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来造一张纸》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纸》的第二课时。纸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材料。教材以纸作为观察研究材料,指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与纸有关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新的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的手工造纸过程。这里的造纸过程,没有很高的要求,只要学生通过这项活动,能观察到纤维被压制成纸的过程即可。关于造一张厚的纸、薄的纸、厚薄均匀的纸,并不是要让学生分别去造这三张纸,而是希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到各组造的纸厚薄是否一样,并能思考其中的原因。
第二部分:古代造纸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古代造纸的过程相当复杂,不是很容易能够完成的。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体会其中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参观造纸厂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造纸技术,扩大学生的视野,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的教学原则,为突出重点、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过程,我以“造纸”作为本课的主线,把重点放在简单的手工造纸活动上,把难点放在纸的制作过程上。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造纸要用含有丰富纤维的原料。
(2)要经历基本的制浆、灌浆、滤水、压干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造一张纸。
(2)能反思自己的造纸过程,思考造出的纸厚薄不匀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造一张纸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纸张来自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2)通过对古代造纸和现代造纸方法的了解,认识到技术在不断进步。
(3)意识到技术的发明为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方便。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三)教学难点: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造好一张纸,我提前进行了造纸活动。本着节约的原则,首先我选择了一张用过的白纸,把它撕成了碎片,放入水中时发现,这些纸片浮在水面,不易沉入水中,用小棒搅拌了它才沉了下去,看上去就是有点浸不烂的感觉,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纸上有一层油或是薄膜之类的东西,是防水的,因此不易渗入水份。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和亲自动手操作才知道:浸纸最好是用卫生纸,餐巾纸易烂摊子,但是造好纸后,不易揭纸,因为它的纤维很小,但是卫生纸的纤维是比较长的,它吸水性好,容易烂,易制成纸浆,是比较好的“再造纸”的实验原料。所以为了确保学生造纸实验的顺利进行,我选择了卫生纸作为造纸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动手实践—交流汇报—延伸探究。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材内容,把书本的第二部分内容“古书记载的古代造纸过程”和第一部分“我来造一张纸”调换了位置。这样的处理体现了活动的系列性原则,更利于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全面发展。下面我仅从五个方面对教学过程(包含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已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纸之前是用什么作记录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想要了解、参与探索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然后借助于多媒体师生交流了解古代的造纸过程及其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的造纸方法,激发学生想要亲自动手造一张纸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亲手造纸做好准备。
2、制定计划,明确过程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使学生不是盲目操作,而是一种有目标、有任务的行为。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在课堂上造一张纸,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使用哪些工具,并谈一谈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造纸活动的难度,又明确了造纸的过程。
3、小组合作,亲历造纸
“听,我会忘记;看,我会记住;做,才能让我理解。”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产生体验与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引导学生去听、去看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做一做。这部分教学主要是指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的手工造纸过程,其中使纸浆均匀地附着在抄纸网上是造纸的关键。初次造纸,学生技艺不熟,但这种经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体验着制作、协作,也体验着快乐。通过造一张纸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纸张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珍惜、节约用纸的习惯。
4、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教材中提到的“我能造一张厚的纸吗”、我能造一张薄的纸吗”、我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吗”三个问题,学生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深有体会。通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展示评价让学生明白纤维放置、用力均匀与否,均影响着作品的优劣,并从而培养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由此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5、观看录象,课外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课程三大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达成是在蕴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合作学习、探究兴趣、环保意识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通过影像资料,学生既看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先进性,进一步帮助学生印证自己的猜测,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思想教育:为了保护资源,不浪费一张纸。收集纸样的活动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利用教科书外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我将本课的科学概念作为板书的主线。
我来造一张纸
材料:树木、竹、纸巾……
造纸过程: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
珍惜资源,节约用纸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并通过亲历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亲身经历造一张纸的过程中尝试成果,体会快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力求贯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2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流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重点】
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学习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学习流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三年级上册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使用各种感官及简单的观察工具观察纸、比较纸的不同。
2.能制定研究计划,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纸、节约用纸的习惯。
2.了解古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科学知识
1.认识纸的一般特点,知道纸是由纤维构成的,纤维是构成纸的主要材料。
2.知道纸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的纸用途不同。
教学重点:
在研究纸的作用以及多样性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各种不同的纸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探究纸的特点,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难点:
制定研究计划,深入探究不同纸的各自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各种不同的纸、放大镜、滴管、红墨水、水槽等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今天给同学们上课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送给同学们的礼物都是什么做的?今天我们这一节课就一起走进纸的世界,去了解纸,去研究纸。(板书:3.纸)
二、探究活动——研究纸的.特点
1.认识我们身边的物体很多都是用纸制作的。
2.复习观察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观察纸。请孩子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用过哪些观察方法?(板书)
3.小组合作观察比较并汇报观察结果
师:老师在课前搜集了报纸、彩纸、牛皮纸、废弃的打印纸,现在就请各小组观察这几种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小组成员之间注意合作。
4.观察纸的纤维
师:刚才有学生说到撕开的纸边缘有小毛,是不是所有的纸都有小毛呢?你们观察一下。
师:你们说的这个小毛在科学上通常称为“纤维”,它是构成各种纸的最主要材料。
板书:纸是由纤维构成的。(出示纸纤维的图片。)
5.研究纸的吸水性能
师:到底谁的吸水性强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证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又好?(小组讨论。)
(1)制定研究纸不同特点的研究计划。
师:今天孩子们是第一次写研究计划,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研究计划的写法。大家看看这个研究计划包括几部分?(标题、第几小组、日期、研究的问题、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
(2)交流汇报各组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做适当的评价。
师:各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计划,你们的研究计划如何?下面请小组代表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展示给大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随时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评论和建议。(利用实物投影出示)
(3)各组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4)分组探究,并作好实验记录。
(5)小组交流汇报。
师:刚刚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一个小组讨论的特别好,很积极、配合的也很不错、下面就请这个小组代表拿着实验记录单上台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师: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了纸的吸水性,关于纸的其它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将继续探究。
三、拓展延伸
目前,我国每生产一吨纸就要耗费7棵大树、100立方米的水。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约2700吨纸、27万吨水。相反每节约5000张A4的纸就等于节约1立方米木材,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一棵二十岁的树可造3000张A4纸,如果这样算来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1581666”这个天文数字多么振奋人心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节约用纸也就是植树造林。
四、小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今天同学们在纸探究活动中表现非常出色,同学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胆量,老师佩服不已,你们真的很棒!老师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板书设计:
纸
眼看相同点:纸是由纤维构成的。
手摸不同点:吸水性
耳听抗拉强度……
鼻闻
舌尝
借助工具——放大镜等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篇4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