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幼儿园春天教学活动反思(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春天教学活动反思 篇1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孩子们都非常熟悉。在开展本次活动之前,班级里有许多幼儿已经知道并且会唱这首歌了,但是在歌词的掌握上还是不够。第一环节教师先通过清唱,让幼儿欣赏歌曲并感知歌曲的欢快,抒情,从而熟悉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词。在学习歌曲的环节,提问幼儿从歌曲中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直接呈现出来,让幼儿能通过图片感知歌曲的内容,引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由于大部分幼儿对歌曲非常熟悉甚至已经学会了,在学习歌曲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唱了几遍过后,大部分孩子都能跟我一起来唱一唱了。在幼儿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自由创编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编出好看的动作,也便于自己记忆歌词。孩子们创编出的动作让我刮目相看,一些平日里话不多的孩子也能做出些好看的动作,这再次应证了孩子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每个幼儿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在其他活动是很难见到得,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吧。孩子们互相交流,比划,讨论着各自的动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孩子空间,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幼儿园春天教学活动反思 篇2
每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而今年的春天留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美,一种无处不在,立体的美。
在环境创设中,我刻意将草莓园的红色系与我眼中的绿地的绿色系大块面的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其他小角落布置成各种色彩。如:喝豆浆区域橘黄、草绿;蔬菜探险棋的紫色垫子绿色棋盘;桌子上彩色的装饰;橱柜上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以及孩子们作品的展示。让孩子们在一个既和谐,又美丽的环境中游戏。
在教学中也充分考虑到色彩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例如:从一片漆黑→闪出白色字幕《春天的色彩》→绿色系→红色系→白色系→孩子们的画。让孩子们无时不在感受视觉美的冲击。
班德瑞的《春》散发着一种静静地、清新地春天的.气息,静静地欣赏会让人觉得舒适、平静。它的美不易察觉,于是我把它当作我班活动的背景音乐(包括为散文配乐)。
散文诗《春天的色彩》为孩子带来语言美。散文诗本身就通过优美的语言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色彩的画面。而教师有表情的配乐朗诵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听觉美。
在美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孩子们也用各种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春天美的理解。
孩子们用美丽的画笔表达自己最喜欢的春天的色彩。
孩子们用美美的声音朗诵出自己创编的散文。
孩子们用精彩的表演表达自己创编的散文。
春天的色彩之所以丰富多彩,因为它是有生命的,我将这点融入散文诗中,为孩子们创编散文提升了难度。因为他们要了解春天万物变化的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创编,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重点理解。如:为什么小草说春天是嫩嫩的绿色?红色是甜甜的吗?白色会跳吗?为什么?为幼儿创编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孩子们编出:
太阳告诉小熊,春天是暖暖的红色;
毛毛虫告诉小熊,春天是扭来扭去的绿色;
油菜花告诉小熊,春天是清香的黄色;
浪花告诉小熊,春天是滚来滚去的蓝色;
紫藤花告诉小熊,春天是一串串的紫色。
针对能力不同的幼儿作出不同的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
蓝色系组的幼儿一开始三人共同创编了一个:浪花告诉小熊,春天是美丽的蓝色。我先肯定孩子们的散文,再对组中能力最强的琪琪说:浪花是怎样的?琪琪回答说:浪花是滚来滚去的。我马上接着说:那浪花还可以告诉小熊春天是怎样的蓝色呢?聪明的琪琪马上编道:浪花告诉小熊,春天是滚来滚去的蓝色。我的肯定,鼓起了单能的火花,他想了一会说:老师,还可以使深深浅浅的蓝色。因为在海底是深蓝色,在海滩是浅浅的蓝色。
黄色系组孩子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共同编了:芒果告诉小熊,春天是甜甜的黄色。于是我又将问题抛给了看表演的幼儿:还有怎样的黄色呢?孩子们马上回应到:柠檬是酸酸的黄色;向日葵是香香的黄色每位幼儿都十分乐意将自己创编的散文表演给大家看。孩子们体验到了创编的乐趣。
幼儿园春天教学活动反思 篇3
春天是一个汇聚各种美丽元素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幼儿午间的散步活动中我们会引导幼儿去寻找春天,草地上去发现嫩绿的小草、树上找找小芽、阳光下感受春天气候的变化。同时在晨间谈话中与孩子一起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在春天里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以此来加强孩子对春天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
