“乞”就是乞求的意思,那什么叫“乞巧”呢?哪位同学能将你预习所了解到的告诉我吗?
师:乞巧是七夕这天主要的民间活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5、简介作者林杰。(课件)
三、读悟全诗
1、听了林杰的介绍,很想去读读了吗?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打开书翻到122页读读吧!(课件出示古诗)
2、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把每个字音读准,反复多读几遍,把古诗读通顺。
3、学生自由读诗。
4、多种形式的读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一读】读准确 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二读】读得有节奏 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合理停顿。师生合作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理解宵——霄
师: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2、师:(课件出示夜空图)你们看,这就是七夕的夜空!能形容此时的天空吗?诗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夜空?(碧霄)
3、师: 每年的七月初七,星空闪烁,多么美丽的夜晚,让人遐想,让人想
起那牛郎织女天上相会的传说。(板书:天上相会)古诗中哪句是描写这个情景呢?(课件)引读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生齐读:七夕今宵看碧霄)指导朗读,“看”字轻读,读出不忍惊扰牛郎织女的感觉。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过渡:读着诗歌我们都发现了这里藏着一位姑娘呢,她的名字叫——(学生:织女)。除了藏着这位织女,还有一位男子,他的名字叫______(学生:牛郎)
1、刚才我们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见一面容易吗?为什么?(课件)他们在谁的帮助下才能见一面?(课件)
2、是啊,牛郎织女日也盼,夜也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圆的时刻,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3、师:让我们在读中再次体会牛郎一家团聚的的喜悦吧。(指导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课件出示三四行)
2、师:在这七夕之夜,人间的人们正家家(学生接念——乞巧望秋月)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学生想象回答)
3每个地方乞巧的方式都不一样,除了诗中提到的对月穿针的做法,你们还了解到哪些乞巧的习俗。(学生汇报交流)尽管她们乞巧的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向织女乞巧的心愿,只因为织女有一双巧手,织女在天宫里不停地织着云霞,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杰作。(课件,出示彩云图片)
4、你想用哪些词句来形容这么美的云霞?指生说。
是啊,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美不胜收,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板书:人间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也叫七夕节,女儿节。
5、师:乞巧节是古代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你能想象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热闹的场面)
6、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哪个词最能说明人多?(家家)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有的在小院里,有的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难怪林杰写到——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指导读。
8、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9、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师:我想,人间的少女们除了乞求手巧,还有许多的心愿要乞求。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乞巧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齐读。
10、交流: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1、其实,除了唐代林杰笔下的牵牛织女,历代许多诗人都曾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课件配乐出示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引导学生读)
虽然年代在变,但是人们对美满生活的追求依然未变。
(四)咏叹经典
1、小结诵读:(课件)
师:当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清朗的夜空,发出感叹
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生读。
师:站在这碧霄下,我们仿佛看见那茫茫的银河想起了——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生读。
师:少女们仰起了头对月穿针这叫——
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生读。
师:穿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出示“穿尽红丝几万条”,生读。
2、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你们能给个机会给我吗?(课件配乐)
3、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课件)
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5、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林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6、好的,谢谢你们。我这里有一组再现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课件)
机动环节: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课件)
四、总结:
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乞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
2、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上周六(农历五月初五)你们吃粽子、顶鸡蛋了吗?这过的是什么节呀?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你还知道那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先出示本节课的生词,由学生来认读、领读;接着把生字脱离词的环境单独出现,让学生认读;最后把生字、词送回文中,学生再来认读,使学生达到认读正确的目标。此环节落实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5、正音:仔细瞧瞧诗的第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6、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7、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8、(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9、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齐读牵牛织女渡河桥)
10、同学们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乞巧节人们又忙什么呢? 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为什么要向织女乞巧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教案 篇4
《乞巧》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