在活动开始,我创设了问题情境,现在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回答问题时,我鼓励幼儿回答问题的语言尽可能完整,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因为有了平时的引导,幼儿在感受春天的美、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美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接下来学习诗歌的环节中我根据诗歌内容准备了一些图片:“春天怎么来?”我用问号替换, “春天从花朵里跑出来”画了一朵花和在跑步的春姑娘。在这些图片的帮助提示下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朗诵第一段诗歌,然后我又根据诗歌的内容出示第二的图片,当我拿出“?”号图片时,孩子们都能说出诗歌的第一句“春天怎么来?”于是我就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有个想象的空间,为诗歌的创编活动打下基础,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从菜花里跑出来”“从绿绿的树叶里跑出来”“从风筝里飞出来”……当我把绿绿的小草和正在跳的春姑娘图拿出来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春天从绿绿的草地里跳出来”,孩子们在图片得提示下自己把诗歌第二段讲述出来了,最后一段,我把一个有爱心的笑脸娃娃和一对翅膀展示在幼儿面前,孩子们再次展开了想象,最后,我们看着图片把诗歌完整地讲述了一遍,并把孩子刚才的想象也添加到了诗歌中去了,整个活动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
本次活动孩子能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要归结于直观图片的'运用,因为它功不可没。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较快地理解诗歌,同时也让孩子对诗歌保持了更深刻、持久的印象。在中班语言活动中利用形象的图谱进行教学,符合了孩子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孩子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像图谱这样的视觉材料可以把语言材料简单化、形象化,使活动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动脑,发展他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孩子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
幼儿园春天教学活动反思 篇4
《春天来了》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从静态的色、动态的物、拟人的情几个方面描写了田野里、河岸上、学校里的不同景色,讴歌了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是一篇图文兼美的好文章。本课教学主要以忆春天、读春天、说春天、写春天四个环节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春天自然景象的特征,在阅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在表达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赞春天中升华情感,感悟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奔跑着,竞相把嫩绿的小草、盛开的蒲公英指给我看,拿给我闻。通过观察,他们把柳枝随风摆动的姿态表演给我看 ——————大自然,成了最好的课堂。
二、生活化的.文本解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效拓展了知识空间,提高了教学实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现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私语的燕子、绽放的杏花、舒展的麦苗——————恰逢春雨淅沥,我又适时展现了春雨滋润禾苗、禾苗舒展的情景。现实的生活,熟知的情境,唤起了学生愉悦的审美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空间,更深入、广泛地了解春天的景象特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多种形式的读,指导了方法,培养了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读文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初读感知、细读品析、朗读抒情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读文阶段,解决不同深度的问题,指导了了读书方法,培养了读书习惯。
四、多种途径地说,尊重了差异,展现了个性。
利用板书空白,结合课件展示,逐步带领学生简单说、具体说,自由的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接,不但提升了学生自我的言语表达力,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地组织、处理和运用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努力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到生活中运用语文,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纵观整个课堂,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教师“扶”的多,“放”的少。
过多的引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展现。在教给方法后,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现的空间。
2、课堂教学知识点过多,影响了主线的突显。
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想多给学生点什么,力求面面俱到。例如观察方法的指导、词语的解释等。这反而影响了教学主线即了解春天的景象特征的突显。
3、读的指导不到位。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读出美、读出情,学生还不能理解到位,因此,教师要有范读。
经过反思,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加强预习指导,尤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能赶过场。在多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扶放”结合,张弛有度。加强方法的指导,点拨要落在关键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注重生活积累,培养学习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利用知识窗、日记等平台,丰富和积累语言,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学切入点生活化。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更要善于把教材解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注重从学生的世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生活化